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为儿童现代音乐启蒙而作的探索性歌剧-评温德青歌剧《布莱梅的音乐家》.docx
8页部为儿童现代音乐启蒙而作的探索性歌剧评温德青歌剧《布莱梅的音乐家》 内容提要:《布莱梅的音乐家》是瑞士籍作曲家温德青编剧、作曲的新作,是他为儿童现代音乐启蒙而创作的探索性作品歌剧采用爵士化的音乐语言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用现代剧场审美意识整合传统歌剧语言,用爵士娱乐精神阐述正剧哲理主题,充满了人性化的人文关怀,为歌剧在儿童听,众市场方面做了努力探索Keys:温德青、歌剧、现代音乐、爵士风格温德青[来自wWw.lW5u.Com]是蜚声国际乐坛的现代派作曲家,他精研现代乐派的创作技法,热衷于现代音乐的创作,并致力于推广普及现代音乐作品基于现代音乐的普及应该从娃娃抓起的认识,以及为了庆祝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作品——他的女儿温闻笛的诞生,他积极探索并尝试适合于儿童现代音乐启蒙的艺术形式——歌剧他编剧并作曲的,用法语演唱的二幕歌剧《布莱梅的音乐家》(2008-2009),2011年在瑞士成功世界首演后,出版了DVD光盘向国际市场发行这是温德青为儿童现代音乐启蒙而打造的探索性歌剧为了让儿童能够看懂、听懂并且喜欢他创作的歌剧,进而引导他们了解、认识并喜欢现代音乐,他一改以往的现代音乐创作风格,用现代音乐技法融合爵士音乐元素,用现代审美观念整合传统歌剧语言,用爵士娱乐精神阐释正剧哲理主题,这样的探索既体现了现代剧场艺术的创新理念,又固守了歌剧的艺术样式。
歌剧的主题旋律优美、流畅、朴实,爵士风格鲜明,歌剧故事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高度统一歌剧的脚本改编自德国《格林童话》同名故事,第一幕讲述了驴、狗、猫和公鸡为人类劳作了一辈子,因为年纪大而遭到它们主人的驱逐和宰杀,它们都幸运逃脱;第二幕讲述了它们历尽干辛万苦,决定往布莱梅去当自食其力的音乐家,途经一间森林小屋,吓跑了正在里面享乐的强盗,从此赢得了安栖之地原故事属于青少年励志题材,故事讲述了驴、狗、猫和公鸡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终成正果的道理作曲家深化了原故事的励志主题,赋予剧本以“居有定所,老有所养”的儒家理想,折射出他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一、用现代音乐技法融合传统爵士音乐元素众所周知,以往的歌剧作曲家很少面对儿童写作,现代音乐被认为是小众艺术,很少为儿童所了解认识温德青希望打破这种僵局在这部歌剧中,他通过对现代音乐技法的适度运用与传统爵士音乐元素的高度融合,展示了现代音乐的艺术魅力1、用现代音乐编制及现代音乐演奏法融合传统爵士乐器传统爵士乐队由短号(或小号),长号、单簧管、吉他、低音提琴及鼓组成,作曲家用现代音乐编制观念和现代音乐的演奏法融合传统爵士乐器1)他用现代音乐的观念编制爵士化的歌剧乐队,组成包括一支双簧管、一支单簧管、一支萨克斯管、一支小号、一支长号、一件打击乐和一把低音提琴共七种乐器的现代乐队编制,替代传统歌剧的庞大管弦乐队。
