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里士多德有关以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思想探析.docx
11页亚里士多德有关以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思想探析 [论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少儿道德教育道德品行道德培养 [论文摘要]在愉快中培养少儿的道德品行是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道德目标在审美通感的基础上,经过道德移情进行理性灵魂的德性活动,是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心理机制执中”为善、积习成德是音乐教育培塑未来道德公民的基础路径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理论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其中有关以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思想尤显突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是古希腊的一贯传统,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美善教育的基础,是少儿道德品行培养的主要路径 一在愉快中培养少儿的道德品行—音乐教育的道德目标1.“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求实用,还是为了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这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她的音乐教育理论得以建立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肯定了后者她批评了教育功利论和实用论,认为“到处寻求实用是对自由大度胸怀的极大歪曲‑}ycrms>并指出:“应该有一个教育,依此教育公民的儿女,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须,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ylcrns>“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既是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道德价值指归。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之前,音乐就已被纳人古希腊教育体系不过,对音乐教育的作用,前人并没有充足认识到亚里士多德指出,以前大家设置音乐课程仅仅是为了闲暇时的消遣,音乐被视为自由人的一个休闲方法她认为,仅把音乐作为消遣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只为竞赛而学习音乐或进行音乐技巧训练,因为那样无助于高尚品德的形成她说:“音乐不宜以单一的用途为目标,而应兼顾多个用途音乐应以教育和净化情感为目标’,pl(rzsa>她深入指出,音乐和三件事情相通,即“教育、娱乐和消遣”,并“显出全部三种性质’.L7(rne>音乐直抒大家的胸臆,能使人产生比一般的感官愉快更为高尚的精神体验大家或为“奥林帕斯的歌喉”激起灵魂的亢奋,或性情经过这么那样的韵律得以改进,她提醒大家“应该觉察到音乐对性情和灵魂的陶冶作用’}f17(en9>经过音乐教育培养少儿的道德品行,贯穿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一直2.在愉快中育德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顺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实现德、智、体、美全方面友好的发展为此,她按年纪把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0?岁,关键是在家进行体格锻炼第二阶段为714岁,关键是在学校接收道德情感教育第三阶段是1421岁,在学校进行智能培训。
她认为,身体、道德情感和智能三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和训练应该首先关心孩童们的身体,尔后才是其灵魂方面,再是关心她们的情欲,当然关心情欲是为了理智,关心身体是为了灵魂}plc}ea>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美的心灵,锻炼强壮的体魄是为了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因为道德情感是德性的灵魂,道德情感的培育是教育的关键第二阶段的学校教育是少儿道德品行培养的关键时期,它是一个涵括读写、音乐、绘画、体育、劳动等很多内容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