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昌老街巷运河古城之脉.pdf

1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6400213
  • 上传时间:2018-03-2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01MB
  • / 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傅欣迎2012年12月4日星期二□本报记者卢昱 本报通讯员孟昭福高文广明清时期,聊城因京杭大运河而兴盛四百余 年当时“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 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在老东 昌府人的记忆中,流传着“九街十八巷、七十二 胡同”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准确,现在已无从 考证,但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东昌府老城之繁 华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当历史大潮退去,这些 见证东昌府行进步伐的街巷和它们的故事,或存 于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或存于档案馆已泛黄 的卷宗中,或存于老人舒展的眉头和满头的银发 中记忆也随着城市脉络的延展,在岁月风尘中 沉淀下来,历历可见……十县胡同:崇文尚武美食多在东昌府老城的西北隅,古棚街和关帝庙街 之间有一条东西胡同,长约170米,宽6米多,即 “十县胡同”在清代,东昌府下辖九县一州, 俗称十县,即: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 平、莘县、冠县、馆陶、恩县以及高唐州彼 时,各州县驻东昌府办事机构均设在这条胡同 里,州县官员来府公干皆在此处落脚,这里曾车 水马龙,十县官员由此下情上传,上情下达,这 条街也因此缘由而得名 据居住在此的老街坊范茂一讲述,清末民 初,该街西首有座小型关帝庙,附近居民曾在此 设“在礼公所”。

      在礼”意取孔子《论语》之 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旨在教人在“视、听、言、行”等方面都 要规范在“礼”的范围之内十县胡同的这个公 所名为“静思堂”,当年老城西北隅一代的居民 常在关帝庙前聚集“在礼”,他们以戒烟、戒酒 为主要信条,相互监督,也算是践行早期的健康 生活方式 清末至民国期间,有一老秀才曾在这条胡同 中居住他姓李名守素,字琴轩,平生执教私 塾,桃李满门他虽家境寒苦,但从不贪非法之 财,尤其嫉恶如仇,擅写讼状,有正义之感,人 称“李老夫子”他还熟于经史,爱好研究地方 历史,搜集地方掌故,写过《东昌旧话》等手 稿,还著有一部十二卷的《聊斋续志》,谈鬼说 狐,影射黑暗政权,谴责贪官污吏另外还有一 位文人曾在此居住,那就是在聊城颇有声誉的篆 刻家范敬修,他书法、篆刻功力深厚,现在“聊 城宾馆”的招牌即是他的代表作 据范茂一介绍,十县胡同还有尚武的传统 民国年间,有十余人平素闲暇之时,喜欢聚在一 起切磋武艺其中,屠保军尤擅大洪拳,武艺精 湛,是当年东昌府有名的武师每到元宵佳节,这些人便手举装有十几根大蜡烛的龙灯,跳 跃挥动,舞上街头,如真龙出世”,范茂一回忆 道,“十县胡同的龙灯”作为当年最受欢迎的民 间娱乐节目之一,深深地留在了城关人的记忆 中。

      在崇文和尚武之余,十县胡同在聊城饮食界 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十县的传统名吃,诸多 名厨曾汇集于此民国年间,十县胡同曾有一位 “王甜沫”,真名叫王玉河他每天清晨挑担子 到城中心的光岳楼附近卖甜沫他家的甜沫,以 优质小米,稍加黄豆,拌上胡椒粒,磨成汁液, 煮开后撒进豆腐丁、粉条、黑芝麻、时蔬嫩叶, 味道醇厚有加有当年民谚为证,“古楼西,有 三好,王二的甜沫喝不够,丁宝兴馄饨别处少, 张二麻子厚饼城里关外比不了羊使君街:高阁崇奉羊刺史出东昌府古城东门,过了东水桥,往南是米 市街,米市街南部连着一条东西向的老街,这便 是羊使君街它西起米市街,东至双街,长约 220米,宽度在6米左右街东端与双街相交的十 字路口处,原有一座古棚,因此路口以东称“古 棚街”路口西南角原有一块刻有“东昌卫”的 界碑,该界碑是明代东昌卫与平山卫两个军事单 位的分界地标 说起羊使君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呢使君”是古时对刺史的尊称羊使君,史 上真有其人,但佚失其名在后晋开运二年(公 元945年),羊使君任博州刺史,当时博州城在现 在东昌府区许田村一带这年夏天黄河决口,土 城被水泡塌,羊刺史率军民治水抢险,但无奈洪 水进城,城内哀鸿遍野。

