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透视不作为的窝藏、包庇否定法学论文.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5292536
  • 上传时间:2022-06-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透视不作为的窝藏、包庇否定_法学论文摘要摘要:处罚不作为犯只能是例外,处罚的前提是负有作为义务,或者说不作为和作为具有构成要件上的等价值性窝藏、包庇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不能由不作为构成事后知道是犯罪的人或者赃物而保持原有状态的,由于缺乏积极的作为,不构成犯罪不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不告发犯罪,以及在法庭上一言不发的,均不构成包庇罪   摘要:窝藏;包庇;不作为       一、新问题的提出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实包庇的,构成窝藏、包庇罪另外,根据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的,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一刑法以处罚作为犯为原则,处罚不作为犯只能是例外,正如刑法以处罚故意犯为原则、处罚过失犯为例外一样,《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第三百一十二条的窝藏、包庇除由作为形式构成外,还能不能由不作为构成?这是罪刑法定语境下的当然追问有关窝藏罪,有观点认为,负有保管财物义务的人,当他人拿走该财物而不予阻止时,构成不作为的窝藏罪;还有观点认为,不如实提供追捕线索的行为可以构成窝藏罪;另有观点认为,在开始实施窝藏、包庇行为时不明知是犯罪入,但发现对方是犯罪人后仍继续实施窝藏、包庇行为的,也成立本罪。

      有关窝藏赃物罪,有观点认为,行为人不知是赃物而保管的,不成立犯罪;但知道真相后继续保管的,成立本罪开始藏匿犯罪的人或赃物时不明知对象的性质,在中途知道是犯罪的人或赃物时仍继续窝藏的,假如把这种继续窝藏行为理解为不作为的话,上述观点就是肯定了不作为的窝藏、包庇罪的成立窝藏、包庇犯罪(以下把《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窝藏、包庇罪及《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统称为窝藏、包庇犯罪)能由不作为构成吗?笔者表示质疑本文拟首先从理论上批驳这种不作为的窝藏、包庇肯定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      二、理论的展开      首先,处罚不作为犯只能是例外   将他人推到河里淹死,这是作为形式的杀人,肯定其故意杀人罪的成立没有任何疑问但是,对于因自己不小心掉到河里而大声喊救命的小孩,碰巧有小孩的父亲、老师和同学经过,均不实施救助行为致使小孩被汹涌的河水吞没,能不能肯定三人都构成故意杀人罪呢?   很显然,从保护人类的自由来说,刑法只能以处罚作为犯为原则,以处罚不作为犯为例外对于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必须进行限定解释事实上,判例上肯定不作为犯的也仅限于杀人罪、遗弃罪、放火罪、诈骗罪等少数的犯罪类型。

      所谓不作为(Unterlassung),并非意味着什么也不为,而是没有为一定行为换言之,缺乏基于构成要件该当的状况所要求的行为,才属于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   其次,处罚不作为犯的前提是存在作为的义务   尽管刑法理论上至今仍有观点认为,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也称不纯粹的不作为犯,相对于纯粹的不作为犯即真正的不作为犯而言)而言,由于构成要件上预定是由作为来构成,若承认不作为犯也符合该本来的作为犯的构成要件的话,不得不认为这种熟悉是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而不管在刑法总则中有没有不作为犯的处罚规定新问题只是在于,在哪些隋况下能够肯定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尽管德国刑法第13条有关不作为的条文明文规定摘要:(1)不防止属于刑法构成要件的结果发生的人,只有当其有依法必须保证该结果不发生的义务,且当其不作为和因作为而使法定构成要件的实现相当时,才依法受处罚2)可依第49条第1款减轻处罚但在何种情况下行为人具有依法保证该结果不发生的义务,仍然只能交由刑法理论和司法判例来解决   德国学者根据其刑法第13条的规定提出保证人说,认为只有在行为人对于特定法益的保护处于保证人的地位时,才能肯定行为人的作为义务,肯定行为人的不作为和作为具有等价值性。

