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5136208
  • 上传时间:2021-12-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6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苑玉红摘要马克思以物质交往作为其交往理论的基础,重视主体间的交往,并且以实践为主线对交往作了系统概述;而哈贝马斯则侧重在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和程序公正下,主体借助语言等工具,在平等情况下进行协调和发展本文指出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加深理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关键词交往 生产 实践:A81 :A :1009-0592(2009)05-388-01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下面简述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首先在《手稿》中,交往范畴虽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反复提到“同别人的交往”,从人从生存意义上提到“人与自然交往”,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视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短文中,从社会关系中揭示出人的本质,从哲学意义上界定了交往的实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处提到交往、交往形式、地域和普遍交往等范畴,并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交往与生产、分工的相互关系,交往的类型以及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的作用,对交往内涵做了一定的论述第一,交往体现人的本质,交往关系是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生存方式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与人的交往,人们因为生存而交往,因为交往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交往的不断变换和发展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前进,并且重视人们的社会关系,认为社会性、劳动和思维等人的本质特征都需要在交往中实现。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次社会形态的变更都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既是人类交往的结果又是人们产生新的交往的基础第二,交往是生产的前提,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马克思认为交往分为:物质生产的交往和社会关系生产的交往物质交往是人类交往的基础,而交往是人生产的前提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与人具有交往的需要社会共同体的需要和与他人联系的需要使人在不断地了解别人的需要中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交往成为满足需要的前提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和交往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交往是生产赖以进行的前提;另一方面: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第三,交往产生了语言和意识,而语言和意识增进交往人们在相互的交往中由于各种需要形成了语言和意识,而它们在人们以后的物质生产交往和社会关系交往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们通过语言分享经验和进行合作,用意识作为最强有力的工具,从而使生产和交往顺利进行第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是一对矛盾,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马克思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历史中每次社会形态的变换都是交往形式的进步,人类社会就是在交往形式的不断更替中发展和进步的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对“交往行动”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20世纪60年代他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技》中把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交往行动到70年代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行动,因此将达到以理解为目的的言语的有效性基础引人交往行动的概念之中80年代,哈贝马斯又进一步提出交往行动是人类社会的合理行动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主要是交往行动,其主要是主体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产生的不同的关系交往行动”是与言语行为相适应的四种社会行为中的一种一)目的性行动: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适当的手段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实质是工具理性二)规范调节性行动:一个群体或者社会集团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道德 法律等),这必然要求具有客观和公正性三)戏剧行动:行动者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愿望意图从而在公众面前形成自己的行动观点,以自我表现为中心在这种行为中需要真诚性四)交往行动:至少有两者具有行动和思维能力意识的人的互动活动这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而达成共识和谐的行为三、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区别首先,二人对交往的基础和实质有不同理解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从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交往实践观。

      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则是以语言行为作为其基础,着重强调人际间以语言和意义为中介的符号性交往行为二,马克思从现实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矛盾互动中,来说明交往的实质及其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关系的重要性,哈贝马斯则从工具性行为和交往性行为的对抗性关系中,通过批判“ 工具——目的合理性”范式、建构“交往合理性”的规范结构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物质生产实践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并且强调的是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际和谐及“普遍交往”而哈贝马斯要求同时具备真实性、公正性、真诚性,内在地包含着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关系的协调第三,对交往的历史发展的观点不同马克思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看人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哈贝马斯主要是从微观考察个体儿童心理世界和道德意识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入手.作为他的交往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第四,两人对交往的动力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不断积累和进步是交往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交往形式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哈贝马斯认为玄思或科学预见不可能看到“普遍交往”,而是情境性介人的实践理性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不需要主体进化的过程假设,没有世界历史过程,社会进化不过是统一化的个体自觉影响自身进程方向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哈贝马斯的交往观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理性主义,是一种交往理性观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从生产实践入手,以物质交往为基础来把握交往行为及其作用,正确地揭示了交往的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整体性等基本属性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5.[2]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3]哈贝马斯.交拄行动理论(第1卷).重庆出版社.1994.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