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川黔彝族社会形态比较研究.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7840494
  • 上传时间:2021-12-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9.80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川黔彝族社会形态比较研究 孙晓竹摘要:本文从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角度,就汉族封建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进行论述主要通过对四川凉山和贵州毕节两个彝族聚居区的历史社会形态进行比较,进一步论述我国历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由于多民族国家、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士流并治”的政治实践所造成的它贯穿中国社会形态始终,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关键词:彝族 社会形态 则溪制度 奴隶制度中国分类号:K203 :A :1000-8705(2014)01-94-102社会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历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中国自古民族众多,古史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就是对“华夏”以外的各族的泛称,经过漫长的分化、融合、演变,中国有56个民族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多元一体格局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本民族文字,在古代建立过地方政权是西南地区社会形态的重要塑造力量本文试对川黔彝族社会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促进民族间的了解,有利于各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一、生态环境:社会形态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程度差别”。

      这充分论证了生态环境与文化差异对于社会形态形成的影响彝族所聚居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区域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倾斜;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经该区该地区平原、高原、丘陵各种地形一应俱全,矿产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的多元对该区域社会形态的塑造起到了重要影响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彝族人口为871.43万人,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除了大小凉山为大片聚居外,其余地区则与其他民族共居彝族居住区涵盖地理范围十分广泛,四川主要是川南地区,贵州主要是黔西北地区(本文主要探讨川黔地区彝族,其他地区一般不涉及)1、四川彝族居住区域地理人文环境金沙江大转折至岷江口的一段,汇纳南北诸水,河谷纵横,地形复杂壮丽大致上,在这一段金沙江南北地带,北至大渡河,南至红河的广大地区,就是四川彝族居住的主要地区这一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四处皆山,间或分布着狭小而破碎的坝子、河谷、丘陵和山地,缺少广阔的平原彝族聚居的这一地区,气候温和,常年气温多在摄氏十度到二十度之间又处于印度洋西南季风的通道,所以雨量丰沛,年降水量多在七八百厘米至一千厘米之间由于气温和雨量适宜植物生长,森林密布,木材,果树和药物资源都很丰富;而因为地形的多样性,农产谷物的种类也很多,适宜种植经济作物;河流湖泊的水产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山多矿多。

      为彝族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四川盆地虽然是较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区,但是由于地形与观念的阻隔,中原文化无法很快进入到彝族聚居区因此四川彝族地区处于封建制度包围之中,这为不同社会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2、贵州彝族居住区域地理人文环境贵州是南方四大族系交汇的结合点南方民族按语言系统划分,除澜沧江以西部分地区属南亚语系而外,绝大部分均属汉藏语系,分属于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操藏缅语的民族,如藏族、彝族、傈僳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羌族等,出自古代的氐羌族系操壮侗语的民族,如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出自古代的百越族系操苗瑶语的民族,如苗族、瑶族、畲族等,出自古代的南蛮族系另有一支为百濮族系,其语言系属至今不明,如仡佬族、京族等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夜郎的居民主要是“椎结、耕田、有邑居”的濮人滇之西,北为“氐类”居住,其南多是“百越”民族,其东皆苗瑶民族秦汉以来,川、湖、两广、云南相继开发,种种历史原『六1促使上述四大族系生存空间发生变化汉朝数次对“南夷”用兵,灭且兰,伐夜郎,攻打钩町、漏卧,其后又有李特“引僚入蜀”,濮人大挫,日趋衰落氐羌族系中的昆明各部,汉晋以来日渐强大,遍布滇东、川南。

      爨氏得势后,“东爨乌蛮”不断沿乌蒙山东进,到了唐代,南诏兴起,“乌蛮”势力更到达贵州西部苗瑶的先民原住江西、湖南一带,古书称为“左洞庭,右彭蠡”自秦汉以来,中央王朝势力深入湘赣,迫使苗瑶西迁,至湘黔边界而称“五溪蛮”,东汉马援伐五溪,苗族再次西迁,沿清水江、苗岭深入贵州腹地,遍布山谷百越民族原先散布很广,秦始皇伐五岭,汉武帝击南越,使越人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于是纷纷过红水河而北移,以后渐渐扩散,到达乌江流域濮人衰落,氐羌东进,苗瑶西迁,百越北移,致使贵州成为南方四大族系文化的结合点二、历史演变:社会形态的形成(一)宏观特征:封建时代的土流并治封建社会时期,朝廷为了巩同统治,解决民族归顺问题,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流并治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整体性与不平衡性的必然表现,是多民族、多层次、多类型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实现对国内各民族的统治,必须通过某种形式把各民族联合而成为一个整体将“士”与“流”纳入统一的管理,否则便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另一方面,因为多民族国家社会经济的差异较大,在统治方法上又不能完全统一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因而必须区别“士”与“流”。

      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实行“土流并治”的基本保证土流并治”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一大特征,从秦汉至明清,概莫能外具体来说,从秦汉到唐宋时期,是采取宽松的笼络“羁縻”政策;元明清时期实行的是“土司制度”endprint土官与流官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点一、都是封建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二、都是统治阶级的成员;三、都是封建王朝赖以支撑的支柱,是封建王朝实现统治的必要手段但同时土官与流官也有很多不同点,主要有表现在:一、社会基础不同,流官统治适宜于地主经济占主导的区域;而土官统治则适宜于地主制以外的各种社会形态,包括封建领主制社会、奴隶制社会乃至国家权力能起作用的原始社会当社会一旦进入到封建地主阶段,“改土归流”势在必行,土官统治就必然为流官统治所取代;二、流官统治区域内的土地和人民都是由政府直接支配的,“编户齐民,报亩升科”,人口、赋税皆入户部版籍;而土官统治区域则不然,那里的土地和人民,事实上都属于当地土官所有,钱粮官一律在土官名下,虽有贡赋版籍,但多不上缴户部;三、流官统治区域的各项政事都由政府直接经办,一切按中央王朝规范行事,地方无权自作主张;而土官统治区域内,一切皆由当地土官决断,中央很少过问其内部事务,在政治上享有某种自治权;四、流官可以随时流动,而地方政权始终属于中央;而土官虽然封爵承袭取决于中央,但皆以当地土酋为官,可以“世袭其职,世守其土,世长其民”。

