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3课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 教案.doc
16页1.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其他时间基本都处于分裂状态,战火不断,政局动荡,但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有重要建树自唐朝中期起,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2.经济:魏晋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开发初见成效;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3.思想文化: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文学艺术丰富多彩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科技发达,中外文化交流泽被东西、影响深远第3课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2.认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和西晋五胡内迁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南朝: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3.江南开发: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东晋士族门阀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1)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2)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3)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士族走向衰落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主要措施作用和意义(1)内迁各族与汉族频繁接触,民族交融与隔阂并存(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移风易俗(汉化)(1)改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2)易服装: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3)讲汉话: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4)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5)通婚姻:定门第等级,并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1)进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图解史实】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兴替看图懂历史从《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来看,北方并立的政权逐渐减少,南北对峙的分界线南移,反映的趋势是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迫在眉睫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的统治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炀帝的统治(1)建设: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开通的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3.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评价隋炀帝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隋炀帝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了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二、唐朝前期的鼎盛1.唐的建立及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2.政治(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2)武则天的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李隆基(唐玄宗)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繁荣一时的隋朝“封建盛世”出现的原因(1)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2)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3)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4)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5)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历史发展概况唐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突厥兴起于北方,6世纪中期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1)唐太宗:①贞观初年,大败厥,俘颉利可汗,实施怀柔政策;②640年,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2)唐高宗:灭亡西突厥(3)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回纥7世纪初,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统治厥灭亡后,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吐蕃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1)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2)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后来粟末部建立政权9世纪,渤海国拥有“海东盛国”美誉唐玄宗: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唐的衰落(1)安史之乱①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②状况: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③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2)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3.五代十国(1)五代:907-960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辩证认识唐代藩镇的历史作用(1)藩镇拥有辖区的军、政、财大权,是唐朝应对边患、调整军事战略的产物①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唐政府对游牧民族骑兵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②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③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务的需要2)藩镇割据和战争,促进了均田制的最后崩溃,并促进了封建社会固有等级制度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3)消极作用也很明显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权力;破坏了社会经济,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加剧了人民的痛苦;等等图解史实】 隋唐五代的更迭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特点和历史趋势(1)特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2)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客观的趋势考点一 魏晋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考向1| 魏晋时期民族冲突与交融材料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解读:定时空前秦、北魏抓核心“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提素养对比前秦和北魏对巩固统治的措施探讨其成败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前秦统一短暂、而北魏统一较为长久的原因提示:前秦短暂的原因:前秦虽统一北方,但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前秦苻坚刚统一北方,就急于发动灭晋战争;前秦与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北魏统一较为长久的原因:北魏吸取前秦覆亡教训,为巩固统治而积极努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长久统一奠定了基础)考向2|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徙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资治通鉴》解读: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策也”“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提炼材料中关于“民族政策”的三种观点,并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提示:观点: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把游牧民变成农民;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护府管辖;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