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哈24中李佳文.docx
5页课题:登高 教师:哈24中李佳文《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能力 ⒈感受诗中的秋天意象、品味诗中的独特意境;⒉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过程与方法 1.辅以影音渲染烘托,为学生创设诗歌情境;⒉启发、引导,进入特定情境,感受诗人的复杂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情感教学重点 在特定情境的烘托、渲染下,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意境,深度审视诗人登高悲秋的别样情怀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引证诗句深入理解诗人登高悲秋的别样情怀重点突出 通过影音展示,试图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境,深入体会难点突破 诗人于深秋登台,何以就悲从中来,不尽感慨?试图从更多的诗句及文化传统中揣摩领悟出登台悲秋的深层心理,进而从更高层面把握这种诗歌类型教学过程:一、 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上,陈子昂破空而来,喊出了千古失意人的满怀悲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上,李商隐泣血悲吟,哭出了一个盛世王朝的无比辉煌和深深绝望;当开元盛世已成绝响,当重返故园已成奢望,夔州江畔的高台上,饱经忧患的杜子美又会怎样向我们倾诉衷肠?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首“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登高》。
板书诗题、作者)(幻灯片学习目标)二、 诵读,初步整体感知1. “七言律诗之冠”,冠是什么意思?第一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不妨读读看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登高》,大家听时要注意语速、语调、重音、节奏配乐(幻灯片) ◇读得非常动情,大家知道要读好一首诗,关键是——理解只有理解了诗句,把握了情感,才能读得到位你能告诉大家你这样读的依据是什么吗?◇后两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悲”那么诗人的“悲苦”体现在哪里呢?◇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说十四字而含八层悲苦,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幻灯片)(板书 情 天涯孤旅 迟暮多病)“常作客”(幻灯片)“台,高迥处也”也是一层悲,你能体会得到吗幻灯片)明确:登高则视野开阔,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渺无际的宇宙苍穹,人生的短暂感、自我的渺小感等种种身世之感、悲观情绪便会油然而生;或者长年羁旅他乡,思乡心切;或者壮志未酬而英雄迟暮;或者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等等,因此古人登高多有悲慨说明,此处引导学生从传统文人心理层面来体会诗人登高时种种无法释怀的情结,像怀才不遇、悲秋等等,从其立身高远、人生诉求方面深层解析其内心的种种惆怅与无限凄凉)◇那么尾联中也有悲慨吗?“艰难”有多难?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当时的处境有多难(幻灯片) ◇表面上说头发白了,又不能喝酒,实际上诗人是在说什么呢?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杯酒浇愁而不得——这可真是一种内外交困,苦不堪言,又怎一个愁字能说得尽呢!(说明,此处引导学生联系古代文人的仕隐情结,强烈的用世怀抱,像诗人曾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从而深切体会其怀才不得其用的悲苦。
2.带着这样深沉悲愁的心情我们再回头看前两联的景物◇第一联描写了几种景物?都有怎样的特点?(板书 景 急风高天 清渚白沙 哀猿飞鸟)◇这样的景物合在一起透出一种怎样的氛围或感觉?莫非真的是“高处不胜寒”,怎么这些景物都显得凄凉、萧瑟,似乎都已染上了诗人的悲愁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幻灯片)◇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是——落木和长江(板书 落木长江)◇老师想把这一联改作五言诗“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和原诗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的确,没有了这两个叠音词,也就缺少了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萧萧,状风吹叶动之声,滚滚,状江水奔腾向前的冲力,让人如见如闻◇和第一联的六种景物相比,境界是大了还是小了?从哪儿看出来的?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给人以包举宇宙之感,好像天地万物尽在我胸中天地越是寥廓,人就——越显得渺小;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越是显得短暂◇类似的悲慨真是如此的神似,你看(幻灯片)诗人的这些关于人生的思考都表现出了某种强烈的时间意识,即生命是如此之短暂,而又时不我待,怎么样才能及早建功立业,而不是生命虚掷了呢?