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带答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经典大题例题16538.pdf

24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73571801
  • 上传时间:2024-08-1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4M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带答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经典大题例题 单选题 1、中国运动员苏炳添在国际百米大赛中成为首位跑进 10 秒内的中国人赛跑过程中关于运动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坐着的观众是运动的 B.运动员冲刺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人具有惯性 C.运动员蹬地起跑,说明力可以改变人的运动状态 D.运动员的鞋底花纹很深,是为了减小摩擦 答案:D 解析: A.比赛中的运动员与坐着的观众之间的位置不对发生变化,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坐着的观众是运动的,故 A正确; B.运动员到达终点前,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达到终点后运动员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运动,不能立即停下来,故 B 正确; C.运动员用力蹬地起跑,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 C 正确; D.运动员的鞋底花纹很深,是采用了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可以增大与地面间摩擦,故 D 错误 故选 D 2、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红坐在车厢向另一列火车观望突然她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了,但是“驶过”对面列车的车尾时,小红发现她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原来是对面的列车向反方向开去了。

      开始前进了”和“停在站台上”是因为小红所选的参照物是( ) 2 A.另一列火车;自己乘坐的火车 B.自己乘坐的火车;站台 C.站台;另一列火车 D.另一列火车;站台 答案:D 解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觉得“开始前进了”这是以另一列火车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另一列火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感觉是运动的;而发现认为“停在站台上”是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只有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闸述运动相对性的完美画卷,诗中的意境如图所示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白帝 B.江陵 C.两岸 D.轻舟 3 答案:D 解析: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即人与舟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则是选择轻舟为参照物的,故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 D 4、北京时间 2021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携手遨游太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十三号飞船”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B.“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十三号飞船”相对于“天舟三号”是静止的 D.“神舟十三号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舟二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 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携手遨游太空 A.“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没有位置变化,则“神舟十三号飞船”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故 A错误; B.“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与地球有位置变化,则“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是运 4 动的,故 B 错误; C.“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天舟三号”没有位置变化,则“神舟十三号飞船”相对于“天舟三号”是静止的,故 C 正确; D.“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地球有位置变化,则“神舟十三号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舟二号”与地球有位置变化,则“天舟二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 D 错误 故选 C 5、如图所示,关闭动力拉下制动后,某满载旅客的高铁沿平直轨道缓缓驶入南阳东站。

      下列说法正确( ) A.列车受到的重力和铁轨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列车由运动变为静止,列车的惯性减小了 C.列车减速前进时,坐在列车上的乘客相对于车站是静止的 D.列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物体的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答案:A 解析: A.列车受到的重力和铁轨对它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 A 正确; B.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列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列车的质量没有改变,则列车的惯性大小也不变,故 B 错误; C.坐在列车上的乘客相对于车站来说,其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列车上的乘客相对于车站是运动的,故 C 错误; D.列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能说明物体的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故 D 错误 5 故选 A 6、运动会上高速摄像机抓拍甲、乙、丙三位百米比赛运动员,在某时刻三者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从起跑到该时刻,有关甲、乙、丙三位运动员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可以判断甲运动员跑得最快 C.甲的平均速度最大 D.丙运动员每个时段的速度一定都是最小的 答案:C 解析: A.百米比赛中,每位运动员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都不相同,所以甲、乙、丙都在做变速运动,故 A 错误; B.这张照片是在各运动员起跑后相同时间抓拍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因为相同时间,甲运动的路程最大,所以甲运动员跑得快,故 B 错误; C.从起跑到该时刻,时间相同,甲运动的路程最大,根据ᵆ =ᵆᵆ可知,甲的平均速度最大,故 C 正确; D.从起跑到该时刻,丙运动员运动的路程最小,丙的平均速度最小,但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不一定是最小的,故 D 错误。

