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中化学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鲁科版必修1.doc
6页2022年高中化学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鲁科版必修1一、选择题1.(xx年韶关高一检测)英国《自然》杂志曾报告说,科学家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 nm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C.乳浊液 D.胶体【解析】 【答案】 D2.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 B.悬浊液C.乳浊液 D.胶体【解析】 雾是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凝结核(通常是灰尘颗粒)遇冷而产生的,属于气溶胶答案】 D3.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解析】 A项为蒸馏操作,用于分离沸点有一定差距,相互溶解的两种液体;B项为渗析,用于分离胶体和溶液中的成分;C项为过滤,用于分离固液分离D项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的主要操作答案】 D4.为了除去蛋白质溶液中混入的氯化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过滤 B.蒸发结晶C.渗析 D.加入硝酸银溶液【解析】 蛋白质属于胶体,氯化钠是易溶性无机盐,通常采用渗析的方法分离。
答案】 C5.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体不能通过滤纸C.胶粒做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解析】 胶体外观均一、透明,一定条件下性质稳定,胶粒能透过滤纸答案】 C6.(xx年厦门高一检测)下列各组分散系,需用丁达尔现象区分的是( )A.溶液与浊液 B.胶体与胶体C.溶液与胶体 D.溶液与溶液【解析】 溶液与浊液从外观便可区分开,A项不符合题意;溶液与胶体在外观上现象相同,但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溶液则不能答案】 C7.已知由AgNO3溶液和稍过量的KI溶液制得的碘化银胶体与氢氧化铁胶体混合时,会析出AgI和Fe(OH)3的混合沉淀由此可知(多选)( )A.该AgI胶粒带正电B.该AgI胶粒电泳时向阳极移动C.该AgI胶粒带负电D.Fe(OH)3胶粒电泳时向阳极移动【解析】 当胶体中的胶粒与带异性电荷的胶体混合时,可发生胶体的聚沉,所以可利用其中一种胶粒的带电情况推测另一种胶粒的带电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C答案】 BC8.将某溶液逐滴加入氢氧化铁溶胶内,开始产生沉淀,后又溶解的是( )A.2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 B.2 mol·L-1的硫酸溶液C.2 mol·L-1的硫酸镁溶液 D.2 mol·L-1的乙醇溶液【解析】 加入硫酸,先发生聚沉,又因硫酸和氢氧化铁能发生反应而溶解。
答案】 B9.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 )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C.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解析】 A项发生复分解反应;B项为加热使胶体聚沉;C项为气溶胶发生的丁达尔现象;D项是利用渗析提纯血液胶体答案】 A10.“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具有丁达尔效应 ④不能透过半透膜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出现黑色沉淀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⑥ B.②③⑤C.②③④ D.①③④⑥【解析】 纳米碳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具有一般胶体的性质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A.蒸发 B.过滤 C.结晶 D.渗析在下列横线上用上面方法的编号填出恰当的分离或提纯方法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用______________。
2)除去蛋白质胶体中混有的(NH4)2SO4,用____________3)分离KN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用______________解析】 (1)溶液和悬浊液的分离方法是过滤2)胶体和溶液的分离方法是渗析3)溶解度不同的固体溶质可用结晶和重结晶法分离答案】 (1)B (2)D (3)C12.可溶性的酸、碱、盐能使带电荷的胶体微粒发生聚沉,但效果不一样,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多,浓度越大,聚沉的效果越好在实验中不慎手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H+与Fe3+使血液聚沉的效果(相同浓度前提下)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由信息知电解质溶液电离出的电荷越多,电荷浓度越大,聚沉效果越好,在浓度相同前提下,Fe3+比H+带的电荷多,故Fe3+的聚沉效果好答案】 血液是胶体,带负电荷,加入FeCl3电解质,Fe3+使伤口处血液聚沉而止血 Fe3+效果好13.有甲、乙、丙、丁四种液体,它们分别为Fe(OH)3胶体、硅酸胶体、As2S3胶体、NaOH溶液。
