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研究与3D复原.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275099
  • 上传时间:2018-05-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3M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2N063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研究与 3D 复原林国胜张君摘 要: 本文以江南地区浙江新昌的大佛寺千佛洞和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造像做为切入点, 通过大量 相关历史文献搜集与整理, 结合实地考查和勘察, 重点考查魏晋南北朝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的综 合现状, 对佛教石窟造像所存在的破坏情况进行勘察和分析; 以佛像石窟的历史美学为依据, 对 佛像造型进行线描再现; 以佛像造型美学为原则, 利用数码图像形象复原相关技术, 对两地佛像 石窟的数码图像复原提出历史依据和合理方案 关键词: 江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研究3D 复原中国佛教艺术肇始于汉晋, 至南北朝开始走向成熟 “南朝 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知当年建康佛教隆盛的情景 南朝的皇帝多信佛,梁武帝即曾四次舍身同泰寺,然后用钱赌 身如此之多的寺塔, 佛造像的数量自应不在少数只可惜战乱 频繁, 南朝的石窟寺庙大多被毁, 存留到今的只有少数几处浙 江新昌大佛寺石窟和南京栖霞山石窟虽至今尚存,但后世破坏 和改动过甚, 难窥当年的原貌作为江南地区魏晋南北朝石窟艺 术的代表作,如今浙江新昌大佛寺石窟造像和南京栖霞山现存 的石窟造像残破不堪, 形象模糊, 江南地区如此宝贵的早期佛教 艺术珍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风雨之后已魅力尽失。

      由于现存中国石窟大多分布于北方地区,加之我国佛教艺 术的研究起步较晚, 学术上呈现被北重南轻的局面本文以江南 地区浙江新昌的大佛寺千佛洞和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造像做 为切入点, 通过大量相关历史文献搜集与整理, 结合实地考查和 勘察,以佛像石窟的历史美学为依据,对佛像造型进行线描再 现; 以佛像造型美学为原则, 利用数码图像形象复原相关技术, 对佛像石窟的数码图像复原提出历史依据和合理方案 一、 两地石窟造像的综合调查与质量评定 被称为 “江南第一大佛” 的新昌大佛寺内石弥勒佛像, 结跏 趺坐, 双手作禅定印, 身着双领下垂的大衣, 是典型的明代服饰 和佛像特征按当年梁朝僧人僧佑规化的弥勒大像与今日造像 全然不同, 应是明代大规模改动过位于大佛寺西约 300 米的峭 壁悬崖上的千佛岩石窟为东晋于法兰、 于法开创建, 南齐永明二 年开窟造佛像 1075 尊, 大的有 1 米之多, 小的仅数寸, 多为石质 浮雕, 许多像身有不规则小孔数十, 似是后世故意凿出借以敷泥 彩, 今已全部脱落千佛院在 “文革” 中曾一度成为生产队养猪 场, 除石壁龛中小佛像外破坏严重, 不少石像在 “文革” 时曾遭 毁, 头部都重补了泥塑。

      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 天灾人祸, 衣 带战袍身影俱在, 当时形制毕见, 虽多磨损, 六朝真迹犹在南京 栖霞山的千佛岩有南朝窟龛 16 个, 造像 200 余尊开凿时间较 大同云冈迟 24 年, 比洛阳龙门早 9 年栖霞山的石质是石英砂 岩, 易于风化, 雕像中许多眉眼五官表情等细微部分都已剥落或 模糊, 又经明代太监修复, 致使这里佛像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1925 年, 栖霞寺主持僧若舜将除 “西方三圣像” 中的观音菩萨和 大势至菩萨以外的其它造像全部用水泥修缮一遍,使的千佛岩 原貌尽失文革时期, 栖霞山石窟又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 人为破坏, 佛手被砸碎, 佛头被敲掉自然的风化和人为的破坏 不仅使两地石窟原有的艺术魅力黯然失色,石窟的修复工作也 是如履薄冰如何让这残缺不全的佛像重现光彩, 找到让这千年 石窟恢复完整面貌的依据, 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二、 两地石窟造像历史考证与分析 1.佛教文化传播的路径 (1 ) 永嘉之乱与氏族南迁 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被称为“八王之乱” 的混战, 乱事持续十六年以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加 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

