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doc
3页浅谈初高中物理教案衔接问题及对策 长春五中孟祥吉 从最近三年的中考、高考题可看出,中考题的最后大题都涉及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初中教材中没有专门提出来高考题中有一些问题只是在初中问题的基础上向前延伸了一小步如果各位物理老师在进行初中和高中物理的教案过程中能够做好物理知识的衔接,对中考和高考一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二、初中和高中物理教案现状的差异、教材方面 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课本重现象,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简单,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高中物理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近几年初中、高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中考试卷避开偏、难、繁,以应用为主,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功能等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案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反使高、初中之间的衔接更困难2、教案方法方面 初中阶段,教案内容要求较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课堂教案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知道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高中阶段教案进度快,课堂教案密度大,对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案中必须多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案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
由于物理教案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运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三、初中和高中物理教案衔接的具体做法 、熟悉教材,理解透彻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初中教师在熟悉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了解高中物理的教材知识体系和教案要求,要注意各知识点的联系,各个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有什么区别例如初中讲的速度(实际上是速率)和高中讲的速度有何区别,这几个物理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初中教案时就要注意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讲解习题时要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把运动过程分析透彻,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等等。
再例如,力学中从初中的二力平衡到高中共点力的平衡再到牛顿第二定律,电路计算中从初中的两电阻的串并联到高中各电阻的混联再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改进教案方法,加强学生学法引导和能力的提高教案实践告诉我们,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能顺利进入物理学习状态,而在初中靠死记硬背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在物理学习中逐渐掉队由此可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加强实验教案,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案中要加强实验教案在完成课本上现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安排、指导学生课外实验,小实验,让他们动手,动脑,再引导他们分析讨论,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认识,锻炼其思维能力.在初高中都有探索性实验,在教案中让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他们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其次,教案中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具体问题中要强调对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像理想化模型法(质点、单摆)、等效替代法(力的合成和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图像法(匀速直线运动图象、电流与电压关系图象、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控制变量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类比法(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假设法(对静摩擦力的分析)、推理法(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等,教案时加强物理学方法的传授,使学生体会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的思维方法。
对于具体的物理问题要重视分析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最难的题是看不懂的题,不知所云,那么不懂在何处? 是知识点不清还是物理模型不清,以上问题解决了,题目也就自然解决了学习物理,靠分析解决问题是主要的,极少的问题靠记忆来解决 最后,用教法促学法 学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老师的教法,是贯穿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课过程中的,即传授学科内容,也潜移默化物理的学习方法教法是先导,学法是主体,教法应以学法为依据大部分学生中良好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往往都是在教师的引导,教法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即“名师出高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对比,归纳总结例如在学完浮力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有哪些方法(用密度知识来测量、用液体压强知识来测量、用浮力来测量、用杠杆和浮力结合来测量)在学完重力、摩擦力、压力后,列表比较三种力的异同 学生在总结过程中知识点得以整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书写要工整注重思维过程,推理要严谨,言必有据。
解题步骤既要简明有条理,又要完整无缺,不能忽略或遗漏重要的关键步骤和中间结果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对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佳的解题途径 ()、经常动手操作的探究习惯 初中物理有很多在生活中随手可做的小实验,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平面镜成像、惯性实验、压强现象、大气压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必然会发现一些与教材叙述不完全一致的现象,那么是教材叙述有误,还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悟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到生活现象并不代表物理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深化 要做好初高中的物理衔接问题,除了上面谈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在教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等但是在与高中物理的衔接过程中不要盲目的加深加难,不要超出教案的大纲要求,在衔接过程中着重抓基础、抓基本能力,当然还需要高中教师在教案过程中多设几个过渡,使学生能顺利踏上新台阶总之,只要在教案过程中师生共同配合,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师生互动,师生共学,一定会顺利步入高中物理的殿堂,进而顺利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