      羊使君面对城陷民亡的惨状,向天痛呼:“黎民何罪,遭此浩劫?我情 愿以死祈求苍天,免这方百姓灾难!”旋即投水 而亡也许是其赤子之心感动上苍,洪水缓缓退 去,百姓得救 人们在今羊使君街东段路南的土堆前找到其 尸首,葬于土堆北后来,聊城西迁至孝武渡 西,人们在羊使君墓前修建羊子祠堂和两层阁 楼羊子祠堂倒塌后,将其牌位移植阁楼上层 此阁矗立于街心,行人在其下穿行而过,由此当 地人称这条贯穿羊子阁的东西长街为“羊使君 街”据在此居住80余年的老街坊金兰堂介绍, 在今羊使君街东首两侧有丁家坑,越坑而过有小 桥,当年羊子阁的旧址就在小桥西数米处 羊使君街路南,清朝时有邓氏“东园”,俗 称“邓家园”,乃康熙年间邓基哲所建内有一 松轩、二有堂、见山楼、木香廊等建筑邓基哲 的长子、状元邓钟岳少年时代酷爱在此读书,还 写了不少赞扬园中美景的诗:“林影参差远障 空,云廊画阁有无中清明十日春光好,绿染垂 杨第几重……梅花已落杏花稀,袅袅游丝扫石 矶似共幽香有瓜葛,碧云深处片红飞至 今,仍有邓氏后人在羊使君街东部居住越河圈街:千船帆影载繁盛从东昌府老城的东门出来是东关大街,与东 关大街尽头相连的是越河圈街它位于闸口与原 迎春桥之间,长250余米,宽8米,东与后菜市街 相连接。

      越河圈街因越河得名那么何为越河呢?据 东昌府老城年逾九旬的老人张士贞回忆,上个世 纪三十年代中期,这里尚有一条弧形河,它以今 闸口南街以西为起点,由运河分出往东继而往北,经现在的后菜市街西转再往北,穿越柳园大 坑,在江西会馆北一带再入运河因这条弧形河 跨越河闸,所以叫“越河”越河弧圈里东西主 街称“越河圈街”,俗称“圈里” 那为何修建越河呢? 据东昌府县志记载, 明清 时期, 聊城漕运兴盛, 这一带帆船如织 由于闸口 两面闸门狭隘, 船只拥挤, 常有卡住、 难行等现象 发生, 故开挖一条弧形河流, 绕闸而过, 即 “越河” 有河就有桥越河上旧有十二连桥,包括迎 春桥、来春桥、对月桥、救命桥等,现在多数桥 名已佚失难考这些桥中尤以迎春桥最为著名, 它位于越河圈街的东首迎春桥是名桥,老聊 城人没有不知道的自幼生长在越河流域、住 在肖前街的七旬老人刘效国说据历代相传的说 法,自从有越河就有迎春桥1940年前后,桥上 增建楼阁,有砖刻横额“迎春桥”三字,为清末 秀才陈文卿所书,笔力雄劲, 越河状如弯月,圈里商号林立越河初成时 期,临河并无陆地后来,运河货物多自南方 来,货船经越河划至各家后门,开门接货入仓, 十分方便,由此便有了临河商铺。

      越河水川流不 息,大小船只日夜穿梭,给越河圈街带来了数百 年的兴盛清末民初漕运终止后,越河圈虽已度 过了它的黄金时代,但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仍为 聊城的商业中心除了许多世代延续的买卖,如 酱园、铁货店、中药店、剃头铺、杂货铺、香烟 铺、茶叶铺等,新的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开设, 如竹货铺、洋货铺、西药店等 在越河圈街中段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 因旧 时锡匠店铺集中此处, 故称 “锡匠胡同” 后来, 人 们将 “锡匠” 讹传成 “丝匠” , 进而由东昌府的方言 改成 “丝线” , 再谐音念成 “十县” , 便与城内的“十 县胡同”并称为“城内城外两条十县胡同”■地名故事 东昌老街巷:运河古城之脉□本报记者卢昱卫所制度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 卫所制度吸取了历史上的屯田经验, 是一 种寓兵于农、 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 明太祖 曾深以创设这一军制为荣, 他曾夸口说: “吾养兵百万, 不费百姓一粒米 ” 明代从京师到府州, 都设立了卫、 所 按照明制, 5600名军人为一卫, 1120人为一 所, 120人为一个百户所 自卫指挥使以下 军官都是世袭的 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 所 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 战略需要 而设置, 或数府一卫, 或一府数卫, 视各地 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 固定驻屯戍守。

