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特色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为例.docx
10页航天特色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为例 摘要: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两张皮”现象较为普遍,高校与企业如何协同育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哈工大与航天二院共建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在组织管理、育人机制、质量保障、培养方案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改革探索;在职业理想、校企导师、企业游学、实践平台、实践项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育人实践通过探索实践,以期解决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而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取得的工作成效,也为同类型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人方培养,品牌效应,学习成效当前,新工科全面推进,新基建全面提速,社会对于人才的创新性和实践性需求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高校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教育理论与工作实践“两张皮”现象的重要途径,但校企协同育人改革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培养的人才仍无法对接企业需求对此,国内的研究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和案例探索,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炼了建设经验何菊莲等基于1538份校企合作人员的数据调查分析,提出影响合作育人成效的主要因素是总体目标、制度保障和管理水平;赵哲等对高校领导、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等138位对象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协同机制、契合程度、企业动机和激励机制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问题;张彦等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协同育人的案例分析,提出协同育人需要重点解决顶层设计、资源共享和双主体意识的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航天二院)均为中央直管重要骨干单位,在航天前沿技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合作空间两个单位按照“全面合作、优势互补;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多层推进、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原则,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探索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其他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及建设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秉承“着眼行业需求,创新育人模式;紧扣人才根本,提高培养质量;发挥校企优势,形成长效机制;注重精神引领,传承航天精神”的建设理念,建设具有航天特色的电子信息领域协同育人工信部示范基地,旨在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全面提高示范基地的人才培养质量基地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形成具有航天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和经验,发挥品牌示范效应,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建设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双方高层领导定期互访交流,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围绕实施国家“两个强国”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完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形成质量管理闭环,使之成为长效机制。
持续巩固双方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推动人才培养创新举措,共同谋划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建设战略,共建面向未来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2)制定面向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制定反馈机制面向行业需求、追踪行业发展,优化专业方向和结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制定,并定期调研反馈,持续改进3)构建基于科研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校企协同优势,推行“大师+团队”、科教融合、科研育人的项目式培养模式,发挥航天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工程项目的优势,以合作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合作创新培养模式,以科研支撑师、生、员工人才水平提升4)突出科研成果转化的人才培养方向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发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学生、教师、企业专家,共同承担重大创新任务,支持学生、院系层面与企业直接合作,引导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二、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的建设探索(一)加强家国情怀引领,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哈尔滨工业大学有着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一直享有“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
哈工大的发展与成长一直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相伴相生,哈工大为航天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哈工大也得到了航天精神和航天项目的滋养,通过承担大量具有挑战性的重大项目,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航天人才的锤炼提供了真实的练兵场老一辈航天人能够不计个人得失,投身于对我国综合实力有重大影响的航天事业,需要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也正是这种对航天事业的执著与追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航天栋梁之才通过建立哈工大与航天二院协同育人基地,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树立正确长远的职业理想二)疏通双向循环流动通道,形成校企双导师良性互动协调企业科研人员到学校任教,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通过到学校进行培训或参与课题的方式,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科研动态,专任教师进入企业担任“讲座学者和访问学者”,为企业讲授前沿科技方向,对接企业技术需求,从而疏通双向循环流动通道具体来说,以人才协同为手段,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完善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在招生政策、项目合作等方面出台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以调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通过物质激励、精神鼓励和人文关怀,引导学校教师工作。
