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识三十论讲话(唯识三十论讲话).pdf
77页1 唯识三十论讲话日本 井上玄真唯识三十论本颂01、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为三02、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03、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0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0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06、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07、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08、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09、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10、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11、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12、烦恼谓贪 瞋, 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13、诳谄与害 憍, 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14、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15、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16、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17、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18、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19、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20、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21、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22、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23、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24、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25、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放,即唯识实性26、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27、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2 28、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29、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生故,便证得转依30、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唯识三十论讲话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序说一、唯识论作者及其作由在讲述 《唯识三十论》 之先, 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本论是那位学者的作品, 且因什么动机而写作的?我们知道这论的作者,是在佛陀涅 槃 後九百年的时代,他诞生的地点是北印度健驮逻国的都市布路沙布罗中, 就是佛教界中最享盛名的筏苏盘度 (译天亲或世亲 )菩萨。
他初出家於小乘萨婆多部, 博学多闻, 涉猎小乘三藏,钩深致远,唯理是宗,以张大其教网,着《俱舍论》,世称为《聪明论》并制作其它诸论,大事宣扬小乘教义 後到中印度阿逾陀国, 其兄阿僧伽 (译无著 ), 遣门人诵华严经十地品和对阿毗达磨经摄大乘品,故意使他听到,他毕竟是个不自满的人,即大大地悔恨自己向来见解的浅薄;於是就从阿僧伽谘受大乘,精研覃思旋受阿僧伽的咐嘱,开始著作十地品和摄大乘论的解释;尔後制论,都一百余部他的一生伟大著作中而最精深的, 是最後出的这部《三十论》, 总三十颂六百言 所谓 “ 含万教於一字, 约千训於一言 ,” 以玄迷大乘至极的妙趣菩萨作本论的动机是什么?依普通的说法, 是不外 “ 令法久住, 利乐有情; ” 特别言之, 是在 “ 破执显理 ” 因为当时的佛教和非佛教的学者,群竞己见,邪执盛起,而这唯识中道妙理,反隐没不彰於世;菩萨为破斥那些邪执, 显扬正理, 故作此论 原来印度佛教, 历史上所告诉我们的事实, 大概佛灭後一百年的期间,可说是一味无诤;但是到了一百六十年的时候,发生大天 “ 五事 ” 之诤,於是小乘佛教,分裂成二十部,各各主张其宗义到三百年顷,有迦陀延尼子,造《发智论》,而法救、世友等出,更迷成之;於是我空法有之小乘教,风靡当时,教界中人,大都竞起诸法实有之执见,大乘教法,几沉晦无闻。
到七百年之交,有龙猛出世,作智论、无畏论、中论、十二门论等,提婆承之而制百论;排斥诸法实有之执,宣扬毕竟皆空之旨,入生出奴之辈,转又偏堕於空见,其甚者而拨事理为俱无故当时教界,产生了一种不执於有,就着於空的两大思潮;而於佛教中道妙旨,晦昧知故直到九百年的时期,有阿僧伽者,承传慈氏所说的《瑜伽师地论》等,又着《显扬》、《摄大乘论》等;而伐苏盘度,为之制《摄论》、《中边》的疏释,更造二十、三十唯识论:扫荡遍邪之执见,大张其唯识中道正理的旗帜在当时之教界,耳目为之一新故说本论著作的唯一的动机,正是破执显理二、唯识论要旨以一切诸法,皆是唯识中道,故本论的要旨,是在於唯识,自在待言;所以取 “ 唯识 ” 以名论,也正本此意盖佛教之宗派虽多,而归宿之点,无不以心为主即如小乘思想,虽於心外而说有诸法实在,但一论其成坏,仍归由於心力之造役,所谓业感缘起者是所慊者,是在虽说名由心,但许心外有实在之法,盖万法唯心,是大乘诸家的常谈,但是一说到解释心的意义,便发生两大思想之分歧一系主张:将这心为 “ 理心 ” ,即是指万法实体的真如心,而谈万法唯心,这是性宗诸家共树之旗帜,所谓以真如缘起者是一系主张:将这心为 “ 事心 ” ,即指八种识心,而谈一切法唯识,这是唯识宗特有之阵容,所谓以赖耶缘起者是。
本论是属於谈事心的唯识系, 论一切万法, 非心外实有, 皆是唯识, 亦非偏有偏空之法, 正显中道3 现在更进而聊说明其论旨:所谓唯识者,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是遮简迷情以外界有事物存在的我执法执,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约言之:便是把万有归於识心之一法然而依着什么而知道万法归於识心之一法呢?就是说: 万法虽多, 如果类别起来, 不外心王、 心所、 色、 不相应、 无为五种 而心王,是识的自相;心所,是识的相应;色,是识之所变:不相应,是识的分位;无为,是识的实性;故都不是离识而别有即华严经中所说: “ 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 ” 即是唯识,也就是中道中道:是正显非有非空,简遮偏有偏空之谓审观一切诸法:无一法偏有,无一法偏空,无不具备中道妙理若约横论之,即是三性三性者,即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是怎样名依他起?这是说有为诸法,无不依其它的因缘而生起的;怎样名圆成实?这是直指诸法的实体圆满常住无为真如;怎样名遍计执?就是於如上的诸法性相,以迷情故,而起周遍计度,执有离心之外的实在我法,实际其所执的体性,原无我法之相,故名之曰遍计执性若和前说五类配例:就是心王、心所、色、不相应的四类,是依他起;第五无为法,是圆成实;於五类法上执有实在的我法,是遍计所执性。
五类是依於一一法的属性而分;三性是依於凡圣能缘的情智从於横面的分析三性,可说是一切诸法各各具有的法相,同时也能摄尽一切诸法;故三性即是中道因为遍计所执,体性都无,故非有;依他圆成,体性非无,故非空;非有非空,是为中道更就三性的一一性而言,也无不一一完具中道:以遍计之实体虽无,但在迷情心境上则有,故可说非空非有;以依他起之体虽非无,乃是依因缘之假有,非固定实有之存在物,故可说非有非空;圆成实虽是诸法之实性,同时也是存在之实相,但其相状无形,不可认识,故可说非有非无以三性的一一性,各自具足非有非空, 故得名之曰一性各具之中道 大而论之, 法界全体都是中道; 小而言之, 一粒微尘, 圆具三性,体即中道,所谓 “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 ;今总称之为一切诸法唯识中道现将上来所说,摄为一表如下:情有——非空唯——无体法: 非有——实我实法——遍计 中道理无——非有三性对望—中道 假有——非空识相——事——依他 中道 一性各具真空——非有识——有体法:非空妙有——非空识性——理——圆成 中道无相——非有这唯识中道义,不仅是本论的要旨,即佛陀出世的本旨,亦不外於此我们一切众生,因为无明妄想颠倒,迷不如此:或於心外,坚执境体,实有存在;或计心内诸法,拨为全无;虚妄计法执我,俱生所知烦恼二障。
