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郊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探析2.doc
5页城郊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摘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因角色不同而承担不同的责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责任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做起本文从我国城郊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城郊小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城郊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关键词:城郊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意识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责任意识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对自己的责任,也包括学生对家庭的责任,同时也包括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城郊小学生由于父母溺爱、在社区缺乏归属感,因此对自己、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需要小学生自己、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将责任意识培养落在实处一、城郊小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原因小学生认知程度较低,他们对自身的社会角色认同感不强,对责任的理解不深入这造成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与事,对家庭、学校、社会与自然的责任感缺失除此之外,由于知识储备并不丰富,人生阅历尚浅,他们没能感受到承担责任带来的成就感与价值感,产生不了培养责任意识的动力最后,小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他们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跟随环境的变化产生动摇心理,这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污染,加大了提高责任感的难度。
二)来自城郊家庭的原因居住城郊附近的家庭或者部分属于外来务工人员,或者每天奔波于工作单位与家庭之间,工作的繁忙与生活的快节奏化使得这些城郊家庭的父母很少有机会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沟通,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更是无法提上日程除此之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政策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家庭属于独生子女家庭,这些独生子女一方面受到父母的娇生惯养与溺爱变得任性,对错误行为不予重视;一方面由于没有兄弟姐妹,这些独生子女缺乏分享与承担责任的机会最后,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与排名之上,而忽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与其他素质家长为了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将孩子从小送入各种班与特长班,学生每日沉浸在各种学习资料中,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被重视三)来自学校的原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与学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没有完全摒除传统教学模式,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智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德育,一切以成绩与排名为出发点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责任意识的培养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思想品德课也因理论性过强、空洞等原因未能发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
四)来自社会环境的原因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成员,时时刻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小学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偏弱,他们对很多社会现象的认知还不全面,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在享受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又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弊端当前社会充斥着多元价值观,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与社会现象,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很容易侵袭小学生的心灵,使之受到污染这成为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道路中的绊脚石,发挥着十分的消极作用二、培养城郊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对策(一)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小学生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要使他们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产生认同感所谓角色认同,是指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清楚的认知,并且清楚这个角色所要承担的责任学生缺乏责任意识,首先在于他们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儿童,需要他人的关爱与呵护,不关注自己的其他角色与身份例如作为父母的孩子这个角色,应当具备关爱父母、替父母做家务等的责任意识;作为学校的小学生这个角色,应当具备关爱同学,热爱班集体的责任意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应当具备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责任意识。
角色认同感的缺失容易使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产生淡漠心理,从而缺乏责任感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应当从增强角色认同感入手,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个角色应当承担的责任二)以学校教学为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入责任意识的教育 接受学校教育是小学生的基本活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以课堂教学为针对,适时渗入责任意识的教育,使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提高责任感另外,小学生往往对教师产生崇拜心理与信任感,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起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而更多地表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责任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渗入责任意识的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思想品德学科与责任意识密切相关,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资源,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讲授第七组第二十六课《“红领巾”真好》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学生跟随教师的问题迅速得出答案,原来是“红领巾”爱护小鸟这样,教师可以适时地教导学生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培养起热爱大自然的责任意识。
再比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在爱的阳光下》一课时,带领学生感受来自家人、学校、社会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向他们回报爱的责任感这种在课堂之中渗入责任意识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高尚的责任感三)开展有关责任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高尚的责任意识小学生是否具备责任意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表现在言谈举止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仅凭口头说教是很难实现的,甚至枯燥的说教可能造成小学生的厌倦心理为此,教师、家庭与社区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目的,注重开展与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城郊小学与城市小学相比,具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地理优势与自然环境;与农村小学相比,具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的设备与场所,因此十分适合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校,教师可以组织“今天我值日”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在服务同学与班级的过程中提高价值感与责任感在社区,社区可以组织学生在城郊附近的小森林或动物园开展“爱护动植物”的社区活动,使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其中,通过捡拾垃圾、制作环保宣传牌等活动,使小学生产生“关爱动植物,从我做起”的高尚责任感。
四)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营造一个有责任感的环境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尚不丰富,人生经验阅历尚浅,他们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为此,家庭、学校与社会要从自身做起,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积极利用榜样的作用,通过小学生对榜样的热爱与崇拜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起高尚的责任意识对于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与素质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父母要从自身出发,培养高尚的责任意识,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尤其是对于城郊家庭来说,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奔波于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往往疏于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这个教书育人的环境中度过的,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与责任感的培养,为此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具有责任感的相关人物图片与视频,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对于社区来说,要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温馨和谐的社区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归属感,从而产生热爱社区的责任感除此之外,社区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板、电影的形式展示具有责任感的人物与事迹,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
五)完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后果的责任感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家庭、学校与社会通过种种激励措施,如榜样教育法、开展活动法、课堂渗入法等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除此之外,一定的规章制度也是必要的,例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为此,学校要加强师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执行力度,使学生在其指导下端正态度,将行为规范落实在生活与学习的方面除此之外,还要教导学生能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勇于承担后果小学生由于责任意识淡薄,有时容易犯错误,而家长或对孩子娇生惯养,宠爱有加,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置可否;或者过于严苛,当孩子犯错误时非打即骂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存在弊端,前者造成孩子的任意妄为,可能重复犯错误,后者造成孩子心理怯懦,在犯错误后没有承认与承担的勇气因此,教师与家长要明辨是非,以理服人,帮助孩子发现错误,并及时引导孩子主动承担与改正错误,从而培养起勇于承担后果的责任感结语:高尚的责任感是学生的一项基本素养与品质,关系着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必须放在突出位置为此,家长、学校与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城郊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贡献力量。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第二以学校教学为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入责任意识的教育;第三,开展有关责任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高尚的责任意识;第四,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营造一个有责任感的环境;最后完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后果的责任感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实现培养城郊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目的参考文献:[1]袁维民;朱家平.农村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01)[2]纪胜辉.小学生责任意识淡薄问题的探究及对策[J].中国教师.2010(12)[3]左文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4]尹海博.责任于心,快乐成长——浅谈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教师.20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