(说明,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这驱使他们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可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入世往往如履薄冰、精神压抑、命运坎坷于是,萧瑟肃杀的秋天被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由此,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将这种失落心态用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三、原来,杜甫这五十六字里居然隐藏了这么多的心事、隐痛,即便是相隔了1200多年,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窥见他当日的落魄与辛酸,那么我们果真已经穷尽了这首巅峰之作的真味了吗?我觉得大家不妨再来听听别人的说法《登高》视频)◇看过这段赏析,我们对于“七言律诗之冠”这个评价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了呢?你看他写景的气魄——阔大悲凉,你看他抒情的格调——深沉蕴藉;写景与抒情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板书 阔大悲凉 深沉蕴藉 交融)你看他的对仗,一般的律诗只要中间两联对仗就可以了,杜甫的这首《登高》则做到了四联皆对,甚至句中自对的程度四、总结这就是杜甫,一个穷而后工的诗人,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不朽传奇在那样一个乱离时代,多少离愁别恨,多少艰难困厄,他以瘦弱的双肩扛起了王朝和百姓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悲凉,用他那沉郁顿挫的笔锋,写下了七言律诗的千古绝唱。
问题探究◇杜甫在《登高》中所呈现出的悲慨为什么那样深广?(提示:可结合其平生抱负、用世之心、时代背景来思考)(说明,有个更加广阔的古代文化视野作思考的基础,学生在深入思考探究时,更有方向感和着力点,也使得学生在理解鉴赏时不致停留于表层的套话上,他们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立身行事、人生诉求,尤其是像杜甫这样儒家文化传统其深的诗人,那种纠结于心的家国怀怀就更为深沉凝重,所谓忧国忧民,说的就是他的人生写照惟有理解一个诗人的人生理想,人生际遇,才能深刻把握其内心的苦衷与隐痛,才能读懂他在诗中的痛苦吟唱这也应该是学生们思考探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需要弄清楚的是,这首诗中的感慨伤怀并非一时一地的触景生情,而是长期郁结于胸中的情感块垒的集中喷发写这首诗时,诗人的生命已走过了长安十年的困守,安史之乱的长期流离,无比远大的人生抱负遭遇残酷的现实挫折,一生穷愁潦倒,暮年又颠沛流离,身体多病,归家无期种种人生困顿一齐袭来,再深味了传统文人的那些历代相承的无法释怀的情结,像悲秋,像不遇,像用世等等,于是诗人身上所承载的便不再是一时一地的悲伤,而是连接千载的文化心理,从宋玉就开始的不遇情结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
宋玉的《九辩》中表现了复杂的情绪,诗人从不同角度对萧瑟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和一生事业无成的悲秋情怀他诉说自己失职后身临恶境的原因,以及自己一片忠诚得不到理解,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文中描述的友朋离别,世路艰难,盛年早逝的复杂感情,似乎很难用单纯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来概括,在混乱无序的伤感背后,是对繁华消逝的无可把握的悲哀所谓繁华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的得以施展,也可以是指对人世间一切温情关爱的体尝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消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因而悲秋情绪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怀才不遇心态的汇集所在这些文人中大多数是在政治中不得志或游居他乡的游子,这时的他们只能借“悲秋”来感慨人生苦短,命运多艰月落乌啼总是使人伤感,秋风萧瑟、落叶缤纷,更是一种悲凉!心灵的寂寞更是一种难以述说的痛苦,文人怎么能不在这个悲凉的秋天里借题发挥呢?纵是铁马金戈,豪情万丈的辛弃疾也免不了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实文人悲秋之愁,源于文人壮志未酬之愁这是一种高尚的愁,一种文人才有的愁,一种支撑了文人风骨的愁。
试想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如果没有“百年多病独登台”承应,悲秋之情岂不浅淡许多岳飞早年作品《满江红》好不壮怀激烈,慷慨激昂,而晚期所写《小重山》却一扫英雄气概:“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作者被深秋促织的鸣叫惊醒,想起梦中自己转战千里,何等气魄,醒来却只有一轮明月伴他度过寂寞长夜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知音难寻,一切都宣告着他孤独凄凉的处境 红颜易老是女性不堪设想的未来,英雄迟暮是男性难以承受的现实女人总是对“红颜未老恩先断”愤愤不平,男人却为“出师未捷身先死”耿耿于怀 我们不要嘲笑古人的脆弱与敏感,是我们被技术世界异化,对自然的一切早已漠然花、草、东风、夕阳、流水、枫叶、镜、琴、鸿雁,这些景象在古诗文中俯拾皆是,我们对此司空见惯只有当我们洞悉了这伤春悲秋的主旋律之后,那些单个音符发出的凄清之音才更加清晰,背后蕴含的透彻骨髓的孤寂与悲凉也才得到真正的参悟。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