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_伯远帖_赏析_兼论魏晋笔法的利弊.pdf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008175
  • 上传时间:2017-08-3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68.24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QINGSHAONIANSHUFA46《伯远帖》 赏析王 珣 《伯远帖》, 纸本, 行书, 共 5 行 47 字, 纵25.1cm , 横 17.2cm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是典型的 “告哀问疾” 手札, 原文为 :珣 顿 首 顿 首 , 伯远胜业情期, 群从之宝 自以羸患 , 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 意不   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领峤, 不相瞻临按 : 王 珣 (350-401) , 字元琳, 琅琊临沂人 ( 今山东省人 ) , 王洽长子 其 《伯远帖》 是透视东晋书法的珍贵书迹, 作为现存东晋的唯一真迹, 对研究 “二王”体系书法有着极佳的借鉴意义, 因此一直备受关注近人马宗霍 《书林藻鉴》 云 :“书以晋人为最工, 亦以晋人为最盛 ① 我们对晋人的推崇由来已久, 似乎已成了不二法门的学书之道 但晋人书法到底是何种面貌? 《伯远帖》 为我们 “直逼晋室、 书追 ‘二王’” 提供了绝佳的途径 该帖行笔通畅精熟, 格调俊雅, 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堪称魏晋书法的 “活化石”《伯远帖》 被 公 认 为 是 王 珣 的 手 迹 , 董其昌给予了高度评价 :晋人真迹惟 “二王” 尚有存者, 然米南宫时大令已罕, 谓一纸可当右军五帖, 况 王 珣 书 , 视大令不 尤 难 觐 耶 ! 既 幸 予 得 见 王 珣 书 不 尽 湮 没 , 得见吾也。

      长安所逢墨迹, 此为尤物董氏称之为 “尤物”, 足见他对 《伯远帖》 的喜爱, 其在 《画禅室随笔》 中把 《伯远帖》 的格调定义为 : “潇洒古淡, 东晋风流, 宛然在眼 ② 长久以来, “二王” 被奉为圭臬, 但由于缺少真迹比对, 于是 “二王” 笔法越来越被神秘化了, 人们对晋人笔法的认知也愈发模糊 《伯远帖》 是东晋传世唯一署名的真迹, 真实地反映了晋人书法实况, 对揭开当时用笔的曲直原委、 客观看待 “二王” 笔法有重大意义郑付忠书学论坛当然, 魏晋笔法的 “模糊性” 一方面因为书迹的稀缺状况, 另一方面则因为当时人们对技法的“缄秘” 态度 魏晋时期的书论很少谈及技法问题,这与该时期书法技巧的流传有家族性相关, 技法的积累大都是通过个人的书法实践而获得的, 所以对于自己所得的技法经验无比珍视, 被视为秘笈不轻易授人 所以才会有蔡邕 “笔法神授” 之说, 更有说笔法由崔瑗经钟、 王传智永、 张旭的传言 ③ 王羲之 《笔势论十二章》 亦载 : “今书 《乐毅论》 一本及《笔势论》 一篇, 贻尔藏之, 勿播于外, 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初成之时, 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 不苟传也。

      ④ 钟繇向韦诞索求蔡邕笔法, 苦求不得而 “自 搥 胸三日, 其胸尽青, 因呕血” 的荒唐故事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⑤ 同样, 一直以来人们对 《伯远帖》 的研究也多受此种风气的影响, 书家们要么缄口不言, 要么像董其昌那样满口溢美之词而不见谈及具体问题, 这种情况造成了古人对 《伯远帖》 技法研究上的空白,进一步把晋人笔法 “神秘化” 了首先要明确一点, 此时期的主流执笔方式为“斜执笔”, 对此沙孟海先生有过详述 ⑥ “斜执笔” 即用拇指、 食指和中指三指执笔的方式, 此种执笔的特点是灵活有余而纵向拉力不足, 从 《伯远帖》 上王 珣 《伯远帖》兼论魏晋笔法的利弊2011 · 747书学论坛来看的确如此, 如 “远”、 “ 游”、 “从” 字最后一笔就有很强烈的横向表现意味, 其他字诸如 “顿”、“伯”、 “以”、 “不”、 “ 剋 ”、 “相” 等字无不如此 拙于表现纵势线条的弊端使得当时书家不得不以短促的小点画代替长线, 故 “以点代线” 是 《伯远帖》 的特点, 也是那个时代书法语言的普遍特色 说得明白一点, 即由于 “斜执笔” 拙于纵势却长于短小的横势点画的表现, 所以魏晋时期的尺牍总体上有“将线点化” 的特征。

