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doc
9页《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生活与哲学》是高考政治的重点模块,其分值在高考政治试 题中约占30%左右,是各模块中比重较大的各地哲学类试题的题型、 题量和考查方式基本稳定,考生对哲学类试题最大的感受是记忆的负 担轻,但试题难度大,得分率低影响哲学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哲学模块复习的实效性?本文将 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一、影响高考哲学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为更细致地分析影响哲学试题难度的因素,我们在研究2013年 各省区高考哲学类试题的基础上,从不同题型入手,分别剖析影响哲 学试题难度的因素1 •哲学选择题难在哪里?(1)思维的复杂性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 的规律作为具体科学的经济、政治、文化部分的选择题,大多遵循 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可以由经济、政治或文化现象直接归纳或 抽象出相应的学科观点哲学选择题则不同,由于哲学具有高度抽象 的特点,由材料到答案耍经历先归纳后抽象的二次思维过程,这无疑 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另外,相当多的哲学选择题选项观点都是正确的, 当考生对这些哲学观点是否和题干材料相吻合作出判断时,常常感觉 每个选项都很相似,不知道究竟选哪个,而匹配式哲学选择题进一步 加大了思维的复杂性。
考生如果不能够透彻理解相关哲学观点,缺乏 对题干材料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就很难作出正确判断例1】(2013山东卷23) “梦想是海市蜃楼, 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 致的是A.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本题属于匹配式哲学题,解答木题,第一步要明确题干中所蕴含 的哲理,梦想属于认识的范畴,“梦想的实现需要跋涉的脚步”,强 调了实践决定认识笫二步需要明确选项各自所蕴含的哲理,A项强 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项强调学和思的关系,C项强调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D项强调价值观对人的作用笫三步要对照题干和选项 看二者是否相吻合,故选C从解答本题的思维过程来看,需要经历 一个较为复杂的多步骤的思维过程,且任何一个环节上都不能出现理 解失误,否则就无法选出正确答案2) 材料的陌&感经济、政治、文化模块的选择题一般取材于各口所属于的领域 而哲学题的取材具有广泛性,既包括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社会生活领 域的热点问题、自然现象或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包括具 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歌赋、漫画幽默、俗 语古文等。
一方面,学生对自然科学材料和古文材料等相对陌生,另 一方面,这些材料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更高如果不了解自然 科学素材的背景、古文的意思、漫画的主旨,就读不懂材料本身,这 些都直接影响了答题准确率以新课标全国卷中每年必不可少的自然 科学素材的选择题为例:2013年,“人造树叶” ;2012年,海底热 液生物的生长;2011年,秸秆的综合利用、临床医学大脑“扣带前 回”区域;2010年,探测木星、人工繁殖中华鲂;2009年,征集科 学难题;2008年,气象预报;2007年,治理荒漠化、蚂蚁眼睛和人 的眼睛从统计数据看,这些试题的难度都较大例2] (2013新课标I卷21) 2012年,科学家 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 o这片“树叶” 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 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 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 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 现实的东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例2中的“人造树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以此为素材, 考查考生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
部分考生因材料来自较为陌生的自 然科学领域而犯愁,影响其准确提炼材料信息,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再如例1以诗句、古文为素材,考查考生对相关哲学观点的理解部 分考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句、古文的木义及喻义,就更谈不上思考 它所蕴含的哲学道理3) 观点的隐蔽化除了少量哲学题直接以教材观点作为选项外,更多的是对教材观 点的转换、引中或拓展,考生一般比较适应教材语言,而对非教材语 言或转换后的教材语言比较头疼新课标卷中还有一部分哲学选择题 的选项不以理论观点呈现,将理论观点与题干具体情境相融合,将要 考查的知识内容“隐藏”在选项背后,这种隐性化呈现理论观点的方 式也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以上两种选项实际上都体现了高考对考生的 理解能力的高要求例3】(2013新课标I卷23)物理学家格拉塞 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 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了 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串气泡他曲此发明了 “气泡室”,成 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事 例表明①间接联系比玄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②世界并不缺乏 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 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 成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例4】(2009辽宁卷23)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 济的重要内容,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迫切地 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
