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实把握多样化 科学理解新教材高等教育论文.doc
3页切实把握多样化 科学理解新教材_高等教育论文 教材多样化是我国中小学代写 论文 教材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第八次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教材多样化理念既符合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环境、 经济 状况、文化背景、教育条件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也符合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存在个性差异的实际,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2004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高中思想 政治 课新教材,并在实验区统一试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垄断”,是一种违背教材“多样化”理念的做法要正确认识这一举措,必须深刻理解教材多样化理念的内涵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特点 一、教材多样化的背景分析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首次明确提出,“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以“促进中小学教材质量的提高”1988年又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将全国划分为四个不同类型的地区,提出了在4至5年内完成四种类型教材的编写1989年,又正式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开始编写供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号称八套半教材。
同时,教育部还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教材编写的保障措施课程教材多样化政策的颁布,是新 中国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发展 史上的里程碑,标志课程教材建设由全国集中统一发展阶段开始走向多样化发展阶段 鼓励教材多样化是客观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传统教材更多考虑的是教师使用的方便,关注的是怎样给教师提供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材应更多地关注是否与学生生活贴近,是否是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显著,为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鼓励教材的多样化以教材多样化引导和实现教材优质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二、教材多样化的内涵分析 1.多样化作为国家的方针政策,强调其法规性 针对传统的一本教材统一大半个中国,忽视教材的地方适应性等弊端,国家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课程教材发展政策,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课程教材多样化建设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作为国家制定的课程教材发展的大政方针,教材多样化是指导课程教材改革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具有法规的性质它既给教材多样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又对教材多样化建设提出了规范要求 2.多样化作为教材建设的理念,强调其适应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客观依据之一,即使是在“用教材教”的年代也不能忽视高质量教材编写的意义。
因此,新时期的教材建设应通过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材的编写,体现其适应性,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不断完善,从而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 3.多样化作为教材的发展状态,强调其共存性 多本化是体现适应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每一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写出诸多层次、诸多类型的教材,必然出现教材的共存性特征,多种教材共存成为趋势 4.多样化作为内容的呈现方式,强调其多功能性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科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还是交代教学背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安排组织教学活动、对关键点进行点拨、提出合理结论并对结论作必要解释、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的重要依据这势必要求新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实现多样化,从而增加了它的功能 在理解教材多样化内涵的时候还必须把握以下理念: (1)多样化是不排斥示范性的多样化 教材多样化的目的是提升教材的适应性和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因此,只要是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教材都符合教材多样化理念的要求教材既可以是地方性的,也可以是全国示范性的示范性教材不仅能给地方性教材的编写提供 科学 借鉴,也能为地方教学留有充足的创造空间因此,多样化是不排斥示范性教材的多样化。
(2)多样化是有针对性的多样化 “不同学科的教材,如何实现多样化,应从本学科性质、特点出发,不宜一刀切”[1]所谓性质、特点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课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看这门课程是共性多于个性,还是个性多于共性对于共性多于个性的课程可以统编为主,而对于个性多于共性的课程则应通过地方化增强其适应性第二,课程的政治性、敏感性程度教材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了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政治性强、敏感性高的课程应加强统一管理 三、高中思想 政治 课新教材多样化分析 1.“一标一本”并不意味着垄断 认为“一标一本”就是垄断的观点主要出于两点思考: 第一,教材编写权的下放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在一些人眼里,“一标一本”就意味着利益的垄断无论哪一类垄断,最终的价值指向都与高额垄断利润有关而长期以来,人教社只收0.5%的租型费,后来由于物价因素,经批准才提为2%至3%,并对老少边穷地区实行了减、缓、免的政策,高额垄断利润 自然 就谈不上了 第二,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带来的困惑问题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统编新教材仍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自然就认为这是一种扼杀适应性的垄断行为。
然而,任何一种教材,要达到绝对适应是不可能的,只有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才能使教材发挥真正的意义 2.留有创造的空间,增强了新教材的适应性 教材适应性的增强主要依赖于两点:一是全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即使是内容最具适应性的教材,如果教师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适应性也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意义二是教材自身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可以是内容的直接适应性,也可以是留有一定的创造空间、让教师在自主创新中增强适应性,而后者更符合教材适应性的深层含义我国现阶段的 经济 、政治、文化正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因此,仅依赖于内容的适应性很快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社会的 发展 而再度变成不适应 3.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凸显了新教材的多样性 教材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其特定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教材的价值服务[2]与传统观念下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设计上,具有坚持从真实情景出发引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入门的特点通过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景的设计,引领学生感悟内容目标的意义在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设计中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
同时,注意到了给学生以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以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克服 4.独有的特色、价值和功能,突出了新教材的多样性 独有的特色、价值和功能是教材多样化理念的核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框架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知识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以及活动形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案例以“经济生活”课的框架设计思路为例: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 教育 例如:讲商品,强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讲货币,强调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讲消费,强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讲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等等 第二,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 规律 ,培养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新教材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习基础知识、辨析现实表现、自主探究疑难,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现象和参与经济生活,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提高消费选择的能力;根据 企业 经营的不同条件和要求,成就自己事业的能力;分析分配当中的问题,提高理解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能力等。
第三,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的要求,在寻求生活化知识的同时控制教学总量提高学习效率教材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可接受程度,确立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以高中生为对象,从中学的实际出发,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不囿于过分严密的理论体系,适当降低了知识的理论层次和理论深度,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为学生将来的继续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 文献 : [1]吕达.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J].云南教育,2002(增). [2]李建平.教材:从“多本化”走向“多样化”[J].教师博览,200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