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岩古建筑旅游资源文化调查.doc
4页青岩古建筑旅游资源文化调查05 汉语言 李萱一、 基本情况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距离市区 29 公里,它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座仅有七平方公里的精巧古镇中,既有明清时期的古城墙、石板路,民居瓦屋,也有革命历史遗迹;既有古寺庙、古牌坊,也有文化名人的故居还有佛、道、天主、基督教形成四教合一格局 青岩有九寺、五阁、四洞、二祠、一府一院、一宫、一楼、一堂等共计 37 处古寺庙及其他古建筑虽经历史的淹没,文革的冲击,至今仍保留着迎祥寺、慈云寺、万寿宫、文昌阁、状元府等 自 1999 年以来,贵阳市、花溪区两级政府拨出巨资,对青岩的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目前二期工程已经完工,幸存的迎祥寺、文昌阁、祥云寺、凤凰寺、万寿宫、寿福寺;古城墙等按照整旧如故的原则整修过错毕,原革命领导人员属居住地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挂牌予以保护并欢迎人们参观如今,一个古风古韵、古色古香而又拂去历史古尘埃的青岩的古镇展现在人们面前,吸引着四方游人二、 调查内容1、青岩古城墙及古牌坊青岩的古城墙,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 年) ,当时是土城,后崇祯十一年建新城,清顺治十七年(1660 年)进行扩建,在原有东、西、北城的基础上,在南北城外扩建了“定广门” 。
五座城门内外立着八架石牌坊,与城墙敌楼、雉垛、城内古寺庙建筑群交相辉映,尽显古城的气势与特色 青岩的古牌坊是古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当年的八架石牌态经文革的风雨被破坏了五架现仅存三架,越理伦百岁坊、刘氏节孝坊都立于南城定广门内,赵彩章面寿坊立于镇北门外白坟边岩石上 2、青岩街巷古镇分为南、北街,背街和状元街,南北街主要分布古老民居,背街不是街,而是一条以石头砌筑的古代石巷状元街现多为上层民居下层做生意3、青岩民居古镇民居按时期分,可以分为明代民居和近代民居,按修建质量分,可以分为较华丽民居与一般民居有的民居已经有 300~400年历史,而这些历史悠久的民居,其实都有过一定程度的翻修,经过我们的调查,这些民居最有年代的就是那些木制房梁和窗框,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有的民居梁柱下设计有简单变形的斗拱,采取象鼻型、飞鸟型等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做法,部分民居带有腰门(一种齐腰的门) ,或带有垂花门,在垂花柱上雕刻精致的图案4、青镇宗教建筑古镇的宗教建筑的种类代表了青岩四教并存的历史特征,主要以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建筑和相关的宗教活动吸引游客三、 存在的问题1、 过度注重开发青岩是中国十大古镇之一,也是贵州重视旅游景点之一,所以政府也有对其有所修复并且根据旅游景点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特别是人文景观的开发,有的地方更多地突现了现代工业的粉饰效果,其原汁原味的古朴文化氛围正在一点点消失。
2、 景区的管理还有待加强环境卫生和街面美化问题亦需进一步改进;再如旅游产品、特色物产的包装粗陋随意,不能体现古镇的文化深度,且目前基本为作坊式经营,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旅游产业链有待形成;3、 交通情况不容忽视通过去古镇的一路经过,我们了解到从花溪到青岩的交通经常堵塞,道路质量不高,给旅客出入带来了不便4、 有些古建筑破坏较严重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古建筑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游客素质较低,对于文化遗产没有保护意识,使游客对于古镇的印象大打折扣四、 应对方法1、 政府在注重开发旅游的同时,要保持古镇的原有风韵,对建筑的保护措施也要加强,对违反规定的游客及当地做生意的人也要严加处理2、 保护古镇环境,对古镇经营进行统一管辖,不能让摩托车和其他机动车辆穿行,以保证古镇的特色与静谧:到古镇的道路也要开宽修平3、培养古镇特色,以古建筑为其中一个宣传点,可以举行一个古镇摄影大赛,吸引全国各地摄影家和旅游爱好者的眼球,还可以以各种古建筑为地点,设置各种不同的活动,如古镇文化活动的唱书、说书、琴书、门戏京剧及南北城古夜郎一条街的空鼎异彩,燃放孔明灯、地戏等总而言之,在青岩古镇的旅游开发上,既要使青岩古镇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又要将存在的问题解决好,以达到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