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多义词分析模式梳理与述评.docx

3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26850417
  • 上传时间:2021-1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5.62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多义词分析模式梳理与述评 摘 要:认知语言学采用的范畴化理论为原型理论,学者们基于该理论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多义词分析模式对其中八种较为典型的模式进行了简要梳理与述评,以供学界同仁参考与使用关键词:原型理论;多义词分析模式;梳理;述评一、原型理论概要范畴化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之一,它是一种基于自身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1](P96)通过范畴化,可以建立许多“范畴”集合体认知语言学采用的范畴化理论为“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该理论被认知语言学家创造性地用于分析各种语言结构的形式和意义,尤其在多义词分析中的应用硕果累累,产生了许多有效可行的多义词分析模式①不过,这些模式的特点、理念不尽一致,概念术语也不尽相同,往往使人难以把握,甚至产生误解有鉴于此,本文对其中八种较为典型的模式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厘清这些模式及相关概念术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便于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原型理论认为,人们形成的自然范畴都是以“原型”为基础的“原型范畴”,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属性的多寡而呈现出不同典型性,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存在许多不对称性现象(即原型效应)。

      其中,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则处于范畴边缘比如在“鸟”这个范畴中,知更鸟是最典型的成员,它具有“鸟”的所有属性,而鸵鸟、企鹅则处于“鸟”的边缘位置,和知更鸟共有的属性非常少;第二,范畴内部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②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家族相似性意味着范畴中的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联结在一起;第三,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渗透如在色彩范畴中,典型的红色、黄色、黑色容易被识别,但若让人们指出紫红是属于红色还是紫色,可能就不容易作出判断,或者答案因人而异,其原因是在于各种颜色的边界是模糊的、连续的,紫红位于红色和紫色的交叉处;第四,范畴中的原型成员与该范畴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最多,与相邻范畴成员共有的属性最少;范畴中的边缘成员与该范畴成员相似的属性较少,而与其他范畴成员的共性更多;第五,范畴呈辐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多数范畴呈现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而是多中心结构,即某些范畴具有多个原型,原型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获得联系如“水果”范畴中的梨、桃等成员都极具典型性,均可视为原型[2](P99-100)需要注意的是,“原型”这个概念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目前学界存在以下两种理解方式:(1)原型是范畴内的典型代表,与同一范畴内的其他成员共有最多属性,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和无标记性;(2)原型是所有范畴成员的概括性图式表征[1](P113-114)、[2](P97-99)。

      也就是说,原型是一种抽象的心智表征,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当中,在范畴化过程中可作为一种认知参照点二、基于原型理论的多义词分析模式原型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运用始于Brugman,他对英语多义介词over进行了详尽分析,指出多义词可形成一个词义自然范畴,其不同义项构成原型结构,其中一个义项是原型义,其他义项都直接或间接派生于原型义,它们以原型义为中心共同构成一个辐射状语义网络[3]之后,Lakoff、Langacker、Taylor等认知语言学家也一致认为,语言结构和非语言概念结构一样具有原型效应,人们也可以像自然物体一样对多义词语义进行范畴化[4]-[9]具体来说,他们主张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也构成一个原型范畴,不同义项就是范畴中的不同成员,义项之间地位不平等,有些义项属于原型义(也称为“基本义”“典型义”或“中心义”),有些则是扩展义(也称为“派生义”或“边缘义”),不同义项之间通过某种认知理据联系在一起基于这一理念,学者们建立了各种多义词分析模式,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了检验其中,那些较为典型的模式可以按照是否重视统合性(或抽象性)图式义的提取,分为“精细详述型模式”和“统合概述型模式”两大类,前者把焦点放在多义词各个义项及义项间认知理据的详细描述上,后者则力求提炼出一个能够统合多义词所有义项的相对全面或抽象的意义①,并基于该意义来解释和描述所有义项。

      一)精细详述型模式精细详述型模式主要包括Taylor的“语义链分析模式”、Lakoff的“辐射状范畴分析模式”、Tyler & Evans的“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模式”和钟勇的“语料—标准双重驱动分析模式”1.Taylor的语义链分析模式Taylor以英语多义动词climb为例,详细阐述了其语义链(Meaning Chains)分析模式[9](P105-109)请看以下例句[9](P106-108):(1)a.The boy climbed the tree.(男孩爬到了樹上②b.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火车头爬上了山坡c.The plane climbed to 30,000 feet.(飞机上升到30,000英尺的高度d.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价格每天都在上涨e.The boy climbed down the tree and over the wall.(男孩从树上爬下来后翻到墙的另一边去了f.John climbed out of his clothes.(约翰从自己的衣服中钻了出来。