      有关特定法益的保护义务即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德国学者认为,一是,能够产生保证人义务的最强有力的和最明了的法律根据,是自然的联系,但为了说明刑法效果,这种自然的联系必须建立在法的纽带之上二是,还有一个被承认的保证人义务,是密切的生活共同体三是,构成保护地位的第三个法根据,是自愿接受有利于被危害人的对被危害人或第三人的保护该观点主张不作为的义务来源于法律规定的义务、密切的生活共同体以及自愿接受三个方面   在什么情况下,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在当今日本存在三种有影响的观点西田典之教授认为摘要:不作为要和作为具有构成要件上的等价值性,不作为者就必须将正在发生的因果流程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即获得基于意思的排他性支配和此相反,有些情况下,获得排他性支配并非基于自己的意思例如,早上起来看到门口放有弃婴,由于是自己的大门口应该说具有排他性支配,但并非自己主动认领(接受)因而这种支配并非基于自己的意思;本书将这种尽管客观上存在排他性支配,但这种排他性支配的取得并非基于自己意思的场合称为‘支配领域性’,以示区别在‘支配领域性’的场合,由于缺少‘基于意思’这一部分,作为其替代,就必须存在父子(母子)关系、建筑物的管理人员、安保人员等社会持续性保护关系。

      只有在此限度内,才应考虑规范性要素前田雅英教授认为摘要:有关作为义务的实质内容,具体而言,(1)必须处于对既已发生的危险的控制地位(比如危险的接受的场合);(2)行为者是否系参和结果发生的重大的原因(例如先行行为的内容等);(3)为防止该结果实施必要的作为是否轻易;(4)另外,是否存在其他可能防止结果发生的人,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犯罪类型,对作为义务进行具体的限定;(5)根据法令或者契约,作为者和被害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得不考虑;(6)此外,在其他参和者存在的场合,还不得不判定应该归责于谁山口厚教授认为摘要:作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必须要求存在保障人的地位从实质而言,不作为犯的处罚是对没有积极侵害他人利益的就不应处罚的作为刑法的基础的自由主义原则的例外,因此必须要求存在非凡的理由hellip;…这些非凡的理由包括摘要:因自己的先行行为创造了危险的场合、因和被害人之间存在非凡的关系而期待保护的场合日本学者基本上摆脱了传统上从形式上论述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的窠臼,从作为义务的实质上进行把握   有关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我国学者认为,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以及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

      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的熟悉,还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从形式上探索作为义务来源的熟悉阶段  就窝藏、包庇犯罪而言,若肯定不作为也能构成该罪,那么首先就得肯定行为人存在作为的义务而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识是,行为人没有检举犯罪的义务,除《刑法》第三百一十一条明文规定的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构成犯罪外,单纯的知情不举不构成犯罪若肯定不作为也能构成窝藏、包庇犯罪的话,就等于肯定了行为人存在积极举报犯罪或者积极向司法机关移送犯人、赃物的义务,这显然是对纳税人的过分要求,也是对作为刑法的基础的自由主义原则的背离换句话说,若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的话,当行为人中途知道是犯罪的人或者赃物时,就应该立即将犯罪的人或者赃物扔出窗外去可是,就算扔出窗外去,也不能看出和不扔出窗外去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再则,若认为不作为也能构成窝藏、包庇犯罪的话,就必须肯定行为人的不作为和以作为实施时具有构成要件上的等价值性而对于消极的不作为难以肯定其和作为形式的窝藏、包庇具有等价值性   再次,不应将窝藏、包庇犯罪理解为持有型犯罪   在英美刑法中存在一种所谓的持有型犯罪,检察官只要证实了行为人对于禁止持有的武器、夜盗使用的工具以及毒品等的现实持有状态,就可以对行为人定罪处罚。

