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轮总规划引领深圳城市发展_董超文.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7204946
  • 上传时间:2018-06-3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59.1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 1 页 共 5 页 深圳商报/2010 年/9 月/6 日/第 A14 版 想祖国汇报 三轮总规划引领深圳城市发展三轮总规划引领深圳城市发展 深圳商报记者 董超文 通讯员 虞海霞 2010 年,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获国务院批复 作为一个美丽、宜居、发达、前卫的特大城市,在世人的心目中,深圳是一个有着无限魅力 的地方深圳这一座城市能够发展成为今天的水平和规模,城市总体规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深圳被称为“一个基本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 30 年中,深圳市先后编制和修订过 9 次 城市总体层面的规划和发展策略而其中最有影响力、对引导城市发展有显著作用的有三次:即 1986 版总规、1996 版总规和 2006 年开始编制、最近由国务院批复的 2010 版总规三次规划编 制的时间跨度正好为 10 年,可以说,三轮总体规划都以超前的规划理念,全面引领了深圳城市 的健康有序发展 1986 版总规 奠定特区发展基本空间框架 “带状组团式”城市骨架成型 规划针对当时特区适度超前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在一定内时期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也 是指导城市建设的蓝图。

      自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就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指导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 展 1980 版是特区刚成立时最早的一次总体规划在这一轮总规中,划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地域范 围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以深圳河与香港分割,北以山脊为界特区东西长 49 公里,南 北平均宽 7 公里,呈狭长形带状分布,总面积 327.5 平方公里规划特区人口 60 万人 1982 年,深圳在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的基础上,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根 据深圳地形狭长的特点,遵循“多点推动”的发展策略,确立了最富有生机活力的“带状组团式” 城市结构,从东到西,依次为蛇口-南头、罗湖上步、沙头角三个组团当时确立以上三个组团, 主要考虑罗湖组团有原宝安县城深圳镇作为依托,蛇口-南头组团可以依托蛇口工业开发区,而 沙头角则是当时重要的商业城镇1982 版总规确定的“多中心组团式”的带状结构以老城区和主 要对外交通口岸为依托, 适应了产业转移的需要, 通过承接香港传统工业带动了三个组团的发展, 为深圳的城市化推进提供了充分驱动力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深圳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城市规划日益重要在这一背景 下,深圳从 1984 年开始编制《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 》 (简称 86 总规) 。

      正是这 一轮总规,奠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圳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当时,深圳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特区范围规模小,从东部沙头角—罗湖—蛇口三点一线,呈 现一种带状结构,现在的华侨城、福田、香蜜湖等均没有开始建设,严格来说,这时的经济特区 还不能算是一个城市,因此,这一轮总规是以当时的经济特区作为规划的空间范围 86 总规明确了“以工业为重点的综合性经济特区”的城市性质,确定了城市发展规模,同时 提出了深圳城市建设的标准为国际先进水平86 总规提出了经济特区城市规模,2000 年预计达 到 80 万人左右,并有暂住人口 30 万,即总计 110 万人相应的城市建设用地为 123 平方公里 总规提出了福田作为未来的新行政、金融、会展、文化中心同时,确定了特区由东部组团、 罗湖上步组团、福田组团、沙河组团以及南头组团 5 个组团组成的带状组团结构通过适度超前第 2 页 共 5 页 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规划建设深南大道、北环大道、滨河大道等大的道路体系 主持 2010 版总规编制的深圳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的邹兵博士指出,1986 版总规构建了 较为完整的城市空间骨架,为后来特区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城市建设创造了条件。

      深圳特区 20 多年的发展建设,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结构有序推进尽管后来人口规模和建设量大大超过规划 预期,开发强度也在不断提高,空间不断增密,但也始终控制在这一结构框架内规划划定的几 条绿化隔离带也一直得到保持,成为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城市重要特色之一 1986 版总规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并荣获建设部第一 个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这一轮规划的缺憾在于规划范围仅限于特区但这也是受限于当时城市发展阶段的制约,不 应过分苛求当时经济特区处于起步之初,特区作为建设重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外向型经济 为主,必须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因此,本轮总规主要针对特区进行规划布局,还没 有将特区外的建设纳入规划视野 1996 版总规 打下特区内外一体化坚实基础 规划范围首度扩展至全市范围 9 功能组团明确城市基本骨架 1992 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打破了国家改革开放一度停滞的僵局, 深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掀起一个新的高潮这一年,深圳特区全面城市化,原特区外的宝安县撤县改区,开始了大规模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 1986 版总规制定时面临的形势相比,深圳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面临的环境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时的深圳已不再是一个出口加工区,而是向一个特大 型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得到很大提升,特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三来一补产业向特区外转 移福田中心区的规划已经启动,并开始进行国际咨询,多个组团和三条轴线已经把空间结构扩 展到特区之外 有关专家表示,90 年代中期,七大因素促使了深圳对 86 版总规进行重新修订:1.城市范围 从特区扩展到全市,要求从全市范围配置生产及生活要素;2.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目标的确立,要 求重新确定城市的功能及结构;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协调发展,要求深圳建立与珠三角衔接的城 市运行机制;4.深港衔接问题的提出,要求深圳做好保证香港繁荣稳定的结构性准备;5.“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赋予了深圳市土地开发新的原则和目标;6.《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 “九五” 和 2010 年规划》 的制定, 要依托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城市空间; 7.深圳经济的结构性转型, 要求城市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规划国土部门从 1993 年起组织进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 作,历时 3 年多,经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审查和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通过公开展示向广 大市民征询意见和建议,于 1996 年底完成《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成果编制工作, 上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于 2000 年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我市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 的总体规划。