2)他标明了每件乐器的演奏法,融入了很多现代音乐演奏技法,如单簧管模仿弦乐的演奏,谱例如下:以及演奏各种爵士节奏的片段,如“3.‘汪汪汪’”(95小节-179小节),但很少出现乐队的即兴演奏3)他还发明新音源音响,用筷子和刀叉敲击餐具,以及用嘴吹装有水的瓶子作为音响的音源进行表演,如“11.间奏曲‖”(508小节-547小节)2、用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爵士音乐元素作曲家以多调、全音阶、不协和叠置和弦衬托的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爵士节奏模式取得全新的旋律形象以序曲乐队主要主题(双簧管声部)为例,作曲家赋予该主题双重涵义,一是动物们团结在一起,共度难关,最后实现“居有定所,老有所养”理想的主题涵义:二是呼吁人类爱动物的环保意识该主题的音乐结构属于传统的起承转合四句结构,在全曲的不同声部变化再现了四次,点亮了歌剧的哲理性主题第一次在全剧开始的双簧管声部,第二次在“4.亲爱的夫人”的C调小号声部,第三次在“6.间奏曲|”的双簧管声部,第四次在“18.终曲”的双簧管声部作曲家采用现代多调手法,诠释这一主题它的横向旋律前两句在D调,第三句在F调,第四句转B调(由于篇幅所限,谱例都只引片段):第一、三、四次出现时,它的纵向旋律,不同管乐在四种调性中进行形成现代意义的多调思维。
谱例如下:其中,单簧管声部用了全音阶手法,如这一主题表达由于纵向多调的缘故,调性色彩有些模糊,但乐队主题(双簧管)各乐句横向旋律以音阶回绕式及三、六度的音程序进,让人感受到传统调性旋律的温暖主题的第二次出现,用现代不协和的叠置和声作为衬托,衬托出另一种音响色彩谱例如下:在这主题中,现代音乐技法的不规则节拍形式与爵士非均分复杂节奏的结合具有鲜明的现代音乐色彩如上面谱例所示,几乎一小节换一种节拍,“2/4、3/4、4/4、3/4”这种不规则节拍形式还大量用于乐曲其他地方,如222小节-225小节连续变换拍子"3/4、2/4、1/4+3/8、2/4”,“11.间奏曲‖508小节-547小节),以横向交替、纵向叠置的现代技法结合大量爵士非均分节奏如十连音、九连音、七连音、六连音、五连音、三连音3、用旋律中的特定因素融合爵士节奏歌剧中,作曲家采用特定音程与特定音色融合打击乐的爵士节奏来表现剧中角色的音乐形象,形成特定旋律主题特定音程在旋律主题中的运用确保了特定音乐形象的延续在序曲中,作曲家用固定的音程来模拟驴、狗、猫、鸡的叫声,如用下跳大六度模仿驴的叫声,用上二度再折回小六度模仿狗的叫声,用上行小三度模仿猫的叫声,用上跳小七度再折回小三度模仿鸡的叫声。
这些特定音程贯穿于它们后面的声乐旋律中,成为它们声乐部分的主要旋律音程,有力塑造了动物的旋律形象如模仿驴叫的下跳大六度音程,用于后面其他的歌唱旋律尾部,谱例如下:特定音色采用相应的爵士乐器也是特定音乐形象得以延续的保证而且,音色设定基本符合剧种人物的音乐形象,长号音色与男低音象征驴的音乐形象,单簧管音色与男中音象征狗的音乐形象,双簧管音色与女中音象征猫的音乐形象,单簧管音色与男高音象征公鸡的音乐形象,男中音和长号音色象征独眼龙的音乐形象他将这些特定音色与人声旋律中的特定音程绑定,结合爵士乐节奏,共同承担人物音乐形象的塑造旋律中的特定因素与打击乐的爵士风格共同形成传统的欧美爵士音乐风格打击乐的连续切分、附点节奏和变化多端的复杂节奏,与声乐旋律和乐队音乐中的连续切分节奏、复杂的非均分节奏—起营造出爵士韵味,不可忽视的是小号及其他木管组合的音色音响更是炫出了传统的爵士味道4、用美声唱法演唱爵士风格音乐温德青用现代演唱技巧整合了传统的美声演唱技法去演唱爵士风格的音乐他设计的演唱法介于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体现了美声唱法与吟唱方式的巧妙结合,但旋律与节奏却是爵士风格即使是模仿驴、狗、猫、公鸡叫声的无调性旋律也是在乐队的爵士化音乐风格的伴奏下进行的。
