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纸箱小班教案.docx
11页大纸箱小班教案 大纸箱小班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纸箱小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纸箱小班教案1 目标: 1、喜欢绘本,体验绘本阅读带来的快乐 2、在游戏互动中理解绘本的内容,学说“大纸箱,变……”,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在参与“玩纸箱”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的惊喜与探索的快乐 准备: 《大纸箱》PPT、大纸箱若干(每人一个) 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箱子)大纸箱有什么用呢? 小结:大纸箱的用处可大了,它还藏着很多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它就藏在这本书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观看课件,阅读绘本 1、介绍封面 师:看,这是书的封面,上面有什么?(字、纸箱) 小结:这是书的名字“大纸箱”,我们一起说一说“大纸箱” 2、观察图片,引发猜想 (PPT2)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咦,宝宝和小兔子发现了这个大纸箱,他们会把它变成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至PPT5)哗啦啦,下雨啦!宝宝和小兔子又会把大纸箱变成什么呢?(伞) 3、组织游戏,学说:“大纸箱,变……” 师讲解游戏的玩法:看,这里有一个大纸箱,现在我们就来玩躲雨的游戏。
注意了,我说“哗啦啦,下雨啦”,小朋友要一起说:“大纸箱,变雨伞”,大纸箱才会变成伞!我们来试一试,听“哗啦啦,下雨啦”,你们说“大纸箱,变雨伞”(说两遍,说完第二遍举起箱子)“来来来,来躲雨”(幼:“哎哎哎,我来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小朋友回座位吧!(重复游戏两遍) 4、有序阅读,巩固句型 (1)(至PPT9)这时宝宝和小兔子把大纸箱变成什么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小结:宝宝和兔子一起合作把大纸箱比变成了飞机 谁会用动作来表示?(个别幼儿示范) 师:我们一起来变大飞机吧!别忘了,大声说出来,“大纸箱,变飞机”,飞机飞起来了,飞到这,飞到那,转个圈,飞飞飞,飞机降落啦!飞机又起飞啦,“大纸箱,变飞机”,飞到左,飞到右,飞得高,飞得低,飞机降落啦! (2)大纸箱还会变成什么呢?看…… (PPT至最后)宝宝和小兔子还把大纸箱变成什么?(桌子、房子) 5、完整欣赏,理解故事 师:这真是一个趣的故事,现在我们来把这本书完整地看一遍吧!(配乐欣赏) 提醒幼儿安静倾听 三、自主探索,体验发现的快乐 大纸箱真神奇,可以变成伞、飞机、桌子、房子看,教室里也有许多纸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找一块空地,和它一起玩游戏。
记住哦,把你想出来的新玩法大声的告诉好朋友哦!“大纸箱,变……”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师:看,我变成火车头了,谁来做我的小车厢,我们一起开着火车出发吧师幼互动,开火车离开教室大纸箱小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喜欢用大纸箱做游戏,感受角色扮演的乐趣 2、尝试探索大纸箱的新玩法 活动准备: 大纸箱若干(与幼儿数量等同)、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活动场地,出示大纸箱说说它的用途激趣导入,自然过渡到游戏环节) 二、游戏“大纸箱变变变” (充分体验大纸箱多变的玩法,感受角色扮演的乐趣,为下一 步自由探索积累经验) 1、纸箱变龟壳,做小乌龟大盔甲的游戏 (锻炼“爬”的技能,知道乌龟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师语言: 1)大纸箱变变变,小朋友们仔细看!大纸箱站站站,绿色花瓣向上看,轻轻转身慢慢蹲,就像衣服身上穿看看变成了谁? 2)好玩吗?小朋友想来做这个小乌龟的游戏吗?请小朋友每人去拿一个大纸箱,我们一起做游戏 2、纸箱变蛋壳,做小鸡出壳的游戏体验躲藏的快乐,能模仿小鸡的动作) 教师语言: 大纸箱变变变,小朋友们仔细看!大纸箱放放好,小手要把箱扶牢,小腿轻轻抬慢慢走进来,小心蹲下身快快藏起来! 3、纸箱变汽车,做小司机开汽车的游戏。
在游戏的同时了解简单的交通秩序) 教师语言: 大纸箱变变变,小朋友们仔细看!笛笛——变成什么了?小司机开车的时候要注意交通安全,红灯停绿灯行,一辆跟着一辆走准备好出发了! 三、尝试探索大纸箱的新玩法,自然结束活动 教师语言: 大纸箱变变变,还能变成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跟大纸箱玩一玩,看看你能把它变成什么!大纸箱小班教案3 教材分析:每个人在幼年时都会拥有一些玩具,大多是爸爸妈妈或是亲戚朋友买的,比如洋娃娃、汽车、皮球、积木,但是也有一些是自己不经意间发现的,比如橘子皮做成的花灯,比如池塘边柳条编成的草帽,再比如空易拉罐做成的花篮等等有时候,这些小小的发现与创作所带来的.乐趣,并不亚于得到一样现成的玩具因为在游戏中,宝宝参与了“玩具诞生”的全过程,获得了发现的惊喜与制作的快乐,这对处于幼年时期的孩子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即便这些现成的玩具充满了各种所谓的创意理念,可以锻炼孩子的多种能力,但是也无法代替宝宝自己发现,制作玩具的那份愉悦体验与创造的成就感 绘本《大纸箱》,由宝宝发现了一个空空的大纸箱,于是把它看成一座可以遮阳挡雨的大房子又把纸箱做成了一架飞机再把纸箱当作饭桌,和玩具小兔一起吃饭。
