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精选.docx
35页《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课本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相识度量角的详细步骤,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并把量得的结果用 符号" 2.使学生相识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计量角的常用单位"度"组织引导: 教学重点:驾驭量角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角的度量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感受新知: 1.老师课前在黑板上画一个30 2.请学生上来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请学生上来用可旋转的教具表示一个比黑板上的角还大一些的角 为什么这个同学表示的角比黑板上的角要大呢? (因为两条边叉得大) 4.究竟大多少呢?靠肉眼能推断出来吗? 看来只能依靠工具才行 (二)度量角度,树立印象: 1.相识度量工具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测量角度的工具--量角器 2.视察老师的木制量角器,视察上面的数字,你发觉了什么? 3.量角器应怎样放在角上,才能正确测量呢?请探讨…… A.顶点对中心 B.一边对0刻度 (一边不对0刻度可以吗?稍后的实际测量中可以点一点,以示它的便利与快捷) 4.现在量角器放在角上(老师黑板上演示),现在角的两边看不见了,该怎么办? A.拿小一点的量角器。
这儿合适吗?) B.延长角的两边可以吗?为什么?) 5.读出这只角的度数两个数中应读哪一个数呢?为什么?) 角1是30度记作30 即角1=30 老师说明""的表示方法 1.看书本P53看这个角是几度,填在书本上 测量以后请想一想:说明什么问题? (三)实践操作,形成阅历: 1.测量P54的试一试题中的两个角是几度 2.测量P54第1题绽开阅读全文 A.看一看,哪几只角是直角? 量一量你发觉了什么问题?(直角都是90度) B.再量一量角3与角4 填空:P54第2题 3.第54页第3、4题 (四)小结: 角的测量方法《角的度量》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两组角(如图)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2,想一想:测量线段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那么测量角的大小呢? (二)合作探究,相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拿出量角器,指导学生视察通过视察你发觉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先独立思索,再小组沟通,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小结: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半圆边上的刻度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小格标上一个数,右为起点的是内刻度,左为起点的是外刻度。
(3)介绍周角,平角及1° 2,试一试 (1)量一量p27∠a∠b各是几度,说一说是怎么量的小组探讨,再全班沟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其次步: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起先,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质疑:量角器上内外刻度一样吗什么状况下看内刻度什么状况下看外刻度 (3)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呢与同桌沟通量角的方法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p28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推断谁说得正确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推断对还是错呢(教会学生先估计是锐角还是钝角) 3,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五)作业: 练一练2,3 (1)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育学生估计实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 (2)数学嬉戏:先让学生读懂嬉戏规则,然后同桌两人竞赛《角的度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通过视察、操作等活动,理解角的意义,相识量角器,并能正确运用量角器。
实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视察、动手、表达实力和合作学习实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胜利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识量角器,正确运用量角器 难点:量开口向上、向下和边不够长的角 教学打算 为了更好的协作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打算的教学工具有: 多媒体课件、红领巾、量角器、三角板、要量的角图片、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1、谈话导入:周末,海尔兄弟确定去郊外爬山,当他们达到山脚时:(课件出示海尔兄弟的对话),此时,摆在海尔兄弟面前的两座山坡都可以到达山顶,但是一个平缓,一个陡峭 2、师问:假如你是他们,你们会怎么选择?引出坡度的问题,在我们数学里探讨的实际就是角度的问题我们说第一个山坡比其次个山坡大,实际就是第一个角比其次个角大 3、质疑:你知道第一个角比其次角大多少吗? 引入:为了精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接着问:用什么去量?从而引出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说:没有爱好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爱好的地方,就没有才智和灵感。
老师引用了同学们熟识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形象,来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一)“导”(师生互动,合作沟通的过程) 1、视察:先让学生取出量角器视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形态的,上边有什么 2、沟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觉有的说有许多密密麻麻的线;有的说有数字,不管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都是从0到180;还有同学发觉在量角器下方的中间有一个点…… 3、课件自动播放的形式,让同学们相识量角器的中心、1度角的大小,内刻度及外刻度课件出示) 4、读写:用符号表示角的度数 5、练习:写出下列各角的度数的练习,同时强调在书写角的度数时应留意的问题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和驾驭量角的方法作铺垫 (二)“探”(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1、让学生拿出打算好的角图片(50度),先让学生猜这个角的度数,再照样子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2、让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用“首先……然后……再……”的陈述方法把量角的过程说完整 3、指名展示自己量角的过程 4、用课件出示50度角的另一种画法,让同桌相互汇报自己量出的结果。
总结:我们读角时要留意分清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获得学问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操作实力、分析实力以及初步思维的实力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度量,选择有肯定难度,可以采纳多种方法度量的角,让学生示范,并进行探讨沟通学生收集到多方面信息后,自己总结归纳出度量方法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胜利 (三)“收”(学生接受,概括的过程) 课件形象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量角的一般步骤: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板书:量角的过程)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育学生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凡是学生能独立思索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师生沟通取得共识力求使数学学问化、情趣化,让学生体验“欢乐数学”、“好用数学”老师始终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体现出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沟通中学,学后沟通合作”的思想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数 2、要求学生拿出红领巾图片,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作好记录。
3、量一量 4、出示两种角,先让学生自己视察,然后在小组里探讨沟通,说一说它们哪个大?许多同学采纳平移的方法得出两个角一样大 通过活动,学生发觉: 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质疑反馈,全课总结 1.看书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节课通过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总结、提炼,在经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问得以驾驭,实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从中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进而构建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数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角器 中心 重合 顶点 方法:0刻度 对齐 一边 度数 读 另一边《角的度量》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37~38页: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一、设计思想 1、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培育通过用小角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出简易量角器,通过对简易量角器的优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的构造过程,理解量角的原理,驾驭角的度量方法,培育学生的视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实力。
2、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数学学问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团结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学问阅历基础上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向学生供应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中驾驭基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阅历学生是学习的主子,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材分析 1、《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相识角会推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学问向动态的学生探究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学问创建条件 2、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学问点教材把这部分支配在学生初步相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学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学问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肯定的发展,但依旧以形象详细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实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相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相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推断直角、画直角其次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相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推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相识是生疏的因此在相识量角器时要留意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赐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纳探究式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一步步发觉“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