为智能训练导引方向第三阶段的智能培训包含文学、修辞、天文、几何、伦理学、哲学、宇宙学及音乐等课程,它们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开发,又能以智促德炼身养情、以智促德、以美养德是亚里士多德友好教育观的要义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少儿道德教育不是刻板的说教和规约灌输,而是一个寓教于感人的歌舞、美妙的音乐、形象的绘画和充满活力的体育锻炼之中的身心活动过程,是带给孩子们愉快和幸福体验的师生互动全部人全部说音乐是最令人愉快的事物,不论仅是旋律还是伴有歌唱”(n}rna>我们看到,音乐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后两个年纪阶段当然,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音乐更是她们健康成长的愉快伙伴,“响器和孩子们的童心极其吻合,其实(音乐)教育就是稍大部分的少年的响器或玩具。
‑(}7(rza}’可见,音乐教育组成亚里士多德友好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她从少儿的年纪特征出发,指出:“音乐的教导很适合少年的本性,青少年们因为年纪关系极不情愿忍耐那些缺乏愉快的事物,而音乐在本性上就属于令人愉快的事物‑(}7}rzai)好玩是少儿的天性,她们正是在玩中取得愉快,并学会分辨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音乐属于好玩的、令人偷快的一类事物,它不但带给少儿美的精神享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她们幼小的心灵得到净化、纯真的情感受到熏陶柏拉图曾说,在音乐的熏染下,少儿从小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亚里士多德和其一脉相承,认为音乐教育不但能够熏染少儿的道德情感,同时将使她们逐步领悟怎样在良好的情操及高尚行为的艰苦磨炼中获求愉快她说:“既然音乐带来愉快的享受,而德性在于愉快和爱憎的分明,那么,必需说明的是,没有比培养正确的判定能力、学习在良好的情操和高尚的行为之中求取愉快更要紧的事情了‑y7(rzao>道德品行的培育不在苦行僧式的规训中,而在对美的欣赏、体验和感悟中,是在洋溢着愉快的美一德的互动中以美求善、以善导美、美善相乐既是美育的基础理路,也是德育的主要范式波兰美学家塔塔尔凯维奇对亚里士多德的美善观作了以下概括:“凡美皆善,但非凡善皆美;凡美皆能给人快感,但非凡快感皆美。
所以,美是既善而又能令人愉快的东西‑}2}(rs},古希腊诗人泰奥格尼斯曾说:“通常美的全部是令人愉快的,通常不美的全部是令人不愉快的‑(27}e3o)音乐是审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播洒愉快的艺术教育,它以乐声之道行不言之教,使少儿在载歌载舞中悟道、求德、向善这正是少儿喜闻乐见的互动式教育形式,是促进少儿身心友好发展的有效路径二德性的灵魂在旋律中流动—音乐教育是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心理机制1理性灵魂的德性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肉身和灵魂的统一体人的灵魂有三种形式:植物灵魂,主管营养和繁殖;动物灵魂,表现为感性欲望;理性灵魂,表现为理智和思辨前二者为非理性灵魂,是欲和情的载体,含有德性的潜能理性灵魂则是使潜在的德性转化为道德情感、升华为道德理性的灵魂中的高级部分灵魂含有两个特征:位移和思维、判定、知觉〔’丁〔例’,思维、判定及知觉属性为理性灵魂所特有思想在心灵之中就像在一块没有被现实地书写的写字板上的字一样‑(s7c}})正是主体理性灵魂的能动性活动对情和欲的“过滤”和德化,才使得音乐内蕴的道德之质—“思想”—育化为充满活力的道德之声,并渗人主体心中,成为主体道德情感之源并使之不停升华理性灵魂的能动作用实质上是一个道德思维活动,它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假如对象令人愉悦或令人痛苦,灵魂就会追求它或回避它,并由此肯定它或否定它,感到愉快或痛苦就会根据对应于善或恶或诸如这类的东西的感性媒介而行动。
[37[m’音乐教育中,少儿的道德思维活动是在审美通感的基础上,经过道德移情来实现的2审美通感和道德移情亚里士多德指出:“旋律本身就是对性情的模拟,这一点十分显著,多种曲调本性迥异,大家在欣赏每一支乐曲时的心境也就迥然不一样’,[}7}rzao>有部分曲调令人悲郁,如吕地亚混合调;有部分令人心族摇曳,如轻松的曲调;另有部分令人神凝气和,如多利亚调因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和人心息息相通,所以“灵魂就是一支旋律”,“灵魂蕴藏着旋律”f7[rzsy这是一个由心和乐的交流达成乐和德的互渗的心理活动灵魂之因此蕴藏着美妙的旋律、音乐之因此化为憾心的德音,就在于审美通感和道德移情在乐一心一德之间架构了一座连环彩桥通感又称通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挪移、转化、渗透,最终达成相通的心理现象音乐含有状摹自然事物、人伦道理的特征,这种状摹不是用可见的形象直接表意,而是以“效”、“似”等无形有声的手法加以隐喻审美通感产生的关键就在于音乐的状摹性和少儿的道德模拟亚黝多德将事物的形象·颜色·味道等和声音进行了比较,认为声音(音乐)对性情的模拟及其和情感的联络显著优于前者人的听觉对事物的感知也优越于触觉、视觉、味觉等感觉。
