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偏见与社会歧视.pdf
10页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歧视 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歧视 黄家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2005 原载于《思想战线》年第 5 期; 《新华文摘》2005 年第 24 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06 年第 1 期转载 2005 原载于《思想战线》年第 5 期; 《新华文摘》2005 年第 24 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06 年第 1 期转载 摘要:摘要:社会歧视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在社会心理学看来,这种行为或制度安排是由社会偏见这样一种不公正的、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倾向的社会态度所导致的但社会偏见并不一定导致社会歧视,实现这种转变是与被歧视者自身力量相对弱小、 “谈判力”不足相关的本文从考察二者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偏见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进一步演化为歧视的要减少或消除社会歧视必须得一方面壮大被歧视者的力量,阻止已有的偏见向歧视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被歧视者的努力,以及加强沟通来改变固有的偏见并防止新的偏见的产生 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群体心理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来考察社会行为的产生和改变。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社会歧视是社会偏见这样一种不公正的、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倾向的社会态度所导致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要想减少或者消除社会歧视必须得从改变这种社会态度入手 一 、概念的廓清:社会歧视和社会偏见的异同 简单的说,歧视是指“相同的人(事)被不平等地对待或者不同的人(事)受到同等的对待”①具体而言,所谓歧视,不是以能力、贡献、合作等为依据,而是以诸如身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所区别的对待”,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其结果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造成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社会歧视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上人们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偏见“是一种缺乏客观依据、固定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态度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多指否定性、拒斥性的态度”②偏见可分为个人偏见和社会偏见,前者是个人所具有的,后者则是某一群体或社会成员所普遍共有的,二者相互强化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社会行为的背后都有其社会态度在支撑 社会歧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偏见这种社会态度的反映,后者是前者的心理根源。
人们常把社会歧视和社会偏见二者并用甚至互换,实际上它们是有很明显区别的 首先,社会偏见只是一种主观的否定性社会态度只存在与人的头脑中,而社会歧视则已经上升为一种实际存在的社会行为甚至被固化为一种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如种族隔离制度 多数情况下,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一致性,但其联系并非必然,有时怀有偏见的人并不一定将其表现在实际行为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学者R.T.拉皮尔有一项著名的研究,他发现对东方人持有偏见的那些旅馆和饭店的主人实际上 大多数仍接待了中国夫妇i③ 其次,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所针对的对象不一样社会偏见可发生在任何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 可以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存有偏见也可以是弱势群体对相对强势的群体存有偏见而歧视针对的则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如少数民族、女性、特殊疾病患有者、边缘群体(如农民工)等比如,如果纯粹地从认知方面着眼,不少农民、农民工、贫困者对于城市居民或是官员或是富人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但是这种偏见很难进一步形成歧视行为 也就是说,在社会心理学看来,社会偏见与社会歧视的关系是:一方面,从心理根源上看,社会歧视是由社会偏见导致的 “偏见是一种基于某种信念上的认识态度,歧视则是一种基于偏见上的外显行为。
” “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总是相连的 ” ④考察社会歧视必须得从社会偏见入手但另一方面,二者并非是一对一的必然联系ii有的社会偏见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歧视了,有的则没有,只是有歧视的倾向并没有实际的行为本文要分析的就是社会歧视是由社会偏见引起的,而社会偏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什么使社会偏见转化为社会歧视呢? 二、作为社会态度的社会偏见的形成机制 1.差异性与人社会认知的偏差——社会偏见的起源.差异性与人社会认知的偏差——社会偏见的起源 社会偏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认知上的偏差 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偏差呢?根源在于认知者群体与认知对象之间的明显的差异性以及人的排它本能 人总是倾向于和自己同质性高的人们交往,对自己所属的那个群体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当面对差异性较大的群体时,因为彼此了解太少不确定因素太多,人们往往本能的倾向于回避由于这种心理,异质性较大的群体往往容易相互隔离和疏远,而越是这样越是得不到彼此真实的信息,对对方越是无知,偏见往往就是起源于这种无知而一旦偏见产生了,人们又会更加回避与被偏见的一方的交往 这样, 对从差异的无知到排他心理到疏远到再无知和偏见,这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使得偏见得以延续甚至加剧。
