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对比.doc
3页中西方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对比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中西方的发展都由来已久,在伦理学及政治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相异的政治发展历程,也使得中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中国的功利主义政治价值取向是利他的,重群体与道义,思维方式是实证的,而西方则是利己的、重个体的价值取向,其思维方式是抽象的在价值取向上,中国自古就认为整体优先于个体,因而在利的价值取向上利他思想比较浓重,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人”始终是一个整体的类概念,因此导致在中方的境域中,“利”的受益者首先不是个体人,而是集体人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君人者不以身为身,以天下之身为身也;不以心为心,以天下之心为心也在这种观念主导下,中国古代把维护群体的协调,社会安定作为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把社会整体利益作为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人对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利,奉献大于索取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群体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个人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偏重道义,看轻利益,突出刚健自强的个人修养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有德之君子追求的是道义,无德之小人追逐的是功利。
并提倡“以义制利”,只有符合道义的富贵才可以取,不符合道义的富贵绝不可取,反对见利忘义,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孟子的“舍生取义”,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无不表现出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而在西方,由于“人”首先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因而思想家们在考虑“利”的直接受益者时,直接想到的便是个体人,想到的一己之幸福他们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注重人格独立和尊严如边沁,他虽然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功利原则,但是在解释人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动机时则也是从“利己”为切入点的,认为“理性的人之所以善待他人乃是因为他认识到受惠者的回报对他有利社会生活中的人类要彼此相助实现自己的需要,且开通的人觉悟到只有合作精神才能保全自我利益”,“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然而这样一种思想在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早在古希腊,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以个人的经验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再次重新正视人的存在诗人但丁呼吁“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17世纪格老秀斯明确地把自由和财产规定为个人的权利。
这些思想逐渐形成为西方的社会公理,即一个人首先关心自身利益是自然和合理的,谋求增进个人利益是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佳途径重视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求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与享受;在促进西方社会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又导致急功近利,物欲横流,道德水平下降,拜金主义弥漫享乐主义抬头,亲情冷漠,人际冷落,群体观念淡漠等社会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整体价值取向上,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存在着利他与利己的区别,但是局部上却也存有着“共性”,即互有“利己”与“利他”的存在就中国而言,虽然早在先秦,法家就曾指出自利是人的天性,相爱并非人的本心后来,晚清的梁启超也认为“天下之道德法律,未有不自利己而立者也故人而无利己之思想者,则必自放弃其权利,弛掷其责任,而终至于无以自立”但是,从理论本质上看,这种利己观念的受益者仍是作为整体意义的“人”而就西方的利他观念而言,近代的密尔虽曾强调,“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之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真正的功利主义道德要求其践履者必须“待人像你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但是,这种利他观念较之中国的利他观念,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在中国,利他则意味着对个体权利的否定,强调的是一种大公无私、舍己奉献的精神而在西方则正相反,利己是绝对的利己在思维方式上,,中方坚持的是一条实证式的思维方式,中国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对实证方法的运用最早是由墨家开始的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理论主旨就是来自于对实际“经验”的总结墨家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主要源自于“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的社会现实墨家认为要想实现天下太平,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能够实现先秦之后,这种实证式的思维方式,在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家身上也有所体现如叶适提出“崇义以养利”的义利观在野蛮时代,人们为了利而互相争夺厮杀,贤者以大义统治并取得统一他认为“利”与“义”并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然而,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家则采取的是抽象,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不计具体条件如何,而只关注概念的本身如何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从德谟克利特开始,其幸福观的提出就是得益于他对形而上学方式的运用他认为“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即“灵魂的安宁”,它“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其他情感所扰”。
这样,他就把幸福建立在精神领域,并指出“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因为精神重于物质,所以人们应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幸福,求得灵魂上的善在德谟克利特之后,这种形而上的抽象思维方式影响了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着这些不同之处使得它们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产生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就中国功利主义在政治行的运用而言,由于其过度依赖对于实证方式的运用,导致其在理论思维深度上要远逊于西方,在理论层面上流于简单化,因而虽然出现过诸如南宋时期的辉煌,但在总体上则并没有发展成为一门显学;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在形而上的抽象层面上实现了理论的完整性,但由于其过于抽象、晦涩,而遭到了来自于理论攻诘者的不同程度的曲解,所幸的是作为一种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哲学,它极大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门不可或缺的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