她说,其它多种感觉无一能仿照性情,而“节奏和旋律模拟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和全部和此相反的性情,还有其它部分性情其效果十分显著,灵魂在倾听之际往往是激情起伏在仿照的形象面前感到痛苦或愉快和亲临其境面对真实事物的感受几乎相同”n7(rzao>音乐的状摹性为少儿进行道德模拟提供了直接示意少儿含有极强的模拟力,模拟是她们养成道德行为、培养道德品质的主要方法不过,少儿的模拟往往是自发的、没有选择性的所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对音乐的选择十分主要亚里士多德在对当初流行的部分曲调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指出大家应该向往好的节奏和好的旋律,主张以高尚的艺术冶情、以高雅的音乐育德高雅的音乐是优美的旋律、合宜的节奏、朗朗上口的乐词和感人的歌舞等各方面的高度统一音声表心、乐词言志、歌舞宣情少儿是最富想象力的,她们纯稚的心灵就象一张白纸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在旋律和节奏的规律性扣击下,经过乐词的引导及歌舞的形象性表意激发,少儿往往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手舞足蹈她们经过对状摹人伦事物的旋律、节奏、乐词及歌舞的体悟,琢磨其和所熟悉的人、事之间的相通之处,从中感悟人伦道理这种形象性的道德模拟是少儿道德认识的初级阶段《礼记·乐记》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47(N46s)“凡音,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4](P470,音乐是一个表示情感、抒发意趣的审美艺术,是透过人心和主体合而为一的最情感的艺术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和道德情感、道德品行培养之间的关系,她们将旋律分为三类:道德情操型、行为型和激发型亚里士多德主张在教育中采取道德情操型旋律这不但是由音乐教育的道德价值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实现该目标的手段使然因为音乐和道德情感的融通不但有赖于审美通感,还需道德移情道德移情是指主体在道德认知活动中,利用意义联想及发明性想象,将某种道德情感、道德意念比附、移注、渗透到认知对象中去的心理活动少儿在赏乐、唱歌、品词、习舞的过程中,往往情不自禁地将本身的“情”和“意”倾注到音愿意境和形象之中,和音乐的中心思想、专题意境融为一体这时,跳跃的音符、飘舞的旋律就会注人丝丝德悻、化为缕缕德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些人的灵魂之中有着强烈的激情,诸如怜悯和恐俱,还有热情,其实全部人全部有这些激情,只是强弱程度不等‑[I7(}84285’当乐曲使用了亢奋灵魂的旋律时,“她们如疯似狂,不能自制,好像得到了医治和净化”[il(P285)0少儿的情感正处于活跃的萌发、生长时期,含有极强的可塑性。
道德移情正是少儿道德激情进发、道德情感构塑的心理机制假如说审美通感是少儿对音乐取得感性认识的通途,那么,道德移情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步骤心、理相顺,气、声对应,美、善相济,是审美通感和道德移情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至妙之境在这个过程中,少儿幼小的心灵在乐境中得到洗礼,道德情感在心乐碰撞中得到升华,道德感悟力和道德判定力逐步提升没有呆板的说教,也无需填鸭式的灌输,无声的道德语言却在少儿的灵魂深处刻下印记 三“执中”为善、积习成德—音乐教育培塑未来道德公民的路径1.“执中”为善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正值希腊奴隶制危机时期终年的战争大大减弱了各城邦的力量,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财富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统治者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之风盛行,最终造成数次平民起义同时,马其顿帝国的建立使希腊各城邦之间形成了亲马其顿派和反马其顿派的剧烈党争怎样缓解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矛盾,怎样抑制奢糜之风,怎样调整党争,成为事关城邦命运的头等大事亚里士多德站在奴隶主中间阶层的立场上,试图以“中庸”之道调和社会基础矛盾、政治党争,改进社会风气她认为,“中庸”不但是为政的基础标准,而且是为善的根本要求,是公民道德品行培养的关键。
要想成为一个善良之邦,参与城邦政体的公民就必需是善良的‑[17(1’257)而善“是心灵合于德行的活动”,德性“肯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