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储才学堂的创办及清末时期发展.docx
15页宁波储才学堂的创办及清末时期发展 阮佳妮 茹诗婷摘 要: 宁波储才学堂是宁波中学的前身,成立于1897年作为宁波最早的一所新式学堂,其由官商共建而成,以“革新图强,储备人才”为宗旨来培养近代人才宁波储才学堂的创办及发展,与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面貌、经济状况、教育改革、商绅阶层等密切相关尽管在其百年历史中多有更名易址之变,宁波储才学堂却始终坚持以创新进取的精神自立,不断推动宁波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关键词: 清末; 宁波储才学堂; 新式学堂: G529;K252 文献标志码: A : 1671-2153(2020)04-0087-061897年,宁波第一所新式学堂——宁波储才学堂在当地官商的合作下正式建成随后百年间,曾几度易名,然作为宁波近代教育发展大趋势中的一个例证,清末宁波储才学堂的创办及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定位于1897年—1911年,对宁波储才学堂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力图廓清其在宁波近代教育史中的发展历程及状况在研究清末时期宁波教育的大背景下,阐述储才学堂创办的缘由及相关创办者的贡献,总结该校创办对宁波新式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创办:宁波储才学堂(1897—1904)1894年中日甲午战败后,国内掀起一股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热潮,波及至教育领域,创办新式学堂之风随之兴起在这股潮流中,“宁波成为近代教育兴办最早的地方之一”[1]1897年,时任宁波知府的程云俶与诸多地方绅商共同筹建宁波中西学堂,以湖西崇教寺为基,聘杨敏曾任总教习1898年,正式定名为宁波储才学堂,以“革新图强,储备人才”为办学宗旨,吸纳招收人才,于创立之初便声名鹊起一)创办背景与基础清末之际,宁波的近代化教育发展困难重重,但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使其发展起点具有优越性从历史沿革来看,宁波自古以来便崇尚教育、求知若渴,拥有数千年的尊学重教的文化传统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早在公元738年就在明州设立州学此后的历代宁波也都成为学者聚集的讲学盛地,例如南宋的四明学派、明时的姚江学派以及清时的浙东学派[1]由于宁波在千年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教育文化知识底蕴,因此为后来储才学堂的创办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宁波地处东南沿海,与外交流频繁,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被划定为首批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是,宁波也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较早的地方,而且通商成为宁波财富积累的活水源头。
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共同为宁波储才学堂的创办奠定了历史基础1844年港口通商后,教会组织不断扩张,教会学校不断兴起,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不断得以创建欧美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不断输入,逐渐打破了宁波单一的封建教育模式这不仅在客观上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冲击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于是,当时的宁波开始呈现出多种办学模式以及多种门类办学的教育格局自19世纪60年代起,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展之时,宁波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开办新式学堂、调派留学生留学海外的重大举措,更是推动了宁波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其中,西学在官学中得到运用,并且开始向民间渗透这也为后来储才学堂办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确立奠定了教育基础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民族危机,晚清改革者极力呼吁教育机构现代化在国家危难之际,不少仁人志士开始意识到改革国家教育已刻不容缓众多洋务派人士,尤其是以张之洞为表率的,屡次谏言向清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设想,力图革除传统教育之弊病,兴办新学以培养新时代人才1895年张之洞拟定《创设江南储才学堂折》,发出了“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的呼声,这也引发了近代学制出现前的一轮办学热潮。
