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doc
24页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太湖水系西苕溪发源地,是上海黄浦江源头总面积 1886 平方公里,总人口 45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38 万人,全县设 10 个建制镇 5 个乡境内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纵横交错,地势南高北低,是典型的“七山二地一水”山区县安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生物资源丰富,全县拥有竹林面积 67000 公顷、名贵稀有白茶园 2000 公顷,是全国着名的“中国竹乡” 、 “中国白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农村总体已进入小康阶段但是,在发展农业经济,追求资源最大的经济效益时,忽视了环境效益,农业开发不同程度带来了山林植被的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同时,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以上种种,制约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6 年以后,安吉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发现安吉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是环境只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吉的经济发展才有出路,于是就逐步树立了“经济生态化”的理念,最后确立了“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0 年我县在省农业厅的推荐下被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七部委局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 ,使我县进入了农业经济生态化的全新发展时期五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项目建设合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今年 5 月,我们开展自查验收,认为已基本达到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标准现总结报告一、主要建设成效通过近五年的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全县重点培育了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 1700 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60 多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 40 多亿元外向型农业发展势头强劲,顶新、旺旺、养生堂等知名企业落户安吉,农产品出口值达 9.1 亿元安吉白茶、 “黄浦源”冬笋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在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 6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达标率 100%,2002 年我县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称号。
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 71%和 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 90%,全县空气质量山区农村始终保持为一级,城镇也在二级以内西苕溪干流水质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高到目前的Ⅲ类以上,被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农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获得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等称号四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生态体系初步显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竹制品和转椅二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 30%和 40%,发展以“中国大竹海” 、 “竹博园” 、 “中南百草园”等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旅游收入达 5 亿元城市化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从五年前的 29.6%提高到 39.5%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成生态示范村 173 个,受益人口 25 万2002 年我县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
2003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15 亿元,比 1999 年增 16.84 亿元,年均增长 6.3%;县财政总收入 7.01 亿元,比 1999 年增 5.29 亿元,年均增长 61.5%;农业总产值 13.66 亿元,比 1999 年增 5.95亿元,年均增长 4.2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402 元,比1999 年增 1646 元,年均增长 8.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均翻了一番多据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评价,安吉在全国的排名从第一届(2000 年)的 234 名上升到第三届(2002 年)的 178 名县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排名居全省第 19 名生态农业的建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安吉从 25 个欠发达县中脱颖而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二、基本做法(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种养业区域布局,着力培育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绿色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笋竹年产值 42 亿元,占全国的 14%,排名全国第一安吉白茶是茶中奇葩,获全国第一家茶叶类证明商标注册后,近日又被批准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保护,面积 3 万亩,产值 2 亿元,成为全国茶叶类品质最优、效益最突出的品牌。
畜禽业产值 1.4 亿元,竹林放养鸡是肯德基在上海、杭州企业的订单产品二是认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程,大力推广猪—沼—竹(早园竹) ,竹林鸡养殖等多项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组织开展“绿色农产品行动” ,制定《安吉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 加大农业投入品市场整顿力度,加强源头管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 150 万元,用于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贴息、补助和奖励,2004 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 2000 万元农发金,用于扶持生态农业建设,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 2003 年底全县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书 34 个,面积 3686.7 公顷,畜禽 45 万只(头) ,其中 14 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 1800 公顷,家禽饲养 100 万羽,产值2000 万,年净增利 300 万元全县有 2 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2 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34 个农产品获省级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产业链的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已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 1700 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 148 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 54 个,农副产品市场27 个,农产品营销人员 1.2 万人,直接受益农户 5 万户,受益人口 15 万人。
充分发挥绿色环境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一号工程” ,顶新、旺旺、养生堂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吉,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农业地方标准 15 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 1 万公顷投资 200 多万元,建立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主要农贸市场和农产品基地建立了速测点,完善了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检测网络四是实施无规定动物疫区生态工程投资 200 多万,完成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了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完善了动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是认真实施农田生态工程认真组织土地整理工作,完成土地整理面积 19200 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 22133 公顷的86.7%,初步建成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树成行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年增产粮食 1.87 万吨,亩节水 150 立方米,年节水 4980 万立方米,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藏粮于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实施地力培肥工程,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肥技术,五年来实施地力培肥面积16 万亩,达 28 万亩次,农田投入有机肥与无机肥之比从原来的每公顷 1:2.0 上升到 1:1.6,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2%化肥施用量从每公顷 300 公斤下降到 275公斤,下降 8.3%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 1999 年的 3.2%上升到 2003 年的 3.3%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诱虫等农林病虫害防治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 90%农药用量从每公顷 3.2 千克下降到 2.82 千克,下降 12%三是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生态工程从 1998 年起,全县对 74 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和 22 家重点工业废气污染企业进行了有效治理,先后关闭污染企业 22 家,气污染企业 3 家,完成 52 家水污染企业的治理全县废水量年排放量从 1200 万吨下降到 800 万吨,废水中 COD 从 1997 年的 30000 吨下降到 2000 年的不足 1000 吨三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得到严格保护,水质良好2002 年新建万吨级污水处理厂进入正常运行,新上工业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 100%四是实施农村能源—环境工程,积极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柴草燃烧,维护生态平衡国家重点工程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农村“两改一同价”二期网改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农户通电率达 100%,生活用电保证率达 99%。
2003 年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 42532 千瓦,年发电量 1.1 个亿千瓦/小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2.2 万平方米,新建农村沼气净化污水处理池计 1600 立方米2003 年全县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农村能源 30%,户用省柴灶(制茶节能灶) 二灶”普及率分别达到 100%和 82%,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资源五是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 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活动,全县建设 66667 公顷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 32467 公顷,绿化造林 3333 公顷,退耕还林 320 公顷,四旁植树 200 万余株,森林覆盖率达 71%,植被覆盖率达 73%六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五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50 平方公里,其中治理黄杜等 4 条小流域 50 平方公里,县城内小河流减沙率达60.5%,25 度以上坡耕地已退耕还林比例达 96%,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 90%总投资资金 2.2 亿元,集抗旱、发电、旅游三位一体的二千万立方米的凤凰水库已开工建设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后劲三)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发展生态旅游在新时期下,农业的功能呈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经济功能之外,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作用也逐渐凸现,我县把强化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培育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列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年的生态农业建设为全县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提供了无污染的安全保障和优美的环境条件我县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生物资源,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形成了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茶叶、笋干、山核桃等农产品也变成了抢手的旅游产品2000 年以来,安吉先后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 “中国安吉生态文化节”等生态旅游盛会在农村开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型生态旅游活动,农村农户庭院从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2003 年农家乐已接待旅游客 20余万人次,农民直接增收 1.25 亿元,使农民直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四)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家具制造、机电、医药化工等支柱行业,其中竹制品和转椅二大支柱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30%和40%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国民素质调整教育布局,撤扩并 174 所中小学(含教学点) ,新建高级中学、职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等一批现代化学校推进社会力量办学,相继建成浙江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和县实验初中,乡镇全部完成高标准“普九” ,各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