      故选 C 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ᵆ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6 A.0 − ᵆ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运动 B.ᵆ1− ᵆ2时间内甲为静止状态,ᵆ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0 − ᵆ1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D.ᵆ3− ᵆ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 AC.由图知,0−ᵆ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ᵆᵆ知,0−ᵆ1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 AC 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ᵆ1− ᵆ2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ᵆ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知,t3−ᵆ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 D 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8、如图所示四种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进行估测,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7 A.图中国旗的长度约为 6m B. 中学生在平直公路上正常骑行自行车的速度约为 5m/s C.一颗鸡蛋的质量约为 1kg D. 南极的气温约 12℃ 答案:B 解析: A.图中国旗的长度约为 1.92m,故 A 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在平直公路上正常骑行自行车的速度约为 5m/s,故 B 符合题意; C.一颗鸡蛋的质量约为 0.05kg,故 C 不符合题意; D.南极的气温约-12℃,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多选题 9、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固定位置不变的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确定车行驶的里程,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 8 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 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 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A.汽车的速度约为 26.15m/s B.汽车与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的信号相遇的时间间隔为 0.8s C.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与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 204m D.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与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 68m 答案:AD 解析: 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ᵆ1=0.6s2= 0.3s 汽车距测速仪距离 ᵆ1= ᵆ波ᵆ1= 340m/s × 0.3s = 102m 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ᵆ2=1.8s− 1.4s2= 0.2s 此时汽车距测速仪距离 ᵆ2= ᵆ波ᵆ2= 340m/s × 0.2s = 68m 由图知,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经过时间差为 ᵆ = 1.6s-0.3s=1.3s 9 汽车收到两次信号时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 ᵆ = ᵆ1− ᵆ2= 102m-68m=34m 则汽车的速度 ᵆ =ᵆᵆ=34m1.3s≈ 26.15m/s 故 AD 正确,BC 错误。

      故选 AD 10、图像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展示物理过程中所蕴含的规律,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列图像中用来描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B.C.D. 答案:AC 解析: AD.匀速直线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D 选项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不相符,故 D 不符合题意,A 符合题意; BC.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而 B 选项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不相符,故 B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 AC 11、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晓华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10 B.“不敢高声语”——“高声语”,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高 C.“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现象 D.“北风卷地白草折”——“白草折”是因为力改变了物体形状 答案:ACD 解析: A.孤帆相对于江岸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是以江岸为参照物,故 A 正确; B.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的意思,所以是指响度大,故 B 错误; C.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而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要浅,故 C 正确; D.白草折是因为力改变了物体形状,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故 D 正确。

      故选 ACD 12、下列各图像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B.密度一定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C.同种物质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11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BD 解析: A.物体的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不是水平线,故 A 错误; B.密度一定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 B 正确; C.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知,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其深度之间成正比关系,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故不是水平线,故 C 错误; 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保持不变的,与时间无关,是水平线,故 D 正确 故选 BD 13、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0~5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0.4m/sB.0~2s 内的平均速度小于 5~7s 内的平均速度 C.5s~7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2m/sD.2s~5s 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BC 解析: 12 A.由图可知,0~5s 内,小车运动的路程s1=2m,所用时间t1=5s;则小车在 0~2s 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v1=ᵆ1ᵆ1=2m5s=0.4m/s 故 A 符合题意; BC.由图可知,0~2s 内,小车运动的路程s2=2m,所用时间t2=2s;则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v2=ᵆ2ᵆ2=2m2s=1m/s 5s~7s 内,小车运动的路程 s3=6m-4m=2m 所用时间 t3=7s-5s=2s 则 5~7s 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v3=ᵆ3ᵆ3= 4m2s=2m/s v2

