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校园.doc
5页浅谈公共关系与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系别 09 级外语系语言四班 姓名 刘春艳 学号 0940501424摘要: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十分独到的地位和突出的作用,这是由于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公共关系的理论是在不断追求诚信、和谐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大力开展公共关系,树立高校良好形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发展公共关系是转变高校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开展高校外部公共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关键字: 公共关系 校园 和谐 社会 内涵一、引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构建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院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二、公共关系和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一)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塑造组织形象,协调关系,平衡利益,以达到和谐关系的一种专门实践活动这个定义至少包含以下五层意思1,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客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显然,高校是公共关系主体,而客体是学生、家长以及与高校有关的社会各方面2、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社会组织开展任何活动都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也离不开这点,高校要生存和发展,教学质量是首位,只有优质的教学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读3、公共关系的核心工作是塑造组织形象,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公众,公众的认可程度或评价差异直接关系组织形象因此,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主客体之间利益的双赢4、公共关系手段是传播,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介质进行对话,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5、公共关系的最终工作是实现主客体之间良好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公关学者王乐夫说“公共关系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因此,公共关系注重人的工作,以人为本,从人心上下功夫二)、和谐校园的内涵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是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也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 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三、公共关系对于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和谐,包括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等几个方面校园和谐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倡导和弘扬 “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 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2004 年 9 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高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这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大任务,生活在高校里的教职员工和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设一个协调发展、文明高雅、融洽祥和、教师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一种意识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共关系在中国的研究文献、学术著作、教育成果、实践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社会个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且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具有突出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呼唤,推动校园和谐;校园和谐保证,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应从校园抓起,致力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则是摆在面前的迫切问题,学校公共关系不失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路径四、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高校公共关系的使命与责任所谓和谐校园就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要求学校内部各种关系融洽和谐高校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充分应用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传播等功能,发挥其作用,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公共关系是指以学校为主题,有计划的运用传播手段,使学校和公众之间相互了解和支持,创造最佳教育环境,达成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提高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维持和发展学校与内部公众之间关系的总体协调,确保学校的方针政策能够顺利贯彻,并通过完成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任务,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的美誉度显然,学校公共关系的这种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是完全相契合的可以说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高校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五、高校的综合管理部门在学校管理系统中担负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我国各高等学校设置专门公共关系机构的还比较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各类高校的办公室由于其职能的特殊性,充分运用公共关系这种特殊的管理资源的重任,首当其冲地落在其头上,因为它比学校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更具有行使公共关系职能的便利条件和内外公众较高程度的认可基础。
公共关系作为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已被广泛会等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如实向师生公众宣传学校的有关方针政策、某一时期的工作目标和重点、重大的校内活动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这样可以赢得师生的认同和支持,进而提高学校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沟通的时候要做到深入群众,掌握实情,从实际出发,从师生利益出发,了解有关部门所需情况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待,不能报喜不报忧,特别是在危机事件中,学校要始终讲真话,即使事实是残酷的,但是自己讲总比别人讲要好,这样有利于提高校务的透明度学校公关传播要围绕“平衡理论”进行,在沟通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公众的心理因素,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将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结合起来,将正式沟通同非正式沟通结合起来,做到综合运用其次,学校应全方位开拓民意沟通渠道,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实现在一些具体的决策方面,尤其是涉及到师生的权利义务的事务,师生具有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高校在与师生的信息交流中,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让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得以落实,广大师生才能理解学校的政策与行动,进而支持学校的政策与行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要加快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方位开拓民意沟通渠道。
再者,公关工作也要做到社会评价与内部评价的一致性,注重短期与长期效应的一致性,才能展现和谐的校园学院已不再是与世无争,历史将高校推到前台,我们必须手握科技,提高实力向前发展,才能逐步创建和谐的校园,文明的校园利用公关方式构建和谐校园势在必行六、结语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和谐校园的构建有五个基本要素——人、事、物、景、情的和谐学校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奖优罚劣的机制的健全和谐,是维系校园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充分利用公关关系的有效性协调开展、运筹,来建设和谐的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谐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参考文献:[1]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陈宗贵.关于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3).[3]肖辉. 实用公共关系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0-234.[4]徐双敏.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86.[5]张践 公共关系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6]钟文先,杨波光. 公共关系学 [M]. 中国大地出版社,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