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朝地方制度.docx
15页汉朝地方制度 篇一:汉代行政制度 汉代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因为刚刚从封建制转变,化家为国很多还是有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陈迹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太常、太仆、光禄勋、卫尉、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太常:主管皇家祭祀 太仆:主管皇帝车马 光禄勋:守卫宫殿门户门房之臣 卫尉:主管皇宫守卫皇帝的卫兵司令,有点像锦衣卫指挥使 廷尉:掌法的,犯了皇帝的法都归他管,有点像又来的大理寺卿 大鸿胪:主管礼仪,当时是主管诸侯,少数名族的事情,大多数都是礼仪,有点像后来的鸿 胪寺卿 宗正:主管皇室宗族事物,有点像后来的宗人府 以上这7个卿在当时按照名义都是管的皇家私事不属于政府的公务但是此时已经化家为国了,原来管皇家的事现在也关国家的事了 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经济后入支销国家公费,相当于户部管全国田赋收入 少府:管的是皇室经济,相当于明朝皇帝的内库,收入充当皇室私用管工商业税收,比如盐、矿等 皇室不能用大司农的钱,所以当时皇室和政府在法理上是鲜明划分的 九卿是两千石,地方郡太守也是两千石,为了区分,称九卿为中两千石,中就是在皇宫 在汉代但凡有“中”字的官都是驻扎在皇宫的。
比如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就是驻扎在皇宫御史,御史中丞管宫中一切事,皇帝有事找丞相,要先通过御史中丞,再到御史大夫,最后到丞相,丞相有事找皇帝,也是先找御史大夫,再找御史中丞,最后到皇帝 九卿全部隶属于宰相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计簿,计簿就是各项统计表册,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绩每年九、十月呈报中央,这叫“上计” 中央拍特派员到地方在调查的叫“刺史”全国分为十三个区,没去派一名刺史,原始刺史只不过是一个小耳目,地方行政责任是有太守负责的所以太守两千石,而刺史原来只有六百石的小官 篇二:汉代政治制度 秦以前的中国,不是一个统一的政府,而是一个封建制度的统一所以,言中国制度应以汉为始直到汉时,才真正的实施郡县之治,而非诸侯列国 一、汉代政府组织 1. 皇室与政府 皇帝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统一的代表;皇室则是皇帝的私人家庭而国家的领袖则当为宰相,也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为皇帝的大管家不假,事为国家的的大管家,即便是皇室也是在宰相的管辖之内对比如下: 皇帝的“秘书处”: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 宰相的“秘书处”:即“十三曹”,一西曹,主史署二东曹,主升迁(两千石的大官升迁)。
三户曹,主祭祀农桑四奏曹,主奏折管理五词曹,主词讼六法曹,主邮驿科程七尉曹,主卒曹转运,即管运输的八贼曹,主盗贼九决曹,主罪法十一金曹,主货币、盐铁十二仓曹,主仓库十三黄阁,主薄录众事 2. 中央政府组织 “三公”“九卿” A 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职责划分,太尉主军事,武官首长丞相主行政,文官首长御史大夫主监察,辅助丞相,即副丞相 B 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太常,主祭祀光禄勋,主门房卫尉,主侍卫太仆,主车辆廷尉,主司法宗正,主国家财经大司农,主工商税收少府,主皇室财经 3.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分为两个等级,一为郡,长官太守,食两千石,与九卿可以相互调任,无升迁之别二为县,长官县令汉时,全国郡约100多个,每个郡约10到20个县,全国1100—1400个县 4.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央有个丞相,丞相下面有个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即御史承,刺史上属于御史承,年俸禄600石,实属小官,全国13个刺史,每个刺史监察不超过9个郡,根据政府规定的六条考察,别不多管,可谓小官大任 另外皇宫里还有15个侍御史,事弹劾国家和皇宫里的一切事情。
而此时有两个路线汇总,即部刺史与侍御史汇总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汇总给丞相 二、汉代选举制度 在秦以前,做官需要有一定的血统,即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到秦汉以后就不同了,一不是封建的世袭,也不是军事掌权,更不是富人的权贵在汉时,选举制度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不定期的选举制度,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往往下诏,希望各地选人才到朝廷,或是大灾大难之年,为表政府失职也会选拔人才为朝廷问事、做事,即举贤良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比如需要人到匈奴,就要懂外语,有计谋等,多为应召活自荐第三种是定期的选举制度,即举孝子廉吏20万人口的郡每年一个,后因地方官员营私舞弊又加上了考试,同时等于把穷苦民众给抹杀了,毕竟但是没有印刷术,经书只有在富庶子弟家庭才有 三、汉代经济制度 汉时的经济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农业,而是盐铁也从税收而言,农业经济归宗正,盐铁经济归少府汉时的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赋税是30税1,在文帝时五田租,共十一年,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岁时如此,依然有很多人无土地,主要是土地的自由买卖,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农民会卖掉自己的土地周济生活,但再租私人的土地便是十税五为什么会出现 这一社会现象见四。
