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魏晋维摩诘说及其艺术精神解析.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1899895
  • 上传时间:2022-06-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73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魏晋维摩诘说及其艺术精神解析    高金玉摘 要:魏晋时期,佛教为在中国生存,选择了与玄学相融合的道路,一种特殊的居士佛教由此而出现,相应的经书《维摩诘经》流行一时本文通过对维摩诘其人的介绍、对此经书思想的剖析以及对《维摩诘像》的理解,透视其艺术精神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Key:魏晋;中国美术史;维摩诘;《维摩诘经》;《维摩诘像》;佛教文化;艺术精神:J20-02: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礼教的崩解,人们对神学及谶纬宿命论的否定和扬弃,以士族门阀地主为代表的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出现了,这种世界观简单来说便是人的觉醒神学被人学所代替,人的才情、气质、风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对象人在这里不再以两汉的功名、节操,而以内在的精神气质、思辩、自适、自足的态度受到尊重这是一个觉醒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个更加迷惘与苦痛的时代,它固然看到了两汉神学的荒谬,但却不能找到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他们在玄学的精神世界中追求超然世外,他们隐逸遁世,狂放不羁,但却不能真正寻求出人生价值何在的结论他们拥有的是一种清醒之后绝望的痛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这种对宇宙、人生的至深而无可名状的哀痛是何等的沉重!在这种寻找人生价值而又不得的“人的觉醒”过程中,士大夫寄心玄学,崇尚老庄,“口吐玄言,手执塵尾”一时间蔚然成风。

      至此,佛教为在中国生存选择了一条与玄学相融合的道路于是,汉族士大夫们进而“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玩《五经》为琴簧①江南的佛教徒纷纷与名士交流,从而将老庄的义理与佛教的宗旨融合在一起,一种中国式的居士②佛教因此而出现刘宋何尚之曾在《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里提及东晋时期的信佛诸士,一口气便罗列出近20人:渡江以来,则王导、周凯,宰辅之冠盖;王濛、谢尚,人伦之羽仪;郗超、王坦、王恭、王谧,或号绝伦,或称独步,韶气贞情,又为物表郭文、谢敷、戴逵等,皆量心天人之际,抗身烟霞之间亡高祖兄弟,以清识轨世;王元琳昆季,以才华冠朝其余范汪、孙绰、张玄、殷觊略数十人,靡非时俊以维摩诘为圭臬,以“格义”③学为工具的居士佛教在魏晋南北朝之际于中土大地上形成了第一个高潮居士佛教的流行,使佛教从汉魏时期遭受冷落、压制、排挤的困境中大踏步地走出来,并得以在国人面前逐渐撩开原本被包裹得紧紧的神秘面纱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佛经便是《维摩诘经》④,鲁迅先生指出,南北朝时期,士人都有三种小玩意,其中之一就是《维摩诘经》即使到了唐代也还在士人中十分流行,它对于中国禅宗的形成,也起过巨大作用,有人把《维摩》同《楞伽》、《圆觉》并称为“禅门三经”,可见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⑤。

      一、维摩诘⑥其人在外来佛教民族化的进程中,六朝士大夫选择了维摩诘作为他们的理想人物如果说庶民佛教“当今天子即是如来”,则士大夫佛教则以“当今名士即是维摩”为理想那么,维摩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据《维摩诘经》讲,他是毗耶离(吠舍离)神通广大的长者,“深入微妙,出入智度无极”连佛祖也要让他三分他曾以称病为由,同释迦牟尼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智慧第一的菩萨)等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横生,使得文殊佩服不已几至五体投地维摩诘又是怎样生活与修持的呢?《维摩诘经•方便品》里如是记一: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诧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奔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衡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⑦佛经中所谓的“长者”,通常是富豪的泛称,特别是指大商人因此维摩诘的出身成分很特异,与出家僧侣不大一样他的实际活动和全部表现,是十足的世俗贵族式的生活,然而他的动机,他的目的,他的精神境界却比出家的菩萨们更高超。

