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301741415
  • 上传时间:2022-05-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58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役 【课标要求】 1、了解朝鲜战役与越南战役,熟悉局部战役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役的进展过程,熟悉中东问题的繁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苦性 3、了解印巴战役与两伊战役,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理由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役,熟悉高科技战役的特点和影响 【学识布局】 一、“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一)朝鲜战役: 1、背景: ① 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根本); ② 国内:朝鲜南北两个政权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冲突,1950年6月内战爆发; ③ 历史:“二战”终止时,美苏分区受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④ 现实: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操纵安打理,指责 是侵略者,授权美国组成干扰朝鲜的“联合国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兵朝鲜后,侵占平壤,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目的: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在冷战思维下,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实力的扩张,要挟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要干扰。

      既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2、过程:(1950.6 —— 1953.7) ⑴ 朝鲜内战的爆发: ① 时间:1950.6.25; ② 内战初期战况:对北方有利 ⑵ 美国干扰朝鲜内战:A、理由:① 视社会主义阵营为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② 维护和扩大在东亚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B、表现:(见教材P106—107);C、影响:① 战役性质变化: 由内战蜕变为国际性局部战役;② 战场形势变化:a、气力比较发生了变化; b、要挟到中国的安好 ⑶ 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理由:① 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好,稳定政权;② 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头,中、朝同属 社会主义阵营;③ 朝鲜向中国提出苦求出兵接济;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接济社会主义国家抗拒外来侵略和干扰④ 苏联容许向朝供给大量接济; ⑤ 外交解决无望 B、过程: 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邻近; 其次阶段:1951.7——1953.7。

      边谈边打, 1953.7,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役宣告终止 C、抗美援朝战役的告成理由: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战;国际接济;战役的正义性 3、性质:“二战”后以东、西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役 4、影响: ⑴ 对朝鲜半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⑵ 对中国:① 打破了美国不成战胜的神话;② 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好,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 提高了中国国际威望;③ 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军队,并取得了对美国作战的阅历;④ 中美长期敌对,失去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 ⑶ 对美国:① 通过战役扼杀亚洲社义国家企图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② 美国对中国实行长 期封锁,致使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③ 冷战加剧,由削减日本转到扶植日本 ⑷ 对苏联:① 有利于苏联恢复进展经济与科技,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② 稳定了苏联对的操纵; 有利于苏联在远东地区与美国对抗 ⑸ 对日本:① 军国主义回潮; ② 刺激了经济的进展; ③ 美国变更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减转为扶 植,把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的前缘基地 ⑹ 对“冷战”格局:加剧两极对峙。

      【探究】 朝鲜战役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从战役起因看: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扩张的产物,要遏制苏联);从战役过程看:内战→国际性局部战役,是“冷战”背景下中的局部热战(在亚洲的进展);从战役结果看: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表达了两种社会制度角逐的势均力敌 (二)越南战役: 1、背景:“印度支那问题” 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由于新航路开发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 ⑴ 范围:亚洲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 ⑵ 印支问题的产生和蜕变:① 印支三国曾为法国殖民地经过长期斗争,“二战”后,三国的独立、 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供认1954年签订的《日内瓦协定》); ② 美国积极推行霸权政策,并把中国视为其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③ 在东西两大阵营对抗的大背景下,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 ,并提出所谓“多米诺骨牌论”; ④ 50年头中期,越南分裂。

      美国加紧干扰越南内政,支持南越政权,越南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以后的大规模侵越战役创造条件南越人民掀起了抵挡吴庭艳政权,要求祖国统一的斗争,并得到北方的支持 【探究】 美国干扰越南问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与其对朝鲜的侵略有什么关系? ①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共产主义,实行霸权主义政策这是越战发生的深刻的国际背景 ② 中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再让越南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过程:从“特种战役”到局部战役 ⑴ 开头:1961——1964年,肯尼迪在南越推行“特种战役” ⑵ 扩大:1965——1973年, 美国借口“北部湾事情”把在南越的“特种战役”升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 “局部战役”(特点:南打北炸),并进一步扩大到老挝、柬埔寨 ⑶ 转折:1968年,越南人民发动“新春攻势”—— 战场主动权 ⑷ 终止:1973年,美越签署停战协定 3、结果及理由: ⑴ 结果: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役取胜,美国失败1973年,美国撤军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 ⑵ 理由: ① 越南人民反侵略战役的正义性; ② 越南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利用有利地形,采 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游击战役); ③ 越南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是中国的大力支援; ④ 美军陷入越战泥潭,士气低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4、实质及影响: ⑴ 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角逐(或:既是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役,也 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角逐) ⑵ 影响:① 对越南:越南保卫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南北分裂局面终止,实现了统一,但战役也给 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 对美国:战役的失败,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 ③ 对世界格局:成为“苏攻美守”局面展现的理由之一 【探究】 1、越南战役的爆发与整个冷战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其结果对冷战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⑴ 背景:①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实行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② 为合作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役 ⑵ 关系:“二战”后美国的总体战略是对苏冷战,东亚“热战”是冷战的补偿,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中的热战 ⑶ 影响:① 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使其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② 从20世纪70年头起,在美、苏两国的争夺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

      2、对比朝鲜战役和越南战役的异同 一致:(1)背景:都以美、苏冷战为背景,朝鲜、越南都形成分裂局面; (2)根本理由和性质:都是美国为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干扰亚太地区热点事务所致美国发动的都是非正义性的侵略战役; (3)过程:苏联、中国都给被侵略国家有力的支援; (4)结果:都以美国失败而告终; (5)影响:都在确定程度上削减了美国气力,影响了冷战双方气力比较,对国际局势造成深远影响,也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不同:(1)过程:朝鲜战役持续3年,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举行侵略,使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役越南战役持续10多年,是美国在南越举行的特种战役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役 (2)对中美关系影响:朝鲜战役后,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越南战役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结果:朝鲜战役后,朝鲜半岛南北仍处于分裂状态;越南战役后,越南实现了统一 二、“二战”后世界长期的热点 —— 中东战役: (一)中东概况和纷争的由来: 1、地理概念与特点: (1)概念:中东是指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概念,概括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中东”地理上也是指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名称的来源据说是: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中东大片面为西亚,但与西亚的识别是: ① 中东不包括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② 中东包括非洲的埃及 ③ 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片面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而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是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2)特点: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上,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处在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连接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枢纽地位,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遂输送石油到各国) 2、历史特点:丰富的多种文明,民族纠纷与冲突的“多事之地” 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繁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中东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大量民族曾在这里居留和繁衍,进展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

      自从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向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过去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由于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安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传闻耶稣死后3天从墓中复活,40天后升天)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立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三次流散: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 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其次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屡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