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宝宝把纸箱做成了一个有窗户和房顶的小屋子,和小兔子一起在里面休息虽然人物不多,情节也简短,但它符合幼儿口吻的叙述不仅带着幼儿体验了一次发现制作玩具之旅,也让大人重温了儿时的美好回忆,表现出温馨的故事气氛 图画书采用蜡笔绘制,以鹅黄色作为底色,画中的人物与背景以草绿、朱红、水蓝着色,虽然色彩种类并不多,但是足以表现出故事温暖与喜悦的氛围简短但符合孩子口吻的叙述不仅带着宝宝体验了一次发现制作玩具之旅,也让爸爸妈妈们重温了儿时的回忆,提醒他们培养宝宝发现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在参与“玩纸箱”的全过程中,获得发现的惊喜与制作的快乐,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在游戏互动中理解了绘本的内容,学说简单的对话,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喜欢绘本,体验绘本阅读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大纸箱、《大纸箱》PPT、轻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纸箱,激发学习兴趣 师:宝贝们看一看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啊?——发现纸箱听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师:你们玩过大纸箱吗?你是怎么玩得?今天刘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大纸箱的图画书,你们想不想看看呀? (指导策略:这一环节利用大纸箱引起幼儿对下面内容的兴趣,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师幼共同观看PPT课件——《大纸箱》,理解故事内容 1.观看图(一), 师:小朋友们,这是谁? (小弟弟和小兔子) 师:小弟弟发现了大纸箱,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很高兴、很惊奇) 师:小弟弟会对小兔子说什么? “小兔子,小兔子,你看你看,一个大纸箱 (指导策略: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学会观察,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人物的表情和心情,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观看图二、图三、图四 师:小弟弟和小兔子在哪里?小兔子对小弟弟说了什么? (大纸箱里,小兔说:“让我们进去看看,嗯,真不错”) 师:你们想不想,到大纸箱里面去看一看、玩一玩呢?(边游戏边念儿歌) (大纸箱放放好,小手要把箱扶扶牢,小腿轻轻抬,慢慢走进来,小心蹲下身,快快藏起来!) 师:咦,怎么一下子天黑了?怎么办呢?(引导幼儿发现一扇小窗户) (指导策略:让幼儿自己亲身去体验大纸箱里面的神秘感,和黑暗带来的恐惧,从而让幼儿自身探索出战胜黑暗方法 3.观看图五播放下雨的音乐) 师:小弟弟和小兔子正玩得开心,突然天气怎样了?(播放下雨的音乐) 师:小弟弟和小兔躲在哪里?大纸箱变成了什么?(变成雨伞) 师:小弟弟对小兔子说了什么? (“没事没事,这样就淋不到了,听,滴答滴答,小雨点在唱歌呢。
) (指导策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幼儿可以很好的发挥想象,开动小脑筋,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 4.观看图六、图七 师:小弟弟手里拿着剪刀在干什么?他想把大纸箱变成什么呢? (“小兔子,我们把房子变成一架飞机好不好?太好了太好了,那样我们就能上天了!”) 师:小弟弟和小兔子,坐在飞机上说了什么?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哇,好高啊!”) 师:小朋友们我们也来学一学小弟弟的话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哇,好高啊!”) (指导策略:这一环节利用游戏的的方式来看故事,这样便于小朋友们更好的记住大纸箱都变成什么了,这样的方式比较有趣,幼儿也比较容易接受 5.观看图八 师:“飞机降落了,听!咕噜咕噜什么声音? 是飞机在叫吗?” 幼:“不是,是小弟弟和小兔子的肚子饿了,该吃饭了 师:吃饭需要桌子,谁会把飞机变成桌子呢? 师:飞机又变成了什么?小弟弟手里拿着什么?小弟弟拿着菜单会对小兔子说什么?(“你想吃什么?我请客!”) 师:肚子吃饱了,他们又去了哪里?(“吃得好饱呀,小兔子,我们该回家了!”) 6、观看图九、图十、图十一 师:大纸箱又变成了什么?(家) 师:小兔子进了家,对小弟弟喊 “小弟弟快进来,我们睡觉了” 师:天变黑了,星星月亮出来了,宝宝在干什么? (像妈妈一样抱着小兔子讲故事)“晚安小兔子!小兔子会说“晚安小弟弟!” 师:宝宝、小兔子进入了甜蜜的梦想。
宝宝做了一个梦,它梦到了一个大纸箱 小结:故事中一个废旧的大纸箱能变这么多好玩的,如果能有很多纸箱一定会有更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只要我们小朋友们去善于发现,善于探索,那么我们一定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三、师完整的带领幼儿欣赏故事,幼儿人手一本绘本书 (指导策略:幼儿在第一遍听故事的时候都是比较零散的,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还没有可以把整个故事很好的串联起来,所以有必要给幼儿进行一次完整的故事讲述,便于幼儿对故事很好的理解 四、活动结束 小结:大纸箱好玩吗?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好多废旧的物品,可以制作出许多精美的玩具,我们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一起玩一玩,然后回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好吗? (指导策略: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大纸箱小班教案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