当然,并不是说存在差异性就必然会出现偏见,.差异性只是社会偏见产生的起点当两个社会群体面对差异性采取逃避而不是沟通或沟通不够的话,就不能获得对方的充分信息, 而建立在这种片面或错误信息基础上的社会认知正是社会偏见产生的直接原因正是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切偏见均起源于无知和傲慢. 2、个人偏见的形成及其与社会偏见的恶性循环怪圈——社会偏见的延续、个人偏见的形成及其与社会偏见的恶性循环怪圈——社会偏见的延续 前面分析了一个群体对另一群体产生偏见的根源在于两个群体的差异性以及彼此缺乏沟通 社会偏见一经产生若得不到及时的抑制的话就会成为一个群体甚至全社会共同持有的态度并不断的延续下去 这种延续的又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我们将从心理学中态度的形成机制来考察个人偏见与社会偏见的恶性互动过程 西方心理学界对态度形成作了很多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是奥尔波特的态度形成四条件说和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说前者认为个人的态度形成有四个条件:①经验的积累,即把许多相似的反应综合起来,②经验的分化,即从各个零散的经验中形成一种针对某事物的特殊反映倾向,③剧烈的外伤性经验,甚至仅仅是一次经验导致的某种特殊反映倾向的凝固, ④对社会已有的态度的学习和模仿。
后者认为态度形成经历三个阶段:①服从( compliance) ,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的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的服从行为;②同化(identification),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③内化(internalization),所接受的观点、行为等已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一部分⑤ 综合以上两个理论,我们认为社会偏见这种社会态度的形成经历以下几个相互强化的过程,从而得以延续: (1) 个人原初态度的形成阶段所谓原初态度个体对某一事物最初接触时形成的印象和态度其形成一般有两个途径:①儿童时期通过服从和模仿机制形成的个体出生时没有什么态度,但他必须服从周围人(特别是家庭成员)的权威,而且不得不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这样周围这些人如果有偏见的话便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他, 形成最原始的印象, 尽管他此时还无法做出是非对错的判断②个体有了自主意识后首次接触某一事物是作出的判断, 如第一次跟某一群体打交道就发生了不愉快往往会形成日后的偏见 (2) 个人经验的内部参照和强化阶段个体进入社会的同时其内心也同时展开了一个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积累过程某种社会事实一旦被觉察后,一方面以经验形式积累于内部,一方面又会与原初态度形成对比。
一旦新的经验与原初态度相吻合,后者立即得到肯定性加强,如果是剧烈的外伤性经验,甚至仅仅一次经验就足以形成永久的刻板印象 一旦二者不符, 后者就会得到否定性强化,甚至发生改变 但不幸的是由于被歧视群体的“自我实现寓言”效应,原初的偏见态度往往会得到肯定性加强后面将做具体讨论 (3) 群体意识的形成及其外参照和强化阶段 某种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但其一旦形成对持相同态度的个体来说又是一种强化作用,使上一阶段形成的态度进一步得到强化,甚至使本不明确的态度条理化、 清晰化 就偏见来说, 当持同一偏见的个体通过某种方式形成社会偏见后,又反过来使个体偏见得到强化甚至一旦形成群体规范就会产生群体压力,使本不持偏见的个体也不得不顺从群体的压力表现出某种偏见 (4) 整个社会的偏见意识又会返回到(1)中,通过与儿童接近的社会成员影响儿童原初偏见态度的形成至此,个人偏见与社会偏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iii 3、自我实现预言与社会偏见的再生产、自我实现预言与社会偏见的再生产 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一旦社会对某个人或群体持有某种有主观倾向的看法并按这种看法设置一些制度和规范,那么通常情况下,这一个体或群体还真会变成社会所认为的那样。
此现象又称罗森塔尔效应(Nosentbal effect)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的实验证明,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的课堂表现持有积极的看法, 那么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学习成绩也会提高,尽管教师的这种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反之,教师消极的看法会导致消极的效果⑥ 就社会偏见来说,如美国和南非以前的种族隔离政策,过分的强调黑人不好的属性同时由于长期的被区别对待,长期处于收入低、受教育机会少、居住条件差等不利环境中,黑人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相反到容易形成一些符合偏见的不好的特征,如犯罪、脏乱、不务正业等,即刘易斯所说的“贫困文化”的基本特征 而这些不好的属性又正好使持偏见者找到了维持甚至加重自己偏见的借口同时,这些不好的属性又再生产出了新的偏见因为人们的认知往往是根据当前情况做出的,本来对黑人不持偏见的人发现他们“犯罪、脏乱、不务正业”时也不免对他们产生偏见 我们往往忽视了正是由于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才导致他们现在的状况iv 三 、从社会偏见到社会歧视的奥秘 前面分析了社会偏见形成的全过程,但这种社会态度并不一定会导致社会歧视这种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v在哪种情况下,偏见才会演化为歧视呢? 1975 年,费希本和艾赞(M.Fishbein & I.Ajzen)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影响人们采取行动(即行动意向)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对行为的态度,二是主观规范。
后者是由特定的个人或群体认为他们应否执行和促使他去遵守这种规定的信念所决定的 一个人的行为意图是他对于该行为的态度和他的主观规范之间的某种函数 如果两变量一致,那么实施这种行为理所当然若二者矛盾,如何选择则取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这种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人对行为 X 导致某种后 果及其评价的信念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态度和规范考虑的相对重要性意向行为 人对特殊个人和群体认 为是否该执行或遵守行 为 X 的信念 关于各因素决定个人行为的合理行动模型 来源:J.F.Freedman et al.(1985).Social Psychology,5thed.P.149⑦ 这里的主观规范实际上可理解为实施某一行为受到的社会阻力的大小即付出的代价的大小⑧对于社会歧视来说,某一歧视之所以能由偏见这种态度上升为行为,实际上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人们认为实施这种实施行为不会给自己带来超出其忍受范围的惩罚,即不会付出太高的代价比方说,如果人们存在对黑人的偏见,但究竟要不要设立种族隔离制度呢?如果黑人的力量很弱小,不足以对实施这一制度者给以足够的惩罚,那么这种制度就会设立,否则就不会实际上,由社会偏见到社会歧视是一个在一定社会价值倾向下两个群体政治权力、经济地位、声誉等综合力量的“谈判” 。
而社会歧视的出现正是被歧视者在“谈判”中失败的结果 四 、解决社会歧视问题的对策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