二、用现代剧场艺术蔓合传统歌剧语言他所采用的现代剧场艺术主要包括舞台布景、表演形式、灯光音响等方面的创新传统的歌剧语言中,乐队是隐在后面,承担伴奏功能,由歌剧演员承担全部角色的但此剧演出的设计却将乐队置于台前,贴近观众席,与舞台在同一平面上刷新了乐队与指挥的功能其一是将指挥和乐队作为布景虽然剧本提示“舞台中央有一落地纱布型的透明动画电影银幕(利用灯光来控制是否透明),观众可以看到乐队坐于台上靠后一字排开(垫高),服装的胸前画着松树,指挥的松树则画在背上乐队整体象征着森林但具体演出中,导演重新设计了服饰,演奏家们穿连体黑袍,戴黑眼贴片其二是他设计指挥与乐队承担剧中的角色,指挥饰演强盗头目,一名乐队成员饰演强盗分子(剧本中的“独眼龙”)剧情如当强盗们被赶出房子后,“独眼龙”(男中音,长号是象征音色)左出,对着强盗头目(乐队指挥)敬礼头儿(指挥)点了点头,指双簧管,双簧管演奏家摇头,指单簧管,单簧管演奏家摇头,指萨克斯管,萨克斯管演奏家摇头,指小号,小号演奏家摇头,指长号,长号演奏家摇头,指低音提琴,低音提琴演奏家摇头,指打击乐,打击乐演奏家也摇头,所有乐队队员都把手指向“独眼龙”当然,温德青先生保持了他一贯拥有的创新思维,尽力突破传统的歌剧模式,但这种突破不是纯粹的吸引人的耳目,而是为烘托剧情发展,符合人物内心情感需求和刻画人物性格需要。
同时,他压缩编制,用尽量小的演出阵容承担更多的演出功能,不仅为了节省经费,便于流动演出,而且是为了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降低现代音乐的门槛所以他的创新使这部歌剧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三、用爵士娱乐精神阐释正剧哲理主题温德青采用爵士娱乐精神阐释正歌剧的哲理主题的做法,赋予歌剧通俗性而易于流传,但是又没有丢失正歌剧具备的哲理性内容和艺术样式首先,他选择《布莱梅的音乐家》,是希望借助剧本故事内容在欧美已经家喻户晓的力量,让他的歌剧更容易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并获得票房其次,他选择《格林童话》的题材,主要考虑歌剧面对的听众对象是儿童,希望用儿童喜欢的表演形式和爵士音乐语言来塑造歌剧形象,让儿童能尽早地以这种方式接受现代音乐,喜欢现代音乐同时,也借以传达作曲家在歌剧中所要表达的哲理性思想爵士乐追求本真的娱乐精神与儿童在艺术舞台上寻求的生活娱乐行为的本真有某种相似之处如在歌剧中“11.间奏‖”(508小节—543小节),演员用汤匙和筷子敲打和吹奏装有水的瓶子的做法,与现实生活中小孩喜欢用筷子和汤匙在饭桌上敲敲打打的娱乐行为相似用小孩喜欢的爵士娱乐方式和音乐表达方式,容易引导他们进入音乐场景,有益于开发儿童的天性和吸引他们接受音乐中所要要表达的人文哲理。
他利用了《布莱梅的音乐家》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用现代爵士乐风格的歌剧载体达到正歌剧所能创造的社会效应总之,《布莱梅的音乐家》是继温德青自编自创的歌剧《赌命》之后,又一部儿童现代音乐启蒙的探索性歌剧作品,它寄托了作者对“居有定所,老有所养”的人类基本需求的终极人文关怀,彰显了作曲家能够娴熟地运用现代创作技术和传统旋律写作,以及用现代审美思维去整合传统创作手段的“既能上树又能下树”的双重能力,也标志着作者全新阐释歌剧艺术形式的成功突破,开辟了童话题材歌剧化、正剧化、通俗化的新途径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