      原因就在于他有超人的般若正智和无限灵活的善权方便虽拥有大量财产,却视为“无常”,“实无所食”他虽然妻妾彩女围绕左右,却能“远离五欲污泥”虽身穿华贵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却“内常如禅”他的豪华生活,只是为了“善权方便”,这有如西晋玄学家郭象所设计的中国士大夫大夫的理想生活方式:“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对门阀士族地主和家境殷实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很合口味的,是孜孜以求的维摩诘形象的意义在于提倡在家修行,不必去国离家,不必剃发修行,不必孤守青灯,却照样能达到成佛涅槃的至高境界不难看出,所谓维摩诘者,无非是把门阀士族和其他寄生者的腐朽生活神话了,把一切伪君子的二重性格予以美化了显然《维摩诘经》的出现,调和了士大夫阶层的个人信仰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使他们得以摆脱在佛教关于出世脱俗的教义与中国修齐治平、尽忠尽孝的传统道德之间进行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因此,维摩诘的出现,标志着大乘佛教的世俗化运动已经达到高潮出家”和“在家”的界限已被抹杀,甚至“在家”高于“出家”这是佛教发展史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作为佛教信徒的标准,已经不在于“出家”或“在家”这类形式,只要有了求取佛智的愿望,“在家”同样可以成为得道的佛徒。

      这种说法,把早先佛教那种竭力攻击家庭为牢笼,与世俗生活尖锐对立的偏狭情绪从根本上推翻了,从而为佛教的世俗化扫除了障碍二、《维摩诘经》的思想剖析《维摩诘经》中所包含的内容包括《佛国品》、《方便品》、《如来种品》、《弟子品》、《菩萨品》、《文殊师利问疾品》、《不思议品》、《观众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门品》、《香积佛品》、《菩萨行品》、《见阿閦佛品》等几个方面《佛国品》是《维摩诘经》的开篇第一章在《维摩诘经》中说:“菩萨欲使佛国清净,当以‘净意作如应行所以何?菩萨以净意故得佛国清净意思是说,佛国净土是通过菩萨行所创立的,人的思想意识又是行动的支配者,因此,佛国的实现依赖有一个清净的意识佛教认为现实社会的净化,全在于人的意识的净化,大乘佛教教人们相信可以实现以“净心”建立“净土”净土、秽土之分,只是人们心意差别的结果因此,所谓“佛国”,也并非在尘世之外建立一个新的王国,而是要人们改变自己对社会的观点,只要把现在的社会关系看成“佛国”,它就是佛国了也就是说,用“佛国”、“净土”所要拯救的是苦难的灵魂,它给苦难者以精神的安慰,为的是让苦难者安于现实的苦难支谦译《维摩诘经》中《如来种品》其中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答:“有身为种,无明与恩爱为种,淫怒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住为种,八邪道为种,九恼为种,十恶为种:是为佛种。

      不把与成佛相顺的清净善性当作“如来种”,反而把与佛道相违逆的三毒十恶八邪行当作“如来种”,是《维摩诘经》最大胆的议论,也正是它要求把佛法尽可能世俗化的一种表现⑧维摩诘说,“示行贪欲,离诸染著,”⑨这是对菩萨的要求,也是对一切有志于菩萨行的众生的要求:物质生活条件和实际的社会地位是不可以变动的,但思想意识却必须从中解脱出来!思想意识上的超脱,就是由非道至佛道,由尘劳至佛法,由“如来种”至佛果这一系列转变的关键所在随后的几品依次为:《弟子品》、《菩萨品》、《文殊师利问疾品》故事的大概为:某日,为了宣扬“无常”这一义理,维摩诘称病在家释迦牟尼得知此消息后,遣弟子前往探视可舍利弗等弟子们皆不敢去,因维摩诘极具辩才,而舍利弗等人又曾败在他脚下最后,释迦只得命文殊师利菩萨前往于是,维摩诘遂与文殊反复论说佛法由于思辩超群、宏论迭出,维摩诘引起了诸大菩萨弟子、天王和帝释的注意,纷纷前往探疾维摩诘遂借机讲述佛教宗旨,宣传大乘般若思想,批评小乘的片面性般若空观”是《维摩诘经》的基本思想由于该经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故而传统佛教称之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第九品即《入不二法门品》,罗什译本卷中说:“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