      二)微观特征:彝族家支制度影响“家支”是一种血缘组织,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由同一男性祖先所繁衍的子孙组成,是彝族社会中的基本社会组织一般来说,同出一个男性祖先的后裔构成一“家”,其诸子辈自成一“房”,以后“房”的人口逐渐增殖而扩大为“支”,每传至九至十一代便举行分家仪式,各“支”均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家”,然后再分化出“支”,如此循环往复,由“家”分化出“支”,由“支”发展为“家”,这种社会组织总称为“家支”家支虽然不断分化,但同出一源的家支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一方面,以祖先的神灵为旗帜,以父子连名的谱系表明各个家支的血统关系;另一方面,分家以后,各家可以互通婚姻,彼此结成联姻关系,纵横交错,联系紧密每个家支,都有共同的名称,在家支的范围内聚族而居,其成员共同崇拜一个祖先,有共同的祭祀活动,有相互继承财产的权利和相互援助的义务嫡长子继承制是家支制度的经脉,它确立之后,便有嫡庶之分,长幼之别,亲疏之异于是以嫡长子为“正宗”,其余皆为“旁系”,形成一种树枝状的谱系结构,从分支上体现出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以一家而论,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同样,在一支当中,诸子的嫡系为“大宗”,而旁系又为“小宗”;各家之间,亦按其嫡庶、长幼、亲疏而有“大宗”、“小宗”之分,构成一个严密的宗法系统。

      家支制度虽然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但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却因为共同的民族利益、阶级利益、家族利益而获得巩固和发展它在民族斗争中是团结全民族的一条纽带,是维护统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处理家族关系时则是平衡各部分的一根杠杆家支间也往往因为各自的利益而发生冲突,甚至举行冤家械斗,但大敌当前时,各家支又会团结起来,故有“家支相连,声息相通,无事则互为攻伐,有事则互为救援”之说三、川黔彝族社会形态(一)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一方面表现为地主制社会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种类型的领主制社会,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封建社会包围下还存在着若干奴隶制和氏族制社会但是,既然置于汪洋大海的封建社会之中,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封建化浪潮的冲击和侵蚀,产生各种变异,凉山彝族的奴隶社会当然也不例外1.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概述在我国,1949年以前还能见到一些奴隶制度残余,例如佤族、怒族、景颇族、珞巴族、傈僳族的家长奴隶制,但它们尚属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社会只有四川大凉山和云南小凉山有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并以四川凉山为典型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它不但具备了奴隶制的基本特征,即“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

      而且充分体现了地方特点、民族特点和历史特点,显示出其特殊性这就是说,它既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也有别于我国殷商时期的奴隶制它之所以与以上奴隶制存在许多差异,最根本的原因是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因此,无论用“古典的”或“东方的”模式来衡量,都不免有些不伦不类,唯一可靠的办法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结构特别复杂,在这里奴隶制虽然起着支配和制约整个社会的作用,但是却保留着大量原始社会的残余,同时又渗入了不少封建因素,几种不同的制度相互交织却又显得那样协调因此学术界对它的看法也很不一致,事实上,凉山是奴隶社会,封建因素在不断增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因某种障碍而处于难产,导致产生了一种矛盾而统一的社会形态2.凉山彝族的等级制度与人身依附凉山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人身依附两者互为表里,集中表现了奴隶占有这个基本特征,同时又显示出它的特有个性等级是阶级存在的形式,在奴隶社会,“阶级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等级”,因此严格的等级制度,实际上反映了阶级对立的状况以人身占有为基础形成的普遍人身依附,反映了奴隶制的深化程度,这一特征是凉山彝族社会的一大标记,是判别凉山社会}生质的主要依据。

      在凉山奴隶制时期,人们被划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和呷西五个等级兹莫,意为“权力”,汉语称“土司”仅存于凉山少数地区,约占总人口的0.1%诺合,意为“黑色群体”,汉语称“黑彝”,约占总人口的6.9%曲诺,意为“诺合之下的白人”,汉语称为“白彝”,约占总人口的50%阿加是“阿图阿加”的简称,意为“主子寨旁的奴仆”,汉语称“安家娃子”,约占总人口的33%呷西是“呷西呷洛”的简称,意为“主子锅庄旁的手足”,汉语称“锅庄娃子”,约占总人口的10%在上述五个等级中,曲诺、阿加和呷西一概被称为“节伙”,含有“娃子”的意思,而兹莫、诺合则被尊为“颇色”,具有主子的含义主子和娃子之间,泾渭分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通婚姻,很难打破这一界限endprint在这里,等级的划分,直接体现为强烈的人身依附,自上而下存在着重重叠叠的人身占有的隶属关系在诺合统治区,诺合统率曲诺,直接占有阿加和呷西;曲诺也可以占有阿加和呷西,甚至彝根阿加也可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