      故选 ABC 14、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相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 0~10s 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 100m 处相遇 13 C.在 10s~20s 内,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D.在 0~20s 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为 5m/s 答案:BD 解析: A.由图像得出,0~10s 内,甲同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同学运动的路程,所以乙同学比甲同学快,故 A 错误; B.由题知,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在 15s 时,甲、乙通过的路程都为 100m,此时他们相遇,故 B 正确; C.由图像得出,甲同学在整个过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10s~20s 内乙同学静止不动,那么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 C 错误; D.由图像得出,在 0~20s 内,乙同学的路程是 100m,时间是 20s,则乙同学的平均速度 ᵆ =ᵆᵆ=100m20s= 5m/s 故 D 正确 故选 BD 15、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ᵆ − ᵆ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ᵆ1时间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西运动的 B.0~ᵆ1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ᵆ2~ᵆ4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C.0~ᵆ4时间内,甲、乙两车相遇了两次 14 D.ᵆ1~ᵆ3时间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C 解析: A.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ᵆᵆ得,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向西运动,故 A 正确; B.由 A 项分析可知,0~t1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t2~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根据v=ᵆᵆ得,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 B 错误; C.0~t4时间内,甲、乙的s-t图像有两个交点,说明有两个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即甲、乙两物体相遇了两次,故 C 正确; D.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此时甲处于静止状态,故 D 错误。

      故选 AC 16、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北做直线运动,其ᵆ − ᵆ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5s,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0~10s,两物体平均速度相同 C.0~5s,若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向南运动 D.5~10s,甲物体平均速度为 10m/s 答案:ABC 解析: 15 A.0~5s,甲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甲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 B.0~10s,甲乙物体运动的路程都是 10m,时间都相同,由ᵆ =ᵆᵆ可得,两物体平均速度相同,故 B 正确; C.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北做直线运动,0~5s,甲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由ᵆ =ᵆᵆ可得,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甲物体为参照物,乙向南运动,故 C 正确; D.5~10s,甲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 0,故 D 错误 故选 ABC 填空题 17、2017 年 5 月 5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 C919 试飞成功,飞机在跑道上用 50s 滑行了 3000m 后起飞,飞机在滑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飞机起飞后,以飞机为参照物,飞行员是___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 60 静止 解析: [1]由题意可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了 50s,滑行的距离是 3000m,根据速度公式ᵆ =ᵆᵆ可知,飞机在滑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ᵆ =ᵆᵆ=3000m50s= 60m/s 飞机在滑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60m/s [2]飞机起飞后,以飞机为参照物,飞行员相对于飞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飞行员是静止的 18、现代社会汽车已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16 下表是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的很好的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 研究上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速度越大,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就越大;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两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请你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司机提出两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驾驶汽车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停车距离 速度 路面的粗糙程度 不超速 保持车距 解析: (1)读表格可知,随着车速的增大,其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停车距离都发生了相应的增加;(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纵向比较可得出制动距离受速度的影响,横向比较第 4、5 列可得出制动距离还受路面的粗糙程度的影响;(3)物体的速度越大,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一定时,车行驶的路程越长,为了安全,一定要限速,保持车距,雨天要减速慢行. 小提示: 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实验的过程可知,该实验主要探究了汽车行驶速度、路面的状况对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停车距离的影响,明确了这一点,便可有针对性地分析各数据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及提出可操作性的安全行驶建议了. 19、小明骑自行车 2min 行驶 600m,他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马拉松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为 10km/h,若 17 二者在公路上以各自的平均速度同时向西运动,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拉松运动员向 ______(选填“东”或“西”)运动 答案: 5 东 解析: [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为 ᵆ小明=ᵆ1ᵆ1=600m2min=600m120s= 5m/s [2]小明的速度为 ᵆ小明= 5m/s = 18km/h > 10km/h 所以小明运动比马拉松运动员快,因为二者在公路上以各自的平均速度同时向西运动,所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拉松运动员向东运动 20、如图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OA段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速度,0-10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答案: 大于 0.25 解析: [1]由图象可知,OA段通过的路程sOA=2.5m,tOA=5s,OA段的速度 vOA=ᵆᵄᵃᵆᵄᵃ=2.5m5s=0.5m/s 18 BC段通过的路程 sBC=4m-2.5m=1.5m tBC=10s,BC段的速度 vBC=ᵆᵃᵃᵆᵃᵃ=1.5m10s=0.15m/s 所以 vOA>vBC [2]0-10s 内的路程是 2.5m,平均速度 ᵆ =ᵆᵆ=2.5m10s= 0.25m/s 21、如图所示,地铁站台内,站在自动扶梯上出站的乘客,相对于自动扶梯是________的,相对于站台地面是________的(以上两空填“运动”或“静止”)。