      其中,例(1a)中的climb是原型义,指人或四足动物驱动手脚从低处向高处垂直攀爬,且攀爬者(男孩)与被攀爬对象(树)是有接触的,整个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与例(1a)相比,例(1b)中的climb失去了“驱动手脚”的意思,而是靠转动车轮向上移动,但它和例(1a)一样是自主向上攀爬(即不借助外力),攀爬者(火车头)与被攀爬对象(山坡)有接触,且整个移动过程较慢,好像需要某种努力在例(1c)中,climb基本上只剩下“上升”和“需要某种努力”的特征了而例(1d)中的climb连空间性的“上升”特征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阶段性的数量增加”,其意义也从空间维度扩展到了数量维度与此同时,“阶段性的数量增加”这个特征好像与“需要某种努力”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例(1e)中的climb与例(1a)关系密切,没有了“上升”特征,但强调了驱动手脚努力垂直移动的特征而例(1f)中的climb与例(1e)相似,也是驱动手脚努力做某事,但好像已经和移动方向没有什么关联了由此看来,climb的语义范畴是包含几个差异明显的义项的多义结构类似于climb这样的多义词,其各个义项之间并没有一个共享的语义属性,而是通过一条“语义链”连接在一起的,具体如图1所示[9](P108):在多义词语义链中,义项A通过某种相似性扩展到义项B,然后义项B扩展到义项C,再由义项C扩展到义项D……。

      相邻义项之间一般会存在比较明显的语义关联,但不相邻的义项(如义项A和D)之间有可能看不出任何共性从理论上讲,语义链中的任何义项(即节点)都可以作为起点扩展出新义项,最终形成一个如横躺着的大树一般的复杂范畴具体如图2所示,其中,A为原型义:Taylor认为,语义扩展的主要认知理据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即相邻义项之间主要是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而联系在一起[9](P122-141)概念隐喻可理解为一种通过源域(Source Domain)事体来理解和体验目标域(Target Domain)事体的认知方式[8]、[10]-[13]在概念隐喻中,与源域相关的知识和结构被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从而实现人们对目标域的把握如人们会通过相对容易把握的上下空间位置(源域)来理解和体验较为抽象的社会地位(目标域),从而在概念系统中建构以下概念隐喻[10](P16):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地位高为上、地位低为下)例如:(2)a.He has a lofty position.(他具有极高的地位b.Hes at the peak of his career.(他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高峰期。

      c.He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hierarchy.(他处于社会底层d.She fell in status.(她的地位下降了在这个概念隐喻中,lofty、peak、bottom、fell等原本与源域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的词汇,被拓展性地用来描述目标域中抽象社会地位的高低,即源域中的这些词共同发生了系统性语义扩展转喻可理解为“一种基于两个事物的外界邻近性,甚至是两个事物、概念在思维或概念上的广义关联性而使用原本用来表达一方的形式来表达另一方的比喻”[14](P44)也就是说,转喻是一种基于邻近性或广义上的关联性而形成的比喻认知方式①比如,Taylor给出的例句“Does he own any Picassos?(他有毕加索的画么?)”,其中的“Picasso”并不指“艺术家毕加索”,而是指“艺术家毕加索所画的画”,二者之间是一种“艺术家与其作品”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概念关联,所以二者通过转喻联系在一起[9](P122)基于概念隐喻和转喻,多义词各个义项最终可以构成一个链条式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原型范畴总体来看,Taylor的语义链分析模式与不认为多义词义项间具有关联性的传统研究模式划清了界限,开始重视义项间的认知理据,并认為多义词语义可性层面像链条一样进行较为复杂的持续性语义扩展,最终形成一个详尽涵盖各种义项的复杂范畴。

      该模式是一次较具创造性的尝试,给多义词分析注入了新鲜血液不过,他的许多分析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尚需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完善同时,该模式没有论述多义词不同义项的确立标准等,其客观性较弱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该模式形成的复杂范畴可能会导致多义词义项过多,从而加重学习者的记忆负担,不利于多义词习得2.Lakoff的辐射状范畴分析模式Lakoff认为,多义词各个义项可构成一个以原型义为基础的辐射状范畴(即一个辐射状语义网络),不同义项就是该范畴中的不同成员,越典型的义项越靠近原型义,越不典型的义项越远离原型义[4]这种多义词语义范畴结构可由图3表示[15](P332):图3中的每个实心圆点(即节点)都代表一个不同义项,大致位于中央的最大圆点代表原型义,其他较小的圆点是基于原型义的扩展义,圆点间的箭头表示各义项间的认知关联Lakoff使用辐射状范畴分析模式拓展了Brugman对多义词over的论述,通过辐射状语义网络展示了over多个空间义项之间十分精细的联系,并探讨了以这些空间义项为起点的语义扩展情况[4](P418-440)在对over等词的分析中,Lakoff主要强调了“意象图式转变(Image Schema Transformations)”和“概念隐喻”这两种语义扩展理据[4](P460)。

      概念隐喻上文已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意象图式是指一种在人们身体运动、物体操纵及感知互动中反复出现的样式[11](Pxix)也可理解为一种在人们每天的基本身体经验(如对“路径”的体验等)中反复出现的较为简单的结构[4](P267)意象图式通常可以使用比较简洁的图形来表示,比如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各种路径的反复体验而形成的“路径图式”,就可用图4来表示[16](P9):意象图式的转变则是指“人们在利用意象图式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注意焦点的变化”[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