由二障故,而造诸业,受粗细两种生死佛陀大悲,怜此妄倒,授以万法唯识中道之教;使於诸法自相共相,如理观察,循此正观,悟入法性若能悟入法性,则能了达实我实法都无;因了达故,则除二障; 二障净尽, 则菩提涅 槃 二转依之妙果, 因斯圆满 故知佛陀出世的本旨, 在使众生舍我法之迷执,得二依之妙果;而舍迷得果,是以一切法唯识中道为枢要;本论要旨,也就是在此三、唯识论所依上面已略说本论的要旨, 是唯识中道; 但这中道的教理, 是否有所依据教典呢?盖佛教学者著书立论,应有所渊源的教典;否则,便是私见胸臆之谈,不足为佛教立说之信条故唯识宗祖,慈恩大师,为示人以信,在解释本论的述记中,明成唯识论的所依,举出六经十一论现在罗列於下:4 一、解深密经:玄奘译的有五卷共八品异译的:有菩提流支之深密解脱经五卷,真谛的佛说解节经一卷 (是正宗前五品的异译 ),救那跋陀罗的相续解脱经一卷 (是後二品的异译 )二、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与实以双难陀译的八十卷两种三、如来出现功德经:中国未有传译四、大乘阿毗达磨经:中国未有传译五、楞伽经: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菩提流支译的入楞伽经十卷,实叉难陀译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共三译。
六、厚严经:地婆迦罗译的叫做大乘密严经,共三卷── 已上是六经 ──一、瑜伽师地论:慈氏说,玄奘译,有一百卷二、显扬圣教论:无着造,玄奘译,有二十卷三、大乘庄严论:本颂是慈氏说,释论是世亲造,波罗颇密多罗译十三卷四、集量论:陈那造,真谛译四卷五、摄大乘论:本论是无着造,释论是世亲与无性造;玄奘译本论三卷,释论各十卷异译的:真谛译本论及世亲的释论,佛陀扇多译本论,达磨笈多译世亲释论共有四译六、十地经论:世亲造,菩提流支译十二卷七、分别瑜伽论:慈氏说,无译本八、观所缘缘论:陈那造,玄奘译一卷九、二十唯识论:世亲造,玄奘译一卷异译的:有菩提流支的大乘楞伽唯识论一卷,真谛的大乘唯识论一卷十、辨中边论:本颂慈氏说,释论世亲造,玄奘译三卷异译的:有真谛的中边分别论二卷十一 )阿毗达磨集论:本论无着造,释论师子觉造,玄奘译十六卷── 已上十一论 ──这六经十一论,是《成唯识论》之所依,也就是唯识宗所依的教典总之:这六经十一论虽通为唯识宗所依, 但其中是以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为正依 解深密经的正宗有七品 (加入序品共八品 ), 具说唯识宗义的玄奥;瑜伽论是五分十七地,是详细分别抉择有关於本经者现在略示经论纲要於下:今先诠述《深密经》正宗七品的大旨:一、胜义谛相品:是如理请问菩萨,法诵菩萨,清净慧菩萨,对善现尊者说示真胜义谛离言说、绝分别的所证妙理。
这是唯识的妙理二、心意识相品:对广慧菩萨说八识体相,举瀑流镜面之喻,以明赖耶生灭相续,而悟生死轮回之根源,使知唯识转变之由来这是唯识的事相三、一切法相品:对德本菩萨,说遍计依他圆成的三相,断杂染有漏之法,而得证清净无漏之法四、无自性相品:对胜义生菩萨,说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的三种无自性明三性三无性相依之理,显空有互融之义,会一乘五性之两门,判一代三时的浅深以上二品,是唯识的妙解五、分别瑜伽品:对慈氏菩萨,说修唯识止观的行径,演三分本末的玄旨是唯识的观法六、地波罗密多品:对观自在菩萨,具说十地及三贤所修的波罗密,并明其所治的愚痴粗重及所经历的三大时劫是唯识的行位七、 如来成所作事品: 对文殊师利菩萨, 广说三身万德的佛果, 详明说法利生的妙用 是唯识的妙果次述瑜伽论的五分,是说瑜伽师所行之境的十七地:5 一、 本地分: 是前五十卷, 广分别五识身相应, , 意, 有寻有伺,无寻唯伺, 无寻无伺, 三摩口四多,非三摩口四多, 有心, 无心, 闻所成, 思所成, 修所成, 声闻,独觉, 菩萨, 有余依,无余依的十七地义二、摄抉择分:次三十卷,略摄十七地,而且抉择其中深隐的要义三、摄释分:次二卷,略摄诸经,而且解释诸经中之仪则。
四、摄异门分:次二卷,略摄经中所有的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後十六卷,略摄三茂众要事义会萃此等经论深趣精华者,即是这唯识论,故本论以此等经论为所依,堪称为真实佛陀教旨,最可征信实修者也现在再附列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