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至清朝专制主义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ppt
95页第2讲 秦至清朝专制主义的发展,【史实】 一、专制主义的萌芽(战国时期) 韩非子提出_________的法家思想 二、专制主义的确立(秦朝) 1.背景:秦王_____统一六国专制主义,嬴政,2.内容: (1)国家最高权力中心—_____:总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中央及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 (2)中央官制—___________: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 夫和太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太 尉掌军事皇帝,三公九卿制,三、专制主义的巩固(两汉时期) 1.中央:西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宰相,并设“_____” 牵制“外朝” 2.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了人才,巩固了统 治内朝,四、专制主义弱化(魏晋南北朝) 1.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_________中央集权严重削 弱 2.士族地主势力发展,___________盛行专制主义,九品中正制,五、专制主义的完善(隋唐时期) 1.实行_________,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被一分为三,提高了办事效率、 加强了皇权 2.创立和完善_______,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和皇权。
三省六部,科举制,六、专制主义的发展(宋元) 1.宋代:宋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军事和财权;二府三司 2.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三省,相权反弹七、专制主义的强化(明清) 1.明朝:废_____,权分六部;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一级 行政机构,只是皇帝顾问机构,皇权进一步加强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总体上看,汉至清皇权及专制集权不断强化,儒家思想 逐渐与政治统治相结合丞相,【史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 (2)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4)政治基础: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2.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1)政治上:皇权至上原则,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拥有独断权力 (2)思想上: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3.专制集权的特点 秦朝以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逐渐形成了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结合的基本特点。
中央集权是指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本质是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政体的特点史思】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材料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迁移运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的观点及秦朝政治体制的意义 提示: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固然出自“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2.【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迁移运用: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什么方面? 提示: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3.【明朝内阁制】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迁移运用:有人认为张居正等专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弱化,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不对。
张居正等专权是倚仗皇帝等的宠信,没有皇帝的宠信,也就没有他们的专权这说明权臣专权恰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考点一 “家天下”的秦朝中央官制 【举史论证】 材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 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 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 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驱动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提示: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史论点睛】 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特点,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4.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二、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 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 官职,如丞相是百官之首,权力比御史大夫大,地位也 比御史大夫高,但是当丞相有失职和做错的情况发生, 御史大夫就可以向皇帝报告,纠正丞相;同样,管军 事的太尉有什么不对,御史大夫也可以向皇帝报告三公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对点特训】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
这表明秦代 ( )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官员之下已设置有辅助其履行政务的吏胥,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业已形成,故C正确考点二 汉至元专制主义的发展 【举史论证】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 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 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 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问题驱动2】材料一体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怎样的演变? 提示:从材料一信息“重用内朝”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由“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由“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得出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问题驱动3】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 提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材料三 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问题驱动4】材料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提示:(1)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2)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史论点睛】 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权加强: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强化 2.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3.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4.宰相的设置由实转虚: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二、唐宋政治变革 由唐到宋政治变革总体来说就是皇权加强而相权削弱的趋势1.唐代: (1)在制度设计上:唐朝继承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然而唐朝忽略了对地方的管理设计,导致了唐中期的藩镇割据,地方权力过大导致中央难以管控,随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时代2)在人才选拔上:唐朝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选拔人才,但是绝大多数宰相大臣都出自贵族阶层,存在着一旦他们得到位置,即使天子也无法任意动摇其权力的积习2.宋代: (1)制度设计上:中央机构由三省六部变成了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了相权地方上,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采取“削兵”“夺权”“制钱谷”等一系列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代“州郡直属中央”使地方完全由中央控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了下去2)选官:宋朝的中央官吏结构也有所调整,原先是以贵族为主,而宋朝则增加了布衣官员的比重有学者说,从宋朝起贵族就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三、宋代的文官政治 1.条件: (1)阶级条件:宋代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这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2)政策条件: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以文治国的方针和“右文”“重文”的价值取向,这种“以儒立国”的政治格局,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确立提供了保障3)人才条件:两宋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较大发展,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促使官僚集团的结构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以科举起家的官僚取代士家大族成为社会新贵 (4)教育条件: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评价: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进而改变了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宋代官僚政治展现出区别于各代的特色对点特训】 (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
由材料中“治以道德为上”可以看出陆贾认为治理国家应充分借鉴和吸收儒家思想,这样统治才能长久,故选D考点三 明朝内阁制 【举史论证】 材料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