      我国现行刑法中也规定了一些持有型罪名,如持有毒品罪、持有假币罪、持有枪支弹药罪等有关持有的行为性质,我国刑法学界主要存在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作为说、不作为说、第三种行为说笔者认为持有是一种不作为,理由是,考虑到毒品、假币、枪支弹药这些违禁品本身的危险性,国家禁止私人持有这些物品,即使私人在开始控制这些物品时并不明知所控对象物的性质,但一旦知道了对象物的违禁品性质,就有将其上缴相关部门处理的义务;不上缴而继续持有的,就构成了不作为的犯罪而且,这种作为的义务是由相关行政法规所明文规定的   犯人、赃物是不是法律禁止持有的对象?假如所持赃物是枪支、毒品、假币等违禁品,明知对象的性质后继续持有的,当然构成持有枪支、毒品、假币罪若所持对象不是违禁品,而是赃款或者犯人,能说是持有违禁品吗?就持有赃款而言,无论如何不能认为赃款的持有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就持有犯人而言,诚然,犯人在归案之前因存在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故这种持有犯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陸,但新问题是,犯人本身是具有完全意志和活动自由的活生生的人,显然不同于无生命的枪支、毒品、假币等物品,故两种持有不可等同再则,若认为公民一旦发现在其支配的场所内存在犯人或赃物,就有解送司法机关的义务,那么这反过来就是承认了公民存在扭送犯人、上缴赃物的刑法上的作为义务。

      如前所述,恰恰这一点是不能承认的德国刑法第138条规定的所谓知情不举,也只是在特定犯罪的实施过程中或者犯罪结果仍可避免时,已确实知道而不向官署或者受威胁者告发的构成犯罪一是,这些犯罪只限于特定的少数几个陸质严重的犯罪;二是,规定的也只是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不告发的行为,而没有规定对于犯罪已经完成之后的犯人,行为人负有告发或者扭送的义务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肯定窝藏、包庇犯罪是一种持有型犯罪,不能承认行为人在发现是犯人或者是违禁品以外的赃物时负有向司法机关告发或者解送的刑法上的作为义务   最后,中途知悉是犯人或者赃物而继续保持原有状态的,不应评价为作为   如前所述,国内有观点认为摘要:在开始实施窝藏、包庇行为时不明知是犯罪人,但发现对方是犯罪人后仍然继续实施窝藏、包庇行为的,也成立本罪hellip;…行为人不知是赃物而保管的,不成立犯罪;但知道真相后继续保管的,成立本罪日本有判例认为,并不知道是赃物而接受委托予以保管者,假如其后知情仍予以保管的,知情之后则构成本罪对于中途知情后继续保管的是否构成日本刑法中的盗品等保管罪(大致相当于我国的窝藏赃物罪),在日本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的分歧。

      肯定说认为摘要:盗品等保管罪在犯罪类型上属于继续犯;在盗品可能返还而且在法律上也不存在拒绝返还理由的情况下特意将中途知情后的继续保管和一开始就知道是盗品而予以保管的情形进行区别对待,应该说没有理由;本罪属于继续犯,而且从保管行为本身具有的助长本犯的性质来看,知情后的保管也应该解释为构成犯罪否定说认为摘要:盗品等保管罪属于状态犯;盗品等保管罪的性质,是使被害人的追求权的行使变得困难甚至是不能,在知情后保管的,仅仅只是保管行为的继续而已,故不能认为这种继续状态下的法益侵害和犯罪成立时具有同样的价值在日本,中途知情后继续保管的是否构成盗品等保管罪的讨论曾经和盗品犯罪的保护法益联系在一起有关盗品犯罪的保护法益,传统上存在追求权说和违法状态维持说之争追求权说认为,盗品犯罪的法益是侵害了奉犯(财产犯)的被害者对于自己的财物的追求、回复的权利;而违法状态维持说认为,犯罪行为成立之时的违法的财产状态就形成了,盗品犯罪使得这种违法状态处于继续维持之中违法状态维持说尽管是德国的通说,但在日本追求权说却占据优势地位日本有学者认为,处罚知情后继续保管的行为,其实就是肯定不作为的可罚性   行为人开始不知道是犯人或者赃物而支配,中途知道是犯人或者赃物后,假如不认为行为人有告发或者将犯人、赃物解送司法机关的义务,其保持原有的状态,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