      1996 版总规第一次将规划范围扩展至全市范围, 并为使城市规划能够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的多种可能性它确立了深圳发展的六大主要职能:具有全国意义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区域综合 交通枢纽、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港口城市、与香港功能互补的区域中心城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的区域制造业生产基地、一个具有亚热带滨海特色的现代历史文化名城 总规确定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控制规模为:2000 年 400 万人;2010 年 430 万人人均建设用 地标准:2010 年,112 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480 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构筑了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两个层次的空间构架:一是城市建设发展用地,呈“W” 字型; 二是保护与保护型发展用地, 以山体、 水系、 植被和组团分隔用地为因素联成系统, 呈 “M” 字型 城市建设布局结构以特区为中心,由北向西、中、东三个方向发展,形成辐射状的城市基本第 3 页 共 5 页 骨架在此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 9 个功能组团和 6 个需控制建设规模的独立城镇,并以组团为 基本单位进行产业布局,使各产业区像颗颗明珠镶嵌于发展轴上6 个独立城镇包括处于生态敏 感区内的公明、光明、石岩、葵涌、大鹏和南澳六镇,用地面积约 41 平方公里,人口控制总规 模 35.5 万人。

      在开发中,必须限制城市建设的规模,集约利用土地,逐步实现村镇集中建设 西部发展轴由特区出发沿珠江口向广州伸展, 为全市重要的产业密集区; 中部发展轴向龙华、 观澜方向发展,为全市的物流走廊,并为特区中心组团配套;东部发展轴沿布吉、龙岗一线向惠 阳方向发展,为全市 21 世纪最具潜力的增长点 邹兵博士指出,96 总规对深圳城市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它奠定了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 的基础不仅将全市范围空间纳入规划范围,而且同时对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进行了统一规划, 对特区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起到了超前引导的作用其次,总规确立的西、中、东 三条发展轴线,依托广深高速、梅观高速、深惠公路等交通干道,构筑了深圳辐射状的城市基本 骨架,为深圳向西、向中和向东三个方面的区域联系和辐射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总规超前规 划布置了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保证了后来城市在人口和用地规模都大大超过规划预期的条件下 仍能够正常运转,且保持了较好环境质量最后,规划确定的重要发展地区,如龙岗中心城、大 工业区(现坪山新区) 、龙华拓展区等,都是一种超前的规划安排,为深圳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 垫 可以说,1996 版总规无论在空间布局、用地规模、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为深圳特区内外一体 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 96 总规的统领下,后来编制的交通、市政等专项规划都把全市作为一 个整体来考虑 1996 版深圳市总体规划是深圳第一个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的总规, 获国内同行和国际规划界 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 1999 年国际建协 UIA 荣誉提名奖,这是我国城市规划首次在国际建协获 奖也是亚洲国家首次获得此项奖项的提名国际建协是世界建筑师行业的最高学术权威组织,时 任国际建协主席的莎拉·托佩尔森·格宁博在颁奖仪式上说,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深圳在这么短 的时间内发展这么快,城市规划实施得这么好,令人感到惊讶深圳的城市规划把自然环境,城 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奇迹,获得这个奖项当无愧 2000 年,1996 版总规再度获得原建设部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和全国规划设计金奖 2010 版总规 在全国率先探索城市转型 编制过程公众广泛参与 规划重心从城市扩张转向更新 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2005 年左右,深圳发展面临“四个难以为继” ,土地有限、资源短 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发展遇到瓶颈,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从 增量向存量、从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为提供新时期深圳城市成功转型的空 间指引,深圳启动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城市转型。

      2010 年 8 月 16 日,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获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规划提 出深圳的城市定位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到 2020 年,深圳 市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1100 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 890 平方公里以内 2010 版总规提出,深圳要建成“四城” ,即和谐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便捷之城产 业发展方面,工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在总规草案中被重点提及此外,总规提出设立 包括战略发展地区、重点开发地区、优先更新地区在内的特别政策地区,前海和沙井西部沿江地 区被列为战略发展地区 编制过程中,深圳新一轮总规获得国内同行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2008 年 9 月,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组织国家 13 部委赴我市,听取了深圳市政府关于 2010 版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专题汇报部 委领导们指出,深圳市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承担着排头兵和桥头堡 的作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也非常重视,因此与其他城市不同,对深圳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第 4 页 共 5 页 要求更高与会部委领导对深圳新一轮总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寻求发展模式成功转型等方 面所做出的创新性、先导性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

      作为一个转型的规划,2010 版总规提出向内涵发展要空间深圳作为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