      由此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的 答案: 静止 运动 相对 解析: [1] 站在自动扶梯上出站的乘客,相对于扶梯没有位置变化,因此乘客相对于自动扶梯是静止的 [2]扶梯在上升过程中离站台地面越来越近,乘客和站台地面之间有位置变化,故乘客相对于站台地面是运动的 [3]乘客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综合题 22、氢燃料被认为是 21 世纪最理想的能源如图所示的氢燃料新能源公交车,满载时的质量为 20t,某次满载后从 A 站出发,在水平地面上以 36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到 B 站,用时 2min30s,此过程中公交车所受阻力为 19 总重的 0.07 倍q=1.4×108J/kg,g=10N/kg)请作答: (1)公交车行驶时轮胎会发热,这是通过_______的方式改变轮胎的内能;氢燃料具备的优点有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公交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_______? (3)该车满载匀速行驶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是多少_______? (4)若该公交车从 A 站出发到 B 站消耗氢燃料 0.4kg,该公交车发动机的效率为多少_______? 答案: 做功 热值高 1500m 1.4×105W 37.5% 解析: (1)[1]公交车行驶时轮胎会发热,是由于轮胎要克服地面的摩擦阻力做功,使得轮胎的内能增大,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2]氢燃料的热值大,与相同质量的其它燃料相比,氢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更多 (2)[3]由题意可知,公交车行驶的速度为 v=36km/h=10m/s 行驶时间为 t=2min30s=150s 故由ᵆ =ᵆᵆ可得,公交车行驶的路程为 s=vt=10m/s×150s=1500m (3)[4]由题意可知,公交车满载时的质量为 m=20t=2×104kg 20 故公交车满载时的重力为 G=mg=2×104kg×10N/kg=2×105N 公交车满载匀速行驶时,所受的阻力为总重的 0.07 倍,即 f=0.07G=1.4×104N 因公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故由二力平衡可知,公交车的牵引力等于所受阻力,即 F=f=1.4×104N 由P=Fv可得,该车满载匀速行驶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 P=Fv=1.4×104N×10m/s=1.4×105W (4)[5]由Q=qm可知,公交车消耗氢燃料 0.4kg,释放的热量为 Q=qm=1.4×108J/kg×0.4kg=5.6×107J 发动机输出的有用功为 W=Fs=1.4×104N×1500m=2.1×107J 故公交车发动机的效率为 ᵰ =ᵄᵄ× 100% =2.1 × 107J5.6 × 107J× 100%=37.5% 答:(2)公交车行驶的路程是 1500m; (3)该车满载匀速行驶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是 1.4×105W; (4)若该公交车从 A 站出发到 B 站消耗氢燃料 0.4kg,该公交车发动机的效率为 37.5%。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电式传感器 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能够处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 21 光电式传感器可以根据所采用的原理分为外光电效应原理和内光电效应原理在光线作用下,物体内的电子逸出物体表面向外发射的现象称为外光电效应;当光照射到物体上,使得物体的电阻阻值发生变化,或产生光生电动势的效应称为内光电效应 图甲是某工厂的水平传送带上运输的正方体产品及电压表改成的计数器的示意图S为激光光源,能连续发射粗细忽略不计的激光束;R为光电式传感器,当有激光照射时,其阻值较小,无激光照射时,其阻值较大每当水平传送带上的产品和传送带一起匀速通过 S 与R之间时,射向光电式传感器的激光被产品挡住,通过电压表测出光电式传感器R两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已知传送带运行速度为 5m/s,计数器的电源电压为 220V,保护电阻R0的阻值为 100Ω (1)该工厂使用的光电式传感器属于______(选填“外光电效应”或“内光电效应”); (2)正方体产品的边长是______m; (3)该传送带上每分钟有______个产品经过激光光源; (4)计数器电路中电流变化规律大致如下图的( ) A.B. C.D. (5)计数器上的光电式传感器每分钟消耗的电能是______J。