      ⑩所谓的“不二法门”,指对一切现象的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无思无知,无见无问,‘无言无说,即超越矛盾之外的佛说之门B11I肇《维摩经注》则这样解释道:“万物齐旨,是非同观”,“若能其是非,一好丑者虽复上间如来,不以为尊;下等六师,不以为卑何则?天地一旨,万物一观,邪正虽殊,其性不二B12<辞康縻灭矛盾双方的差别性,将其等同视之B13!所谓“不二入法门”,就是要求思想上不去分别事物假若思想上根本不生有差别的想法,那也就不用如此费力地去消灭它们入不二法门”属于佛教的平等观念在原始佛教阶段,“平等”观念同业感缘起密切结合,在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发展到大乘阶段,尤其是象《维摩诘经》的“入不二法门”,实质上宣传的是一种无是非的明哲保身的混世哲学这种哲学,在魏晋时期同郭象等人的相对主义融合起来,在无操守的士大夫中间得到了普遍的流行,对于国家民族的命运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维摩诘经》从般若理论和宗教实践这两个方面把佛教的出世移到了世俗世界:它不但让僧侣的生活世俗化,而且让世俗人的生活僧侣化,从而把世俗社会引进了宗教世界《维摩诘经》的上述思想,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在家菩萨的地位,显示居士佛教的意义。

      大力宣扬佛国就在世间,世人通过净心、发菩提心就能使秽土变为净土维摩诘本人的行为,正为世间信徒树立了千古典范从《维摩诘经》的内蕴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之所以能够与儒家所倡导的入世观念融为一体的根本原因:打破了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界限、基于“空”的平等观,肯定菩萨“在世”的居士佛教思想三、《维摩诘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维摩诘经》在魏晋玄学兴起之时一变而成为上流社会最流行的佛典,它在社会生活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首先,促进了佛教与玄学的互相融合在当时,玄学兴起客观上是为了打破两汉经学的精神禁锢,而《维摩诘经》的传译情况则表明,中国僧人开始超越对佛经的简单翻译,立足于本位文化立场上对佛典作积极的诠释在当时出现的“格义佛教”B14>褪亲詈玫闹っ鳌U庖皇逼,一方面是名僧谈玄,一方面是名士习佛,玄佛合流成为风气《维摩诘经》译者竺叔兰广泛结交名士,陶潜的《群辅录》并列名士名僧为“八达”,佛教的教义给玄学提供清谈的材料,……这些都足以见出佛教与玄学相互渗透其次,大量居士佛教徒的出现,对于提高佛教的社会品位、改变士大夫们对佛教的态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维摩诘所代表的清新的居士形象,为正在寻求精神依托的魏晋名士提供了一个既要坚持俗世生活、又可追求理想境界的模板,故而广受当时门阀士族、特别是玄学人士的推崇。

      在两晋时期,士大夫阶层迅速成为佛教的稳固社会基础,佛教得以在社会上层广泛渗透,并进而影响到最高统治者,摆脱了民间身份,取得了官方认可并支持的合法地位再者,《维摩诘经》提倡在家修行,从而使佛教信徒不再处于去国离家、剃发修行的佛教教义与尽忠尽孝的价值观之间的二难选择的窘困境地先前的“禅学”主要强调所谓的“藉教悟宗”B15,较为重视静坐冥观,力图对人的意念加以控制,追求一种弃绝外部事物杂念的境界而慧能后的“南宗”系统则相对来说不大重视佛教传统形式,实际看重的是如何在现实世界或世俗社会中获得真理,体悟人的真正本质马祖道一进而强调“触类是道”,“平常心是道”,实际是把佛教修行与人们日常的一般行为举止彻底地融为了一体如果说般若经类反映的是应该如何从出世间回到人世间,因而创造了昙无竭式的出家菩萨,那么,《维摩诘经》就是反映佛徒应该如何把处世间当作出世间,因而创造了维摩诘式的在家菩萨从对汉晋时期《维摩诘经》译本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时期,佛教首先是同中国社会非主流信仰合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