第二,邀请技术专家走进课堂,联合开设具有航天国防特色的系列精品课程,如创新研修课、创新实践课、文化素质课和创新创业课等第三,推广航天行业企业导师聘任制度,在毕业设计、科创项目等教学环节中聘任行业导师、企业导师,实现校企双导师培养第四,建立校企员工职业能力提升计划,以教学研讨、课程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推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研修,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企业员工知识和技能更新三)以科研合作项目为载体,构建“企业游学”育人新模式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相契合,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将行业企业先进的运营理念与项目经验融入高素质拔尖型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并在项目共同攻关过程中实现协同创新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在共同项目研发中培养即哈工大利用与航天二院共建联合实验室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纵向项目研究,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追踪最新理论和前沿技术,将一些有价值的技术应用与信息资源及时反馈给企业部门,用于指导人才的科学研究实践;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需求,承担企业横向项目,跟踪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动态,引导学生掌握最新应用实践和工程技术。
对于在项目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开启“企业游学”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团队共同工作、进行开发的机会,体验真实工作环境与开发环境中的科研攻关工作第二,人才在共建课程中培养基于校企协同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层面的含义:“引进来”,指高校通过引入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开发、共同设计课程项目与专业教材通过课程协同建设使高校教师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掌握企业岗位工作标准,积累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走出去”,即高校选派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培训,通过合作培训、合作开发,使教师掌握岗位实践能力,加深对职业能力结构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四)专业领域强强联合,优势共享实践平台哈工大凭借多年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积累,建立了对海检测与信息处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专用通信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宽带无线通信与网络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警用无线数字通信公安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毫米波太赫兹成像探测技术学科创新引智“111”引智基地和宇航科学与技术、无线通信新技术、信息感知技术3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航天二院拥有系统仿真、电磁散射、光学辐射、毫米波遥感技术、计量与校准技术五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双方在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硬件条件,为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强有力地支撑了电子信息领域的人才培养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这个框架下,双方成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在信号测试诊断、模拟仿真、通信控制、计算机处理技术及仪器系统领域,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学术交流活动,近十年的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已培养300多位专业高端人才,均成为电子信息领域骨干技术力量五)加强技术交流,共同开发实践项目通过哈工大与航天二院双方的紧密合作,深化合作育人与资源共建,优化实践条件,提升实践教学的保障力度双方共同探索适应国防科技需求、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电子信息类校企人才培养,提升工程教育的创新性和教学资源的社会适应度,使学生在掌握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结合企业需求和校内教学,共同开发实验项目(企业技术类实体项目、校企合作攻关项目、学校理论预研项目),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加强技术交流,实现校企紧密对接的实践项目教学1)企业技术类实体项目本科生、研究生全程跟随企业导师,以企业传统师徒式进行项目研究,在企业开展科研的实体任务中,展开研究训练,从中获得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此时,学生以研究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进入项目,提前接受职业生涯所需的综合素质培训,进行科研思维、工程实践技能、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实践2)校企合作攻关项目这类项目是哈工大与航天二院双方协同开展的技术攻关,型号任务研发、航天产品地面测试验证等项目,开展地点可以为航天二院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参与此类项目,既能接受企业导师的引导也能接受校内教师的指导在培养模式设计中,重点突出两种体制、两种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对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定位和责任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3)校内预研项目哈工大电子信息类专业历来对接航天项目较多,纵向项目如航天支撑基金、装发预研航天专项基金等,横向项目如雷达专项信号处理、测试测控等技术方向,这些项目对接的需求均为航天领域因此,哈工大积极与航天二院进行技术对接,深挖基础理论预研项目,并引入本科生、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参与立项论证、理论研究、样机研制和试验测试等科研工作,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训练与提升六)以创新成果培育为牵引,全面推进实践教学(1)校企协同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企协同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成果培育为牵引,推进多层次、全过程的创新人才培养,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强化实验的科学性设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创新思想培养与实践动手训练相结合,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2)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打造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学科教学(底层级)、技术模块(功能层级)、企业项目研究(应用层级)、企业角色培养(目标层级)四个部分将电子信息类教学按照程度能力和进阶要求进行层次划分,底层级包含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包括模电数电、数字信号、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FPGA和ARM等;功能层级基于电子信息类核心课程教学,依次形成电路类技术模块、信号处理类技术模块、通信技术模块、射频技术和科研工具技术模块;这两个层级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开展依托学校教师进行授课与指导应用层级的教学展开要依托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建设,重点突出企业电子信息类、电气自动化类、物联网技术类、智能电器类等相关科研问题,设置课题类实验系统项目,从解决企业需求出发,设置理论仿真、技术攻关、方案设计、实验分析和样机研制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目标层级是在校企协同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角色的培养,依托前期理论课程教学和课题类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创新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