现将有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 电泳:甲液体的阳极周围颜色变浅,阴极周围颜色变深;(2)将一束光通过乙液体,无丁达尔现象;(3)将乙慢慢加入到丙液体中,先出现凝聚,后液体变清则甲为______,乙为________,丙为________,丁为________解析】 据(1)甲液体中的胶体微粒应带正电荷,甲液体为Fe(OH)3胶体;据(2)乙液体没有丁达尔现象,为溶液,是NaOH溶液;据(3)丙应为硅酸胶体,有关反应为H2SiO3+2NaOH===Na2SiO3+2H2O,由此丁为As2S3胶体答案】 Fe(OH)3胶体 NaOH溶液 硅酸胶体 As2S3胶体14.把淀粉和NaCl溶液装入半透膜袋,浸入蒸馏水中进行渗析如右图试完成下列问题:(1) 证明淀粉未透过半透膜而Cl-已透过半透膜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分离完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淀粉是高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半透膜,只有小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碘遇淀粉变蓝是碘的特性。
答案】 (1)取渗析后蒸馏水中的少许液体,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证明Cl-已透过半透膜,再加入少量碘水,若不变蓝,证明淀粉未能透过半透膜(2)将半透膜袋再浸入另一份蒸馏水中,片刻后取出半透膜袋,向蒸馏水中滴入AgNO3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淀粉与NaCl已分离完全15.AgNO3、KI、KNO3都是无色晶体或白色固体,而AgI却是黄色固体1)指出AgI的类别________2)0.01 mol·L-1的AgNO3溶液滴入到0.01 mol·L-1的KI溶液中,生成黄色胶体,写出此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浓的AgNO3溶液和浓的KI溶液混合,生成黄色沉淀,写出此反应的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写出使AgI胶体聚沉为AgI沉淀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区分KI溶液和AgI胶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 (1)盐(或银盐或氢碘酸盐)(2)AgNO3+KI===AgI(胶体)+KNO3 复分解反应(3)AgNO3+KI===AgI↓+KNO3 复分解反应(4)加入某种盐溶液(如NH4Cl浓溶液) 观察外表,无色的是KI溶液,黄色的是AgI胶体(或进行丁达尔效应实验,有丁达尔效应的是AgI胶体,无丁达尔效应的是KI溶液;或进行聚沉实验,加入浓KI溶液,生成黄色沉淀的是AgI胶体,无明显现象的是KI溶液;或进行电泳实验,某极区颜色变深的是AgI胶体,液体颜色不变的是KI溶液)16.从一种澄清的Fe(OH)3胶体中取出四份,每份5 mL,分装在四支试管中,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向1号试管中滴加Na2SO4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加(NH4)2SO4溶液,将3号试管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将4号试管留作对比试样,观察各试管内的现象结果是1号、2号、3号试管内都出现了红褐色的沉淀,4号试管内未发生新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1号、2号试管内的红褐色沉淀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_2)若向3号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向4号试管内慢慢滴加稀硫酸溶液,并边滴边振荡试管,直至硫酸过量为止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实验室中用FeCl3溶液作化学试剂,用烧杯作容器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需要加热,加热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操作中主要的注意事项是(写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回答问题(1)时要注意Fe(OH)3胶体中的主要成分[H2O和Fe(OH)3];回答问题(3)时要注意分析Na2SO4、(NH4)2SO4、H2SO4在化学组成上的共性(含SO42-)和H2SO4的个性(含H+);回答问题(4)时要注意分析3号试管内产生新现象的原因(加热)及烧杯耐热性的特点答案】 (1)Fe(OH)3 氢氧化铁(2)红褐色沉淀溶解,形成了棕黄色的澄清液体(3)先产生红褐色的沉淀,后来该沉淀又溶解了,溶液变为澄清(4)加快FeCl3与H2O的化学反应 ①在烧杯下垫上石棉网,防止烧杯炸裂;②当烧杯内的液体变为红褐色时要立即停止加热,防止胶体被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