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 学案.doc
5页《赤壁赋》 课题:《赤壁赋》(第一课时) 使用人: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文体以及写作背景;2.掌握第一、二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3.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掌握第一、二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备课部分 一、自主学习 1.准确注音 壬戌()酾酒()桂棹()横槊() 余音袅袅()渔樵()幽壑()扁舟() 嫠妇()匏樽()愀然()蜉蝣() 山川相缪()无尽藏()舳舻千里()狼籍() 旌旗()枕藉() 2、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作者简介: 苏轼(一零三七━一一零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4.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三年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也叫赤鼻矶),写下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备课部分 装订线 二、研读第1、2段 1、整理归纳第1、2段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举酒属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古今异义词 ①白露横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古义:_________今义:不依靠他人而自立 (3)一词多义 ①歌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倚歌而和之 ②望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 ③如纵一苇之所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词类活用现象 扣舷而歌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文言句式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句式:____________译文: ②凌万顷之茫然 句式:译文: ③渺渺兮予怀 句式:译文: ④客有吹洞箫者 句式:译文: 4、思考、讨论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2、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①、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②、悲又从何而来? 【当堂检测】翻译句子: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课后作业】1、复习第1、2段文言知识点;2、背诵第一、二段 【课堂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