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docx
8页目录1.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 12. 摘要 13. 关键字 14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三种差异 24.1动态与静态——不同的观景方式 24.2局部景观之微妙与整体境界之和谐一一不同的审美注重 44.3不同的审美态度 55参考文献 76结论 87致谢 8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比较胡华丽文学院对外汉语09级 指导老师:严正道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他们两人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歌,由于两人观景方 式,审美注重,和审美态度的不同,两位诗人的田园、山水诗各具特色陶渊明 是田园之子,喜欢在静态关照中描绘田园风光,多以某一定点为中心作慢节奏的 扫描或渐进式的推移,使得人与田园景物之间构成和谐、完整的境界而谢灵运 始终以观赏者的身份对待山水,擅长在动态关照中吟咏山水,诗人的观赏视线和 描写角度总是在山水俯仰间作快节奏,无定点的推移转换,更加注重局部景观之 微妙关键字: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田园诗The Comparision of Tao Yuanming's idyll and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msHu HualiLiteral Arts College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Grade NainInstructor:Yan ZhengdaoAbstract: Tao Yuanming , Xie Lingyun, Both of them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Because the two people'view, aesthetic attention, and different aesthetic attitudedespite ,also two poet's Garden, landscape poem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Son of tao yuanming's pastoral, like in the static attention depicting pastoral scenery, more centered around a fixed point as slow scan or progressive, constitute a harmonious between people and pastoral scenery, a complete boundary. And xie lingyun was treated as a viewer landscape, is good at in the dynamic attention intone landscape, the poet's view the line of sight and Angle is always described in landscape pitch intercropping fast rhythm, no conversion poi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local landscape of subtle.Key words:Tao Yuanming Xie Lingyun; Landscape Poems; idyll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下层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生活在 上层的那些文人志士也常常与忧虑恐惧为伴。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 《蒿里行》)是当时民生凋敝的真实写照,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则是 人们内心思想的具体描摹于是,为了摆脱心中的忧惧和苦闷,找到精神的栖息 所,灵魂的栖息地,文人们将以老庄思想为主的玄学搬上了历史舞台,从而引发 了对人生,对自然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他们从老庄思想中找到了皈顺自然,珍爱 生命的人生哲理,从而由“人的自觉”带来了“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玄学作 为一种哲学思潮,提高了人们对自然本质的认识,促使山水意识的深层发展山 水已不仅仅只是自然美的体现,还是自然之道,人生哲理的体现因而玄风促进 了人们崇尚自然的风气,自然山水也在人们求仙、隐逸与游览的风气中逐渐获得 独立地位,成为人们观赏吟咏的对象山水诗经由游仙诗、招隐诗、玄言诗的孕 育最终产生到了谢灵运时代,他将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苦闷外现为对山水的迷 恋他游遍名山大川,吟咏不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而进行大量创 作的著名诗人,最终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同样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陶渊明,在遭 遇官场的起起落落后,毅然决然回归田野,开始自己的田园生活,而田园诗也就 自然而然应运而生了陶渊明和谢灵运,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一个是田园派的代表,一个是 山水派的代言,他们同样官场失意,同样是开山之师,同样寄情自然,同样影响 深远,名垂千古,虽然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中也有异。
本文将尝试从三个 方面进行探讨一、 动态与静态——不同的观景方式在魏晋诗歌中,诗人往往喜欢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写出在山川景物中的流 连,将沿途所见的景物用移步换形的方式写出,这样的布局更富于变化,也增添 了景物的生机谢灵运的山水诗较好地继承了这种布局方式他笔下的崇山峻岭, 要经过艰苦跋涉才能逐步领略诗人在描绘山水,同时也交代了寻幽探胜的过程, 用移步换形的方式展示眼中的山水他诗中所写的也往往是从登山到游湖或相反 的游历过程,象《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之类在谢 灵运的诗中,游踪作为线索,游观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而描写角度也在山水俯仰 间不断转换因比,谢诗对山水景物较少定点定向的描摹,诗人的观赏视线与描写 角度是高频率快节奏的转换,处于持续的动态之中,时空间跨度较大,令人目不暇 接象《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 犹泫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径复,乘流 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诗人是那样急 切地寻幽探险岩下”两句还稍作停留,回望了一会岩下缓缓舒卷汇合的白云, 看了一下刚刚绽开的几滴晶莹的露珠。
