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呐喊》.doc
3页爱德华·蒙克《呐喊》文章摘要:《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赏析关键词:爱德华·蒙克 印象派 存在主义 呐喊导语:《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 1883 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 年 12 月 12 日-1944 年 1 月 23 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种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 20 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 ,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 ”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灵魂在 20 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 60 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呐喊》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画中的背景源于 1883 年印尼喀啦卡托火山爆发,画中的地点是挪威的奥斯陆峡湾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在这幅画中,蒙克主要运用的色彩有蓝色、红色、黄色、墨绿色蓝色在颜色系中是 最 为 沉 静 的 颜 色 , 具 有 镇 静 的 效 果 , 运 用 在 这 种 恐 慌 气 氛 的 画 中是 一 种 反 衬 ; 其 次 , 蓝 色 表 现 的 是 一 种 忧 郁 、 压 抑 的 气 质 , 更 加 贴 合 这 种 主 题 而 在 自 然 界 中 , 红 色 则 是 一 种 警 示 色 , 容 易 引 起 人 们 的 注 意 , 因 此 许 多 警 告 标 记 都用 红 色 的 文 字 或 图 像 来 表 示 , 例 如 在 红 绿 灯 中 红 色 表 示 停 止 ; 第 二 , 红 色 还 被 看 成 流 血 ,危 险 , 恐 怖 的 象 征 色 , 给 人 视 觉 上 一 种 迫 近 感 和 扩 张 感 , 抑 制 人 们 思 维 的 活 跃 性 , 容 易引 发 兴 奋 、 激 动 、 紧 张 的 情 绪 。
黄 色 是 性 格 非 常 不 稳 定 、 容 易 发 生 偏 差 的 颜 色 , 稍 添 加 别 的 色 彩 就 容 易 失 去 本 来 的面 貌 黄 色 过 于 明 亮 , 被 认 为 轻 薄 , 冷 淡 ; 而 在 英 语 中 “Yellow-bellied”就 是“胆 子 很 小 ”的 意 思 , 这 也 会 联 系 到 懦 弱 和 欺 骗 另外,在这幅画上,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蓝色相冲突;这一蓝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蓝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作为协众 OA 员工我认为, 《呐喊》采用的构图方法是三 角 形 构 图法 , 两 个 角 在 画 面 上 方 , 一 个 角 在 下 方 人 物 的 位 置 这 种 构 图 法 使 人 的 第 一 注 意 力 集 中在 人 物 上 , 能 够 仔 细 观 察 到 人 物 的 夸 张 面 容 , 但 又 不 会 忽 略 画 面 上 方 的 天 空 , 糅 合 进 了环 境 的 气 氛 烘 托 , 给 人 视 觉 上 的 锐 角 刺 激 。
画面中,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还没有成为协众 OA 的员工,一开始只是觉得人物面部扭曲很有趣,喜欢模仿着好玩在艺术鉴赏课上听老师讲过一次,对《呐喊》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初步地感受到了它所表达的恐慌等负面能量,但我并没有被这种负面吞噬,反而是更喜爱这幅画了,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幅画作为论文的原因在这幅画上,爱德华·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画面上却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我像喜爱着协众 OA 一样喜欢蒙克的这幅作品,所描绘的现实对象的细节被简单线条简化,成为一种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而情绪则被夸张,强烈地传达了恐怖的感觉和情绪这幅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后,似乎还可以看见“世纪末”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这种力量,是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是用整个心灵在创作的正如蒙克所记述的:“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