此时,宁波得风气之先,一些具有改革进步思想的官员和地方士绅纷纷支持筹建新式学堂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以及宁波商人的捐助,储才学堂的创办才能够顺利进行二)官商支持与选址1. 官商支持在宁波,崇教尚学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历朝历届地方官员在办学中皆极尽心力宋朝官員王安石就十分注重教育的启发指导作用,在其任职鄞县县令的第二年就开办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学,并且两次亲自写信,诚挚聘请“经明行修”、“学行宜为人师”[2]的慈溪籍大家杜醇为师自晚清以来,一些主张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提倡革新教育以图强的有识之士,都积极支持创办新学以宁波之视角,纵观清末全国各地的兴学情况:有的地方政治经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适合兴学,诸如上海、北京等地;有的地方依靠重要的政府官员得以发展,比如在湖北,张之洞掌握军政大权,对教育发展也不遗余力但宁波的兴学潮,更多来自民间的自觉要求和宁波帮商人对教育的大力相助宁波商人重视教育有其必然因素首先,宁波历来有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而且宁波商人在发展商帮的过程中有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这在储才学堂的建造过程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宁波商人对人才的认识独特到位,“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是促使宁波商人重视教育的重要原因”[3]293。
《鄞县通志文献志》中有记载,宁波商人大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英文、算术等,为以后能在商界占据优势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实际上也是商人在为巩固自身地位以及长远发展作出明智的投资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宁波商人大多出身贫寒,他们早年的失学之苦,使他们懂得教育的重要性[3]295宁波商人在有所成就后,心怀大爱,愿意奉献一己之力为教育助力1897年,宁波储才学堂正式创立储才学堂由宁波知府程云俶作为主办,协同宁波帮著名商人严信厚以及陈汉章等筹建与此同时,储才学堂的创办还得到了许多宁波商人的支持,主要有张美翊、盛炳纬、袁尧年等宁波各界的教育资助以及近代宁波帮的捐资助学, 都对宁波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4]2. 选址由来关于储才学堂的选址由来,翻阅《光绪鄞县志》,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与之相关宁波月湖边上有一条蜿蜒曲折之路,名为偃月街此处另有座荒废凉寂、无人问津的崇教寺,坐落在偃月街之北崇教寺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彼时有个做生意的人名唤杨宁,他看中一女子卢氏,后经一番波折终成良缘但杨宁的买卖朋侪孙得言竟觊觎卢氏,为得到卢氏,不惜在太湖设局谋害杨宁,致使杨宁溺水而亡孫得言佯装伤心,假意援助,骗取了卢氏的感激和信任,与卢氏成亲。
但当时卢氏已怀杨宁之子,生下后叫作杨德顺十余年后,卢氏无意得知真相,发现一切皆为孙得言之阴谋,遂将其送官法办但卢氏心里已是万念俱灰,不愿苟活,终悬梁自尽其子杨德顺伤心欲绝,明白人生不过一瞬,外物皆为尘土因此将住宅上报给朝廷,请求朝廷收回,朝廷感念于杨德顺的孝心就赐名为“报恩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报恩院改名为崇教寺,崇教寺之名由此而来时至南宋初建炎间(1127-1130年),崇教寺毁于战火绍兴二年(1132年),在当地官员的支持下,崇教寺得以重建此时的崇教寺规模宏大,已然成为江南闻名的禅林寺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代,崇教寺在战火飞烟中几度毁坏废弛又重建1897年,宁波知府程云俶积极响应朝廷号召,决心在宁波兴办一所新式的学堂在得到宁波当地著名商人严信厚和汤云崟、学者陈汉章、贤能盛炳纬的支持后,开始筹划创建新式学堂的事宜经众人商议后,选定崇教寺作为学堂的创建基地该处环境优美僻静,地理位置便利,历史文化久远,知识底蕴深厚,适合建立学堂选定地址后就开始着手建造,荒废的崇教寺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修缮、设计、规划、装璜工作有序开展在一番建设后,宁波中西学堂终于建造完成,但此时还未称之为储才学堂。