      答案: 内光电效应 1 100 B 5600 解析: (1)[1]根据题中信息知当光照射到物体上,使得物体的电阻阻值发生变化,所以该工厂使用的光电式传感器 22 属于内光电效应 (2)[2]由图甲可知,传感器R与定值电阻R0串联,电压表测传感器R两端的电压;由题知,当产品挡住射向传感器的激光时(即无激光照射传感器),传感器的阻值较大,由串联分压的规律可知,传感器两端的电压会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由此可知,电压表示数变大时,计数器会计数一次,所以,由图乙可知,一个产品经过激光的时间是 0.2s,正方体产品的边长为 l=vt=5m/s×0.2s=1m (3)[3]由图乙可知,一个工作循环是 0.6s,则每分钟通过计数装置的产品数 60s0.6s= 100 个 (4)[4]当传感器有激光照射时,其阻值较小,传感器分压较小,电压表示数较小,则定值电阻R0分压较大,根据ᵃ =ᵄᵄ知,电路中电流较大,由图乙知此时的时间为 0.4s;当传感器无激光照射时,其阻值较大,传感器分压较大,电压表示数较大,则定值电阻R0分压较小,根据ᵃ =ᵄᵄ知,电路中电流较小,由图乙知此时的时间为0.2s;所以,当乙图中电压表示数较小时,电路中电流较大,且时间为 0.4s;当电压表示数较大时,电路中电流较小,且时间为 0.2s,所以 B 图符合题意。

      (5)[5]由乙图和前面分析可知,有光照时U1=100V,因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R0两端的电压 U0=U-U1=220V-100V=120V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电路中的电流 ᵃ =ᵄ0ᵄ0=120V100Ω=1.2A 无光照时,U1′=200V,此时R0两端的电压 U0′=U-U1′=220V-200V=20V 所以电路中的电流 ᵃ′=ᵄ0′ᵄ0=20V100Ω=0.2A 23 每分钟有 100 个产品通过计数装置,计数器上的光电式传感器每分钟消耗的电能为 W=100(W1+W1′)=100×(U1It1+U1′I′t2)=100×(100V×1.2A×0.4s+200V×0.2A×0.2s)=5600J 24、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活动”中 (1)剪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根据______(选填“大纸锥先落地”、“小纸锥先落地”)现象可以判断 ______(大/小)纸锥下落得快 (2)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先测出纸锥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______,计算出速度。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的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 (4)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乙所示的 A、B 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______(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5)小芳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质量有关,并打算继续用图乙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小明认为这样做不科学,你认为不科学的原因是______ (6)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4 A.B. C.D. 答案: 小纸锥先落地 小 高度(或者距离、路程等) 增大下落高度(或者选择更加精确的测量时间工具等) 乙 两纸锥质量不同 A 解析: (1)[1][2]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由小纸锥先落地,根据相同路程比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可以判断小纸锥下落得快 (2)[3]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先测出纸锥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高度,由速度的计算公式ᵆ =ᵄᵆ,计算出速度。

      (3)[4]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的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增大下落高度,使下落时间更长一些(或者选择更加精确的测量时间工具等) (4)[5]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由于纸锥的下端先到达地面,为保证纸锥下落的高度相同,应该选择图中的“乙”所示的位置 (5)[6]小芳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质量有关,并打算继续用图乙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小明认为这样做不科学,因为做实验时剪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剪去的质量不等,所有两个纸锥的质量不等,没有控制变量 (6)[7]由于纸锥开始下落时重力大于阻力,纸锥加速下落,速度越大阻力也越大,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阻力等于重力,纸锥受力平衡,就开始做匀速运动,所以纸锥下落的过程中先加速后匀速,故 A 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