注解:汉代不允许乞讨,人必须在政府的名册注册地 四、汉代兵役制度 汉代是全民皆兵的二十成丁,二十三开始服兵役二十成丁为何不直接服兵役呢,政府主要考虑到农民耕种和社会孝道,先在家耕作三年,即“三年耕,积一年之蓄” 汉代兵役重要分为三种,一是在中央做“卫”,二是在边防做“戍”卒,三十在地方做“役”,只有第三种二十岁开时为“役” 当时汉代中央有两只军队,一是南军,是卫兵,待遇优厚;而是北军,即戍卒,费用自理共计约7万人戍卒一般三天,不去的需缴纳三百钱即可此等制度在秦以前还尚可,不是什么苦差事,来回半月即可,但代汉时就得半年了 在地方,郡的行政长官是太守,军事的主管则是都尉凡是壮丁每年秋天举行大阅兵,为期一月,叫做都试 另外在秦汉以后还要服力役,为期一个月,不去者可缴纳200钱,即可 此外在汉代还有人口税,小孩亦有 五、汉代制度检讨 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穷者五立锥之地,使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无功效 其次是在兵役方面,中国地大人众,操练简单,调动不便,无多大实际意义,使得全民皆兵徒有其名 其三是在政府组织方面,上面我们说过皇权与相权是分开的,皇室与政府也是分开,但在中国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与分离,这就出现了了强者政治,皇帝强势则国家的操作就是皇帝在操纵了。
其四是选举制度方面,举孝子并一定廉 整体而言,汉代的政治制度是理性的是政治理论的成规运用,至少知道了皇权之外有相权,皇室之外有政府,实为政治史上的巨大进步 篇三: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规律:1中央集权变化的规律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原因:中央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拥有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等无所不包的最高权力,皇权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央集权变化的规律从单个朝代来说开国皇帝对中央集权的控制能力较强,皇位世袭制决定了继承人的素质会逐渐降低,再加上外戚与宦官专政,集权统治会逐渐削弱,最终走向灭亡;从历代发展趋势来讲经历了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两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六部”制和明清“内阁六部”制等不同的形式和发展阶段,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日渐成熟和完备.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各个朝代开始阶段,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军事问题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会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地方行政层级变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史,正是中央集权加强到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交替更迭,地方行政层级变化也表现为波浪式,最终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 2 (二)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原因:沿袭主要源于历代王朝都面临着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一是面临的经济基础变化不大.封建政权崇尚重农抑商政策,确保税赋征派和地租征收,在维护政治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二是共同倾向于“内重外轻”政策.历朝王朝成立之初,为了避免地方分权偏重,中央集权被削弱从而引发割据分裂局面,多采用“内重外轻”政策,在发展经济和保持稳定两者之间多选择后者,即使地方丧失抵御能力也在所不惜,这在宋、明两朝最为明显. 2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是中央集权能力不断加强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 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部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隋朝罢除郡的建置,宋朝消除方镇割据,明朝废路为府,中央加强集权的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 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原因;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究其原因,一是百里之县的设计比较合理,适合农民朝出晚归的出行要求,对于官员下乡劝课农桑也比较合适;二是维护中央政权的需要,县是各朝中央政府落实一切政令的基本单位,赋税征集、军队招募、百姓安居乐业皆属县的职责范畴 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为了避免地方割据,必须将高层次的政区划得较小,导致高层次政区数目增多.中央的有效管理幅度达不到,就需要设立巡视或派出机构.这些机构有辖区,就会转化为地方行政层级.当行政权和军事权合一后,就可能对中央集权构成新的威胁.这使中央政权处于两难境地,内外轻重处于转换之中,高层政区频繁变动在所难免. 4 (四)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 原因;,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是张居正“一条鞭法”,财政改革一直是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在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财政改革对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影响,还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革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为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实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商鞅为了配合国家对人口的管理,还制定了完善的户籍制度,从而催生了县制.古代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徙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 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层级中来. 二各朝代各制度的表现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朝尚书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1分封制:起止黄帝时开始萌芽 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