接着,他就急急赶路这里写了一连串的 动作,我们刚刚随诗人在逶迤曲折的险径上左折右弯,一会儿又涉水过涧,才来得 及随诗人的目光赏玩那溪上的浮萍,马上又被诗人掂脚,伸手洗灌飞泉、攀摘新 叶的冒险举止所吸引诗人是冒险的、性急的、好动的,一时间,他已登山涉水游 历了一番,似乎无暇充分描绘某一景物,又未细细品味这一切,只有在把他的游历 描述一番以后,才开始从情感与哲理的层次审视山水景观,及其在自我内心世界 引起的反应这就使谢诗常常在对山水景物的大段描绘后,以哲理性的抒情议论 结束全篇比如“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观此贵 物虑,一悟得所遣”(《从斤竹涧越玲溪行》)等谢灵运善于把许多山水佳景由 持续的游观动态连接起来,合成山水景观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的风光而当诗人站 到一个静止的定点上描绘景物,并且又无意于象《登池上楼》那样描述一段心灵 活动的历程时,他的诗往往就略显板滞他的《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中“卜室倚 北阜,启扉面南江激涧代汲井,插懂当列墉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对窗靡道趋 下田,迢递瞰高峰”几句,初看好象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相似,熟视之,则既 不如陶诗描绘得那样井然有序,周围景物也未能构成一个和谐完整的境界。
如果 让谢诗失去了游观的动态线索,他笔下的山水景观就不免显出相对的静止、单调 和重复可见诗人长于动态观照中的景物描绘此外,由于诗人的观赏视线和描 写角度总是在山水俯仰间作快节奏,无定点的推移转换,这就使他的山水诗不但 包罗万象,而且按照上下左右东西的空间顺序排列,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这 种构图的缺点是山水景物及其动态过程被一掠而过,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因此, 谢诗的游观动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山水景物的动态意味相比之下就有所 减弱优点是从山水诗的长远发展看,它为中国的山水诗画找到了姨流转曲折的 散点透视全面展现空间万象节奏起伏的基本方式①在他所描绘的一组组景物客 体与联系这些景物的主体之间,诗人并非每次都能成功地把握适度,找到一个契 合点,使两者和谐相融与谢灵运恰成对照,淘渊明更多地描绘静态观照中的田园风光,他往往以某一 定点为中心,静观默察、神思目游周围景观班坐依远流”,“迥泽散游目”(《游 斜川》),“流目视西园”(《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依次列坐,纵目远望,随意 浏览,这些都是他最为常见的审美态势在以某一定点为中心的静态观照中描绘①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P39,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田园风光,使陶渊明创造的田园境界别具特色,即田园景观具有的动态性以及整 体的和谐性得到充分展现。
在主体静态的映衬之下,大自然那欣欣向荣的生机、 自生自在的动态得到了更为生动的再现,而诗人宁静和谐的心绪,也淡淡地弥漫、 于整个境界中,达到主客观的和谐统一菠宾五月中,清朝起南破,不驶亦不迟, 飘飘吹我衣《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凄凄岁暮风,鹭翁经日雪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第敬远》)诗人常常这祥静静地伫立着, 与大自然默默交流着,全身心地感受与领略仲夏晨间给自己带来的畅感诗人与 清和的微风,寒风回旋中的飞雪,已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如果说,谢灵运的 观照视线和描写笔触每每在山水俯仰间作无定点快节奏的转换,山水景物及其动 态有时点到为止,诗中突显的往往是诗人的一段游观历程,那么,陶渊明的观照视 线与描写笔触则更多地以某一定点为中心作慢节奏的扫描或渐进式的推移,与诗 人相对静止的观照态势和谐相应,诗中往往展现景物自身一段自由运动的历程:“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遏适万里晖,荡荡空中景”(《杂诗》其二)虽只寥 寥数语,实在写得很足,把明月徘徊、运行的动态非常传神地描绘了出来《咏贫 士》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雾,众 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翩,未夕复来归。
这首诗以舒缓的笔调描绘了孤云的飘荡、 幻化与消歇,众鸟相互追逐,悠然自在地飞来飞去的情景在诗人富于表现力的 笔下,自然景物此起彼消,生生灭灭的运动情态得到了生动而较充分的展现,诗人 的情思消散、融化于整个境界之中因此,陶诗的重点并非诗人主体的活动动态,更多地在于描绘自然景物本身的 一个自由运动的动态历程;并且陶诗较少依赖外索,更多地是由景物内在的 和谐联系,构成完整的田园境界这是陶渊明不同于谢灵运的一个重要创作特点二、局部景观之微妙与整体境界之和I一不同的审美注重《文心雕龙•明诗》说是宋初山水诗兴起,“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②而谢灵运就是其中名副其实的一名实践 者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一系列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妙句应运而生象“林 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登江中孤屿》),“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之类,可以说是“名章迥句,处处间起”③但由于诗人喜欢动态性地描写,视 角的快节奏转换使得他不能对景物有充分地描绘,只是采用蜻蜓点水式的笔法②刘勰《文心雕龙•明诗》,P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③钟嵘《诗品》,P3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因此,他的山水诗可以很好描绘出山水景物的局部景观之精妙,却不太注意淡化、 隐去局部景物,以谋求整体境界和谐完美,有时甚至缺乏内在有机的联系与和谐 的过度,致使有时全诗那种贯注一气的韵味与完整感不足。
相比谢灵运,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富丽精工的语言,却以朴素自然著称宋 代文豪苏轼评论说:“渊诗初见散缓,熟视之有奇句④可以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