据《宁波市志》中“1934年6月鄞县全县中学情况”显示,宁波中学开办年份为1897年后又补充道:“1897年起,书院渐改为学堂是年,知府程云俶与慈溪旅沪商人严信厚等筹建中西学堂,地址湖西崇教寺次年定名储才学堂”[5]由此可见,宁波储才学堂创建于1897年,而正式定名于1898年三)办学宗旨与人员为何取名为储才学堂,有何寓意?在字面上看,“储才”,即意为国家储备人才在制定办学宗旨上正如其名,即“革新图强,储备人才”主张对旧传统的学科秉持去其糟粕的态度,主要设立新式先进的学科在办学形式上,储才学堂借鉴了1863年创立的上海广方言馆的章程,尤其注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在教育内容上,课程设置独具一格,开设了地理、农学、格物、理化、算学、外文写作等新颖课程,与传统教育大相径庭绝大部分课程与时代相关联,规定了修业所限为五年,引进了西方的“班级教学制”和考试制度、升降级制度作为创办者之一的盛炳纬在其书《述中校起缘》中,记录了与社会各界人士商议确立储才学堂在办学时的初步规划在确定好储才学堂的选址后,需要进一步确立办学宗旨、主事人员,以此更好吸引适龄学子就学因此集合了盛炳纬的友人包补园、江亭芙、袁曜臣、张让三等人一起商议。
大家一起商议后,认为宗旨的设立要符合学堂创办的初衷,能够引导学堂在办学过程中保持端正、培养人才的态度,若不然则弊病诸多学堂主事人员也需要寻找品学兼优者,并有成大事之才,以此吸引各方才俊前来就学经过热烈的讨论后,会议举荐了慈溪著名儒人杨敏曾为学堂的总教习,主管学堂事宜,兼任经史、词章、舆地等科另外,又聘请侯官陈绎如教授外语学科,江阴吴成之教授数学学科为办好这所学堂,慈溪大儒杨敏曾被聘请担任储才学堂的首任监堂兼总教习杨敏曾(1858-1939年),出生于宁波慈溪县城,字逊斋,光绪五年(1879年)考中举人,四十岁时任宁波储才学堂首任监堂杨敏曾是一位为人正直,学识渊博的文人,一生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献身于教育事业杨敏曾作为储才学堂的校长,事务繁忙,除了起草储才学堂的章程、制定学堂规章制度、聘请学堂教员和其他工作外,还包括传授儒家经典、历史、文学等课程杨敏曾博学多识,教学内容丰富,讲课针砭时弊,常有精妙之言,深受学生欢迎仅在储才学堂授课两年,杨敏曾便辗转去了京师大学堂的译学馆教习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他为储才学堂培养了诸多人才,也为储才学堂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校初创十年,就在校园规模、师生人数、教学水平等方面被誉为‘浙东第一校,这与杨敏曾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6]43(四)经费来源与生源1. 经费来源清末之际,兴学潮席卷全国,战争赔款加上实施新政,政府的财政经费支出境况窘迫而学堂创办最需筹集经费,只有经费充足才能推广教育办学需要经费,无论是立校舍,礼聘教习,购买书籍,都需要资金因此经费成为兴办学堂亟需解决的问题[7]尽管清末已废科举改学堂,但不少乡绅学子仍留恋于科举做官之旧路,对于新式学堂的建立持有犹豫怀疑的态度在学堂兴办的过程中,一些富商官绅也都在局外观望窥探,持中立保留的态度,不愿出资出力而清末政府国库空虚,资金匮乏,对新式学堂的支持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斯种种,都严重限制了学堂的经费来源,学堂的创办筹备面临重重困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储才学堂突破种种困境,终于在官员商绅的合力下成功创立起来旧时府州县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地、学山的租息,清末兴起的官立学堂经费主要来自官费,公立学堂的经费酌提各项善举募集的经费、社火活动的公款,还有义塾经费,私立学堂则由创办人自己投资建立[8]342由此可知,储才学堂作为一所官办新式学堂,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给除此之外,储才学堂的经费来源和宁波帮的捐资助学也是分不开的,著名实业家严信厚、汤云崟等为此捐献颇多。
除了官费和商人出资,储才学堂的经费来源还有存款利息、公款提充、学杂费等清末,官立的初高等学堂收费不一,高等学堂每生5角,初等学堂每生3角[8]353此处说明了官办学堂在收取学费时具有官方标准,不同等级收取费用不等同时在《申报》中也有相关记载:“学堂的经费不足,因此招收三十名学生,超过三十名,录取者当作备用,等到有空位了再加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