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的临床实施及效果观察临床医学论文.doc
3页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的临床实施及效果观察_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选择60例全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观察组,除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因子外,其它因子在两组间的得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部分生理状况的改善及对生活的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子宫全切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改善了患者的心里状态、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和早日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心理干预实施效果 子宫是女性特有的器官,在女性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子宫全切术是当前 治疗 很多妇科疾病的主要手段,由于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常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妇女对这种手术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手术后女性特征会消失,自己会过早衰老,更担心会降低女性魅力,减弱或丧失性欲,影响性生活和家庭和谐,从而给自己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影响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做好子宫全切患者的心理护理,日益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我院对30例子宫全切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60例为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1月无生殖道脱垂而又有全子宫切除指征的良性疾病患者,年龄31~62岁,平均49岁;其中子宫肌瘤28例,子宫腺肌病19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3例,均无心、肺、肝、肾等疾病,无药物过敏史 1.2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健康 教育 为主的心理干预两组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手术方式、手术类别、绝经状况、合并症、手术前后接受常规指导方法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3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的护理、宣教和指导,术后没有随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即从入院到出院给予认知、情绪、感觉、心理行为干预包括:(1)患者入院后,由指定护士通过观察、交谈及调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评估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加强疾识教育,发放疾病健康小册子,制病知定适合每个患者的心理护理计划;(2)详细讲解子宫解剖生理,着重讲解子宫切除对女性性征及术后性生活的关系。
以消除患者对术后的担心和抑郁;(3)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解围手术期的术前准备及目的、麻醉的方式、手术的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应对措施、术后康复指导等,以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4)术后依据患者的症状积极给于心里疏导和康复、性知识及自我护理知识指导,及时解决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生理心理不适,启发、诱导病人提出问题,针对性地鼓励和诱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5)关心、体贴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及精湛的护理技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6)强调家庭与社会支持,对其配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给于患者以理解和支持,为患者创造轻松愉悦、温暖的家庭氛围;(7)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各追踪调查和门诊随访一次,并及时给于心理行为指导 1.4测评工具心理状况测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表由Derogatis,L.R.编制,共有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五级评分,0表示从无症状,4表示症状严重[1] 1.5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用所得数据建立FOXPRO数据库,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数。
据整理和分析,定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可见,对照组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观察组,除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因子外,其它因子在两组间的得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对照组 2.2术后恢复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出院后患者追踪随访显示;借鉴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自制心理状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在焦虑、抑郁、伤口疼痛、性生活满意度等都有显著差异性(P<0.05) 3讨论 随着 现代 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愈来愈深刻认识到心理因素同疾病的关系,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心理因素既可致病也可治病[2]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变化予以相应的心理干预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将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子宫切除患者除进行专科的常规 治疗 护理外,还应高度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 子宫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它处于“社会-性-心理”的特殊地位[3]将这一女性的重要标志切除后,对手术的恐惧和对子宫切除的忧虑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带来紧张焦虑、食欲不振、郁闷、压抑以及强烈的失落感,使她们不但要忍受生理疾病,还要承担心理上的痛苦,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就是要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好的接受治疗,在实施的过程中,责任护士应找出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不同自身特点并对其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计划,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后,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将生理与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利于患者身心的整体康复[4]。
此外,护理人员的亲切、柔暖、关怀;安静、整洁、美观的住房,能让病人感觉舒适、轻松,优美的户外环境,专业到位的解答及正确的指导能让患者的心情豁然开朗,亲人的关怀与帮助,尤其是丈夫的理解、支持以及充满爱意、温馨的呵护,更如一服清心剂,使患者精神稳定、心情舒畅、充满温暖和安全感这样有效地达到心理康复护理的目标,本文中,观察组患者经心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没有实施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充分说明了心理干预在缓解心理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减少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患者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可以使情绪稳定,减轻术后痛感,这又为她们及早恢复活动创造了条件,而术后恢复活动与肠道排气有密切关系[5],因而实施了心理干预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和恢复活动时间均较短,康复出院早 总之,子宫全切术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生活质量的负性影响不容忽视,实践证明,加强对子宫全切患者的心理行为干预,不仅能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还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和早日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北京: 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孙维维,谢惠英.子宫切除病人住院期间心理反应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3):801-802. [3]黄竹,王立新.子宫切除术对女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7,13(10):2714. [4]邓敏,王祥珍.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后性心理障碍研究[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1(3):236-237. [5]梁玉连,吴霞,诸蕊玉,等.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J].现代护理,2007,13(12):1098-1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