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本没有垃 圾,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认识的根据是①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②废物向资源 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技术性③废物和资源Z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 性④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例3选项中的观点,“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 系的创新意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 的”,并非是学生熟悉的教材语言,其实质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 教材观点例4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 化的理解但从表面看,都是阐述的对资源和废物关系的理解,没有 一个选项涉及教材的知识内容面对这些选项,考生不知如何判断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每个选项语句表达的背后都隐藏着教材观点 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意识(“人们对物的态度”)决定 的,因此①观点错误,应排除②实际上是说矛盾的转化(“废物向 资源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技术性”),观点正确, 且符合题意③说二者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实质上是认为不同 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一说法错误④实际上是说在不同的情况 下,事物的性质不同,强调了废物和资源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考纶要能够透析每个选项背后隐藏的理论观点, 这样才能明确题目实际要考查的知识内容,对选项观点的正误作出判 断4)组合的不确定性哲学类选择题在突岀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更凸显考查考生对哲 学各部分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材料的多视角综合分析能力•道哲学 选择题往往涉及哲学一个考点的多个层面或多个发散的考点内容,这 些知识内容跨框、跨课、跨单元,突出表现为以组合选择题形式呈现 以全国卷和新课标卷为例,2007-2013年7年中共计26道哲学选择 题中,“4选2”的组合选择题有25道4选2”组合选择题直接 增加了试题难度,考生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 法,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面临的情况更复杂,出现错误的概率大 幅度提高 在例 2、例 3 中,虽然 ①③属于观点错误组合项,但很多考生首先无法对其错误作出判定, 误以为是正确的,一部分试题中错误组合项只有一个甚至没有,这时 候如何组合更难考生往往在确定如何组合上难以决断2.哲学主观题难在何处?(1)纯文字的材料呈现方式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较大的阅 读量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
纵向分析历年来的哲学类题目,一般都 是较长的文字材料,阅读量大,层次结构比较复杂,考生必须花费较 长吋间阅读材料,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方能审明题意这要求考生具 备较强的阅读文字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例5】(2013四川卷14)创新社会管理,共建 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 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 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 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 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 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 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 來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 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1)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 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面对例5中长达300多字的文字材料,相当多的考生首先产生的 是畏难情绪。
有的考生对设问中“联系材料”的要求要么置Z不理, 要么粗略阅读材料,匆忙答题对于材料中究竟包含了哪些有效信息, 部分考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提取方法,更谈不上对信息的哲学解读要 知道,命题者反复打磨推敲提供了这段材料,那这段材料一定是有用 的,答题所需的信息都蕴含在其中在没有全面而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的基础上作答,最后的得分可想而知2)多样化的设问方式增加了调用知识的难度哲学题的设问 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围绕某一问题用单一哲学原理或者方法论进行 深入分析,我们称之为“深挖洞”为了避免考生撒网式答题,高考 中越來越注重采用这种方式考查主观题这种设问要求考生能对某一 原理的内部层次有深入而清晰的的理解和把握,对思维的精准性和分 析的透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运用单一原理分析问题时,根据 试题难易程度有以下三种方式①直接点明原理:“结合材料一,用 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 系 (2013新课标卷)表面上看,这种考查方式的试题应该比较容易但由于这种考查方式,将考查的重点转移到了观点和材 料的有机结合上,从实测结果看,考生往往由于分析能力欠缺,导致 大面积失分②半隐半现原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农 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o ”(2013广西 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 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
(2013江苏卷)粗看,这里也仅仅 是转了一个小小的弯子,但就是这一个小弯,却具有较大的“杀伤 力”,对于那些基木功较为薄弱的考生往往是“致命”的③隐藏原 理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 以分析 (2011江苏卷)“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 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 (2012江苏卷)这对那些 平时不注重理解,单纯靠背记原理的考生来说,简直是无从下笔考 生如果不能真正读懂材料,理解原理,是很难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原理 來分析问题的还有一种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