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5篇.doc
23页《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5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2)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3)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四)拓展延伸 1.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2.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五)小结作业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鉴赏文章,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颂声载道入新课 1.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2.〝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荣浩凭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3.解题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梦游天姥〞,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诗人是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写的是虚景…… 5.〝留别〞 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因声求气入诗境 1.播放多媒体视频诵读,勾画字词,理解诗歌主要意思. 2.读音检测: 天姥天台瀛州脚著剡溪渌水 谢公屐暝殷岩泉栗深林訇然鸾回车 3.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背诵),特别注意最后一句的感情表达.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来把握好内容,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勾划出四个句子:诗眼句;文脉句;梦境的起止句;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 4.标出要求勾画的四类句子: 诗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境起止句: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清理文章思路结构: 梦游之由(起)——叙述; 梦游之景(见)——描写; 梦游之感(叹)——议论.抒情. 缘景明情觅仙踪 1.学生诵读(鼓励自告奋勇),师生共同点评.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缘景明情的依据.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梦前.梦中两段,读时请找找在这两段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又构成了哪些画面? 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运用了的手法(或词语)描绘了的画面融入了的情感.⑴鉴赏文学作品的三个角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 2.探究〝入梦之因〞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霞明灭 连天横——五岳 与别山作比——赤城——天台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4.探讨梦境部分 ①概括这一部分的三幅画面 月夜渡湖(剡溪) 著屐登山(山中) 仙人盛会(洞内)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