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教材改革研究的回顾与思考.docx
15页数学教材改革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一、研究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是在研究以往的教材以及改革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一)70年代的改革1977年拨乱反正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亲自过问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新教材当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有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根据“精选、增加、渗透”六字方针更新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改进了体系结构,提倡培养学生能力这个时期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较以前的教材有明显的进步,从内容到编写思想都更加体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科名称也由算术改为数学它反映了近代数学的发展,以及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较快地跟上了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这套教材在80年代初经过适当调整,一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成为全国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直至近几年才逐年更新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它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套教材,也是改革步子较大的一套教材二)80年代不断深入的研究随着教材的逐步完善和稳定,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钻研教材和教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更好地体现了教与学的规律,对数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课程和教材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为了把教学实践中取得的好经验吸收到教材中来,推动全国大面积学校的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自1984年起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并以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名义编写了一套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这套教材着重从改革数与计算以及应用题的教学研究做起,突出的特点是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时也根据80年代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引入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引入估算,加强心算,加强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加强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加强联系实际等三)教材改革研究的实验与推广实验教材采取边编写、边试教、边修改、逐步推广的方式不断地完善开始,先由教材编写人员写出初稿,在北京的两所学校试教在试教过程中,编写人员深入课堂,与授课教师和教研人员及时进行研究,重大问题利用不同班级进行不同的试教,然后在试教的基础上把初稿修改成正式的实验教材,在较大的范围内继续实验到80年代末,实验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几百个班级通过大面积试用,反映较好,学生水平普遍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二、主要的改革在上述实验教材研究的基础上,9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进一步吸收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先进经验,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供全国大部分地区试用。
这次编写的教材较以往的全国通用教材又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材内容的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数学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而且哪些数学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和最基础的,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小学数学中,数与计算是最基本的内容,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不能不会计算,但是要掌握哪些计算,掌握到何种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是有变化的由于计算机等计算工具的普及,学生用纸和笔做计算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新教材中,保留了最基础的计算要求,同时降低了大数目计算与多步骤繁难计算的要求然而这只是改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情况的变化,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之后,必须对其结果有清醒的认识这就要求人们要有较强的数意识和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够对工具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做出估计,并对其是否合理做出解释因此,新教材引入了一些有关估算的教学内容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根据不同条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中还加强了心算和简便计算的内容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大量信息以各式各样的数据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收集有用的数据,怎样整理、分析信息,得出有用的结论,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的新教材,加强了统计思想的渗透,在表现形式上注意强调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侧重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图和分析数据,同时降低了制图、制表的教学要求在联系实际方面,新教材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有很多新知识的出现都是由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问题引入,删除了过时的繁杂的人为编造的题目,增加了一些联系实际的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在有些例题的后面或者练习题中,还增加了启发学生联想的问题,以利于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二)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说70年代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在内容更新方面比较显著的话,那么90年代初编写的这套义务教育新教材,明显的特点就是侧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中以适当的复习题、准备题和启发性问题,并伴以生动的插图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由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听,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例如,教材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鼓励学生抽象概括在引入新概念时,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时是亲自动手触摸或摆弄)实物或教学材料,归纳概括它们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或图形特征,让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感知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些内容在举例揭示出一些规律性之后,后面就不再以例题的形式重复讲解,而让学生自己迁移类推,举一反三(有时是在例题中留出空白,或在练习中引入变式题)这样处理是为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达到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另外,教材在有些内容教学之后,还经常出现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想如对于同样的问题,能不能改变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或者改变原题中的条件,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这样处理是为了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不断求异或联想的积极思维状态,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使学到的知识不是生吞活剥的,而是经过自己反复地琢磨和回味,重新组织加工而掌握的三)改进教材的结构与编排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儿童学习的认识规律,便于他们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新教材改进了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编排的主要变化表现在对一些内容适当地增加了循环例如,把以前数与计算的内容分四个阶段改为分五个阶段这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易于由浅入深地掌握数系的构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计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放在较小的数的范围内,削减数值较大的笔算训练。
又如,把有些几何初步知识和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内容提前分散出现,在低年级增加一些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中年级和高年级分几次出现收集数据、认识图表等统计初步知识,以达到加强实验几何的教学、加强统计思想逐步渗透的目的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教科书的练习中,除了结合正在学习的内容安排习题之外,还安排了与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且随着新内容的学习有所提高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循环出现、滚动前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提高四)注意发展学生认识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极其广泛80年代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数学教育家提出“数学教育应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观点以后,立即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视,至今仍然还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应当注意,这种“问题解决”并不仅仅限于简单地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像以往教材中以求解为主要目的的应用题自古以来人们对数学的地位和作用经常给予很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数学中有许多定理、公式和各种结论可以被直接应用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会很多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研究“问题解决”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以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把前人总结的现成知识以结论的形式教给学生,而对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够重视这样教是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的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但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探索规律、抽象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好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首要的,但是我们不能把知识简单地灌到学生的脑子里,而要使他们在打好“双基”的同时,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为此,新教材在展现知识时都尽可能地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或者通过有目的的操作活动,引出数量关系或图形概念,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认识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为了使所学的数学与真实问题更加靠近,引入了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以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选取有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引入了“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另外,在统计初步知识中降低了制图表的技能要求,侧重教给学生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使教学适应时代发展所做的一些改革与尝试三、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这套小学数学教材在这几年的试用中,仍有很多教师对教材的变化表现出非常不适应。
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教材改革的现代化与可接受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不断地改革与发展笔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反映国家对于未来人才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中课程和教材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应当是由有关教育部门组织各界的有关专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之后认真确定的,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一方面,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应当走在一般人的认识水平的前面,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教学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在某些方面可能与人们以往的认识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它反映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预期的教育目标,关系着这个国家对本民族未来人才素质水平的要求按照邓小平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应当着眼于未来,应当学习和研究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在实施时又要注意适当和得法,具体的安排要适当,使大多数教师、学生都能接受记得在“拨乱反正”后的一次教材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看来,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
这个指示谈到了问题的两个方面,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从根本抓起,就要奋起直追,但也不能不考虑中国的国情然而,考虑国情并不等于消极地等待,而是努力创造条件去实现这两者必须统筹兼顾,绝不可只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因此,研究工作必须走在一般人认识的前面,研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同时也要研究它的可接受性研究改革的可接受性,应当是教育现代化前提下如何前进的可接受性,而不是迁就现状的可接受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数学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与更新更新既包括删减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调整其教学要求,也包括引进一些新的内容,并在原有内容中增加或渗透一些新的思想这就是说,内容的更新并不是简单地做加减法,而是要根据新的形势对教学内容重新选择和安排例如,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更新这项内容时,繁杂的大数目计算必须删除,它可以被先进的计算工具所替代但是,在删除不必要的计算内容之后,还须保留哪些计算,保留下来的怎么教,还有哪些需要加强,都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引入估算,加强心算和灵活计算,就是适应这方面需要的更新另外,在繁杂的过时的应用题被删除之后,应当怎样教应用题,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也是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以往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一般都是给出恰好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套用例题的模式或类型解答,容易形成死套类型的解题习惯这样培养的能力只是书本习题的解答能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在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