      公元 311 年即永嘉五年, 匈奴攻陷 洛阳、 掳走怀帝, 史称 “永嘉之乱” 之后, 五胡乱华, 中原陷入胡 人分裂混战近 130 年这一时期, 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 受异族的非人统治,江南地区受到战乱的影响最少晋建武年 间, 晋元帝率中原汉族门阀仕族纷纷渡江南下, 开辟新的统治基 地晋时士族峨冠博带, 风度翩翩, 衣冠楚楚, 相对于普通人蓬头短袄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 以及政府机构、 官 员、 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 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 90 多万人, 公元 317 年, 司马 睿在建康 (南京 ) 重建晋室, 史称东晋中原士族避乱江南, 中原 文化随之以最原始、 最直接、 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南移江南, 从而 促成了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南迁或流寓江南的 中原世族, 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而且有很好的家学渊源,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享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就人才分布而言, 有 政治家、 军事家、 外交家, 有的长于学术, 有的擅长文学, 几乎所 有的南渡士族之家都是各有擅长他们与南迁百姓一起, 将中原 地区的生活方式、 风土民情、 风俗礼仪、 语言文学等带到江南水 乡, 将中原文化的古朴淳厚、 雄浑大气、 崇尚礼仪之风传播到江 南, 与江南文化的细密精致、 阴柔小巧、 挥洒奔放之风相融合, 给 江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 进 而成为一种新的江南文化。

      ·8·艺 术 研 究图 1 新昌石弥勒佛像图 2 新昌千佛岩石窟图 3 新昌千佛岩石窟两侧护法图 4 栖霞山多宝如来同堂图 5 栖霞山西方三圣图 6 栖霞山梁代五窟图 7 栖霞山齐代石窟(2 ) 北魏灭佛运动与全盘汉化 西晋以来, 各部族之间战乱频繁, 党项族拓跋部乘势崛起 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 天兴元年 (398 年) , 将都城迁至平 城 (今大同 ) , 迄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494 年 ) 迁都洛阳太武帝是 北魏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在位时他听信司徒崔浩谗言, 太平真君 七年 (446 年) , 导演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最大的废佛事件, “土木宫塔, 声教所及, 莫不毕毁矣”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 “三武灭 佛” 中的一次, 不久, 太武帝身染重病, 认为灭佛所致, 大悔, 诛杀 崔浩, 夷其族 太武帝死后, 其孙文成帝继位 文成帝目睹了灭佛 事件, 也相信太武帝染病是灭佛所致遂立即复信佛法他下令 在首都平城西郊的山上开凿石窟、 雕刻佛像太武末年的短期废 佛似乎更刺激了佛教的迅速发展云冈石窟,在北魏其后的 60 年中, 一直在继续开凿, 直至迁都洛阳。

      北魏佛教的一个重要特 点, 就是佛教依附于皇权, 北魏的佛教有强烈的国家色彩为了 缓和政治上的冲突, 昙曜首先为太武帝造像, 18 窟的主佛像就是 那位灭法的太武帝, 云冈石窟中的双窟象征着二圣, 即太后与皇 帝永嘉以后, 胡人盘踞中原, 他们在武力上是胜利者, 但文化上 却被汉族同化, 五胡的首领多倾慕中原文化, 重用汉人, 委以国 政北魏孝文帝与其祖母冯太后先后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开 展大规模汉化运动其程度堪称 “前无古人” , 吸收大量先进的汉 族文化制度2.江南佛教的兴盛和艺术人才的集中 从鲜卑奴隶主拓拔圭一直到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时期,战争 主要以获取战俘、 财务为目的, 如 《魏书 · 太祖记》 记载:“天兴元 年 (398 年 ) ,春正月……车驾发自中山……徒百公技巧十万余 口, 以充京师” 被强制徙出的地点都是当时北中国经济、 文化最 发达的地方, 迁徙的同时, 还特别注意对人才、 技巧的搜求青齐 入魏, 既获得了南朝术艺, 又便利了南北交往, 魏齐使节互聘不 绝 北魏冯氏、 孝文远准魏晋旧章, 近效宋齐新制 继东晋以后的 南朝对于北方的混战来说, 局势相对平稳, 而且经济和文化的发 展也比较繁荣。