      明代山东以其连接两京的重要形势, 成为朝廷最为关注的地区, 设卫之多、 设卫 之早, 尤其不同他省 明政府为了巩固大运 河这一朝廷经济大命脉, 加强山东境内运 河沿岸卫所的军事力量, 有的扩充卫所军 员, 有的则增设卫所 而山东之内又以鲁西 北与沿海地区最为要害, 山东多数卫所和 主要兵源皆布局于此 而位于鲁西的东昌, 位于京杭大运河 河道上 元为东昌路, 明初改为东昌府 东 昌府南接济南、 充州, 北连临清,“襟卫河而 带会通, 控幽蓟而引淮泗, 泰岳峙, 漳水西 环, 实齐鲁之会也 ” 明初的东昌府为练兵、 驻兵重地 太祖 洪武元年(1368年年)七月,“敕徐达诏山东 诸将会兵东昌” 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 “都督佥事蓝玉练兵东昌” 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闰四月,“东平侯韩勋、 西凉侯濮 兴、 沈阳侯察罕、 左军都督佥事王宪练兵东 昌” 大量的官军驻扎在此, 不仅因为东昌 具有适合练兵的广阔平坦地形, 还因为其 地处交通要道, 便于派遣和征调 可见, 东 昌府沿袭元代而设卫, 是因其位于运河沿 岸, 有便于南北交通的水路和陆路优势 明代东昌府内设有平山和东昌二卫。

      平山卫于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建,史书 记载,“城中有二阜,谓之平山,明初建 卫于此,因名治所在东昌府内而东 昌卫系湖广武昌卫调至东昌,于宣德六年 (1431年)而建其时明朝处于建国以来最 为稳定之时,大运河位于东昌府城东门 外,为了保护大运河的畅通,因而增建东 昌卫 在羊使君街东段路口西南角刻有“东 昌卫”的石碑是两个卫所的分界线平山 卫主要负责界碑以南至龙湾减水坝之间运 河漕粮的运输安全,而东昌卫不仅负责该 界碑以北至梁水镇之间的漕粮运输,还负 责东昌府辖区的治安 明中期以后,各地卫所官军大量逃 亡,虽然卫所数量及建置方面已经没有太 大的变化,但是实际存在的卫所官军人数 与规定数额相差甚远,卫所官军战斗力大 大削弱,已经名存实亡· 相关链接 ·平山卫与东昌卫□本报记者陈巨慧实习生渠冉 本报通讯员蒋惠庆武术又称国术, 是我国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 其中尤以拳术为最 自古各种拳法套路众多, 门派 各异, 争奇斗妍, 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路拳种中, 比较有名的有太极拳、 咏春拳、 长拳、 红拳等, 它们不仅被现在的广大武术爱好者们广 泛修习, 就连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 也被数次搬上 大银幕, 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但是, 有一些旧时很受欢迎的拳种, 由于种种 原因, 在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没落, 甚至出现 失传的危机 现主要流传于山东滨州、 东北吉林一 带的高家四季拳, 就是其中的一种 四季拳是何时出现的? 它在经过了历史的风 风雨雨之后, 正面临着怎样的命运? 在无棣县小泊 头镇北高村, 四季拳第33代传人、 79岁的高庆丰老 人那里, 我们得到了四季拳的 “命运轨迹” □提到四季拳, 就不得不说它的创始人——— 五代时期后唐的战将高思继高思继自幼习得一身好武艺, 在当时享有 “白 马银枪高思继” 这样威震四方的美誉 在刘兰芳的 评书 《赵匡胤演义》 中, 高思继是五代十国第一名 枪, 高家枪也负有盛名 由于他身处战乱时期, 关 于他的记载大都在战争中散佚了, 只能确定高思 继官至将军 高思继创立四季拳的原因已经不得而知, 但 中国拳法自古讲究 “内外合一” , 四季拳显然是经 过他的悉心体悟而得来 据高庆丰老人介绍, 四季拳借鉴了四季之风 的独特力道, 以 “天、 地、 人” 三才为根, 以 “精、 气、 神” 三宝为宗 正宗的四季拳套路共有四大式, 它 模仿春夏秋冬四季风的不同力道, 分为 “和风式” 、 “熏风式” 、“金风式” 与 “飓风式” 。

      其中, 每大式里 面都分为108式, 共432式 春天的 “和风式” 主缓, 夏天的 “熏风式” 主粘, 秋天的 “金风式” 主劲, 冬季 “飓风式” 主刚, 四季拳 恰是与四季之风的特点交相辉映的金风式” 和 “飓风式” 拳术在一招一式中尽显力量, 是年轻一 代的练武首选; 而 “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