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百家争鸣教案.doc
6页1.1百家争鸣教案 1.1百家争鸣教案考试说明学习要求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2. 从政治集权、传统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归纳孔子、 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 难点:从政治集权、传统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 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 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派与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那么这个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个总结呢? 生:孔子、孟子…… 师:这位历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儒家学派 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 (放映动画片) 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很重视礼仪 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
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 (屏幕显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 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
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 生:仁者爱人 师:对,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 那么怎么实践“仁”呢?孔子说: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孔子特别强调: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从善,成就真正的品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那么,与“仁”相对应的“礼”又值得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师: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 生: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 师:孔子这里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他们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以“仁”和“礼”做为自身的准则,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他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