      这可以说是扬长避短, 有效地避免了 “斜执笔” 笔力较弱不宜作长线的弊端 所以, 这个时期书法作品总体上点画简洁灵活似巧实拙, 线条张力很强, 意态丰富十分耐人寻味, 这些特点在 《伯远帖》 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 由于 “斜执笔” 之法笔力不足, 因此魏晋时期的书法以气取胜, 后来五指执笔法盛行, 字以力胜, 这是我们学习晋人特别应该注意的一点 所以 《伯远帖》 是以气胜而非以力胜的一件难得的真实样本, 笔者曾在故宫博物院目见 《伯远帖》, 深刻体会到了现在影印字帖传达给我们的错误信息此外, “斜执笔” 虽然更易于书写横向点画, 但这不是说 《伯远帖》 中没有纵向笔画 仔细观察其中的竖向笔画, 我 们 发 现 王 珣 在 有 意 地 避 免 “悬针”点画的出现, 如 “群”、 “相” 二字的竖画就采取了回锋蓄势的方法, 有效规避了纵势过重带来的书写难度 ; 对于有些不得不为的 “悬针” 笔画, 这个时期并没有太多的书写经验, 以至于 “申” 字最后一笔的中下部软弱无力, 这也是 《伯远帖》 中出现的典型败笔, 我这样说可能很多人情感上难以接受,实际上这恰恰真实反映了 “斜执笔” 的弊端。

      对于接下来 “别” 字的竖, 王 珣 就 有 意 改 变 了 策 略 , 扬长避短把竖线横向化,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样的问题在前面 “出” 字的中间一笔和后面 “隔” 字的最后一笔仍有明显的体现, 这是时代使然 顺便说一下, 魏晋时期笔法劣于纵势的特点造成了该时期横式作品的兴盛, 以往人们认为是纸张的限制促成了横式作品在该时期的流行, 这是彻头彻尾的谬论造纸工艺落后可以采取后期拼接, 可以横向接也可以纵向接, 但事实上我们很少看到纵向拼接的, 这个习惯至少延续到北宋时期,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笔法本身的限制, 这是个稍加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的问题 《伯远帖》 通篇看起来明显别于唐之后的作品, 这种区别不仅仅是因为纸张、 字体大小和作品幅式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点画气息的差别 《伯远帖》 代表了魏晋时期 “笔短意长” 的书作风格, 随着笔法的演化, 这种风格逐渐过渡为 “笔长意短” 的作品类型, 尤其是明代巨幅竖轴的出现, 更是对魏晋时期 “笔短意长” 风韵的一种彻底叛逆 再有, 绞转笔法在这篇作品中有较好的体现, 邱振中先生认为 “魏晋楷书” 中还保留着丰富的使转 ⑦ , 《伯远帖》中 “之”、 “分”、 “别” 等字均可以见到。

      虽然此时期还保留着使转笔法, 但楷书本体的内在机理却使得提按笔法不得不畅行起来, 提按在行草书尤其是行书中的渗入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趋势在 《伯远帖》里也有明确的体现, 如 “伯”、 “优”、 “此”、 “峤” 等字的转折处总体上看, 这封信札写得很随性, 运笔节奏、 章法布局都很自然, 每行乃至于每个字都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正是这种 “并不太有规律” 的变化把通篇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魏晋时期笔法特点给章法布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生机, 也开辟了章法布局的全新格局 五指执笔法在唐代以后成为主流执笔方式, 这种执笔以力取胜, 它的大量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唐之后书法没落的不刊之实, 所以韩愈感叹 “羲之俗书趁姿媚”, 张 怀 瓘 也 批 评 王 羲 之 “草有女郎才, 无丈夫气, 不足贵也” ⑧ , 唐宋书家每每欲比肩古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了五指执笔法参考文献 :①马宗霍 《书林藻鉴》, 文物出版社, 2003 年12 月版, 第 43 页②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年 2 月版, 第 539 页③ ( 唐 ) 韩方明 《授笔要说》, 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286页。

      ④崔尔平校点,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29 — 30 页⑤ ( 宋 ) 陈思 《书苑菁华》,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版, 第 39 页⑥沙孟海 《沙孟海论艺》,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年 1 月版, 第 98 页⑦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78 页⑧ 张 怀 瓘 《书议》,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年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