      正如大批北方的官宦、 文人、 百姓大量南迁一样, 众多的僧侣与百工也纷纷南下,促进了佛教在江南的传播与融 合, 再加上佛教的普及、 统治者的提倡, 佛教开始了在南方的大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曾涌现了一大批天才式的艺术 家僧佑是 《弘明集》 及 《出三藏记集》 的作者,《梁高僧传》 中称 他:“大精律部, 有迈先哲 有关僧佑造像的记载有光宅、 摄山大 佛及剡县石佛的经始三国时期的曹不兴被后世喻为“佛画之 祖” , 佛像雕塑家戴逵塑造的佛像技艺超群, 其中他为瓦官寺所 塑五尊佛像被人们赞为一绝最能体现这一风貌的是这个时期 著名的佛画家顾恺之、 陆探微顾恺之尤擅长画佛教题材的画, 他为许多寺庙都画有壁画, 尤其以建康瓦棺寺壁画 《维摩诘像》 的 “有清蔽示病之容, 隐几忘言之状” 最为传神, 开创了 “清羸示 病” 的形象, 到南朝宋、 齐的陆探微发展而为具有一代审美风范 的 “秀骨清像” , 由此对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三、 两地石窟造像的风格与造型特点 1.江南石窟造像的总体风格 江南魏晋南北朝时佛像艺术风格进一步汉化、 世俗化、 定型 化魏晋 “清谈玄学” 的美学思想和 “秀骨清像” 的审美意识已出 现在佛像艺术之中。

      佛教造像多为面容清癯秀劲的秀骨清像, 面 容柔和俊秀, 额角峥嵘, 嘴角向上弯起, 露出神秘微笑细颈削 肩, 细腰, 修长身材, 神情爽朗佛象褒衣博带, 衣褶层叠稠密, 衣 裙垂蔽充分表现士族人物的气质和潇洒风度,以及强调“骨 相” 、“风骨” 、“传神” 这种佛像看上去瘦骨嶙峋, 却又显得筋骨 铮铮, 显示出超凡脱俗的神仙风度 “秀骨清像” 的艺术风格和审 美观到宋、 齐达于顶峰, 其流风余韵波及于南朝后期, 但梁、 陈时 期又出现和发展了以张僧繇为代表的由清秀向丰满、 健壮、 宏迈 的特点2.两地石窟造像的造型考证(1 ) 两地石窟造像的造型文献考证 现存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艺术实物极度匾乏,要准确复原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对古代文献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的参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记载:“曹吴二 体, 学者所宗……吴之笔, 其势圆转, 而衣服飘举; 曹之笔, 其体 稠叠, 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日:‘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 ……雕 塑佛像, 亦本曹吴 由此可见, 在当时的佛教画像与造像之间, 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历代名画记》 对东晋佛教艺术潮流的·9·图 8 新昌大佛线形复原 图 9 新昌千佛岩左护法线形复原图 10 新昌千佛岩右护法 线形复原量寿佛图 12 参考 “无 量寿佛” 音容笑 貌复原佛头 线形稿图 11 南京博物馆藏图 13 洛阳龙门石图 14 “无量寿佛”窟宾阳中洞坐佛像态衣饰线形复原栖霞山 “ 圣” 窟造像图 15 栖霞山 “多宝佛” 石窟造像线形复原稿目的还有不多的几件, 如收藏在龙门博物馆 的永宁寺佛头脸型狭长, 脸颊清瘦, 微闭双 眼, 似正处在沉思静虑之中。

      龙门石窟古阳 洞北魏时期的高树造像其主佛头像狭长的 脸型和长眉细眼是 “秀骨清像” 的基本特征, 另一尊弥勒菩萨头像也是脸型细长, 眉清目 秀上海博物馆藏梁中大同元年 (546 年 ) 释 慧影造像及另一件单尊石佛坐像是成都一 带南朝的造像, 南京博物馆藏 “无量寿佛” 保 存较为完整, 是重要的实物参考资料 另外, 在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一批数量可观的 南朝佛教造像石,其中 18 件铭刻有南朝的 纪年, 山东青州龙兴寺由于自古就地处南北 交通的要道, 历史上一度从属南朝, 其出土 的一批佛教造像所表现出的汉化风格也值 得参考 这些造像对研究南朝佛像上具有极 为重要的意义3. 两地石窟造像的造型特点与平面初 稿的确立 洞窟形制大体采用马蹄形平面、 穹窿顶 的草庐形式, 且多为莲花藻井造像主要是 三世佛或释迦佛, 其组合多为一佛、 二菩萨 或一佛、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