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画论史笔记.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425156715
  • 上传时间:2022-08-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3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画论史笔记  《历代名画记》  (1).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自然,非繇述作”绘画的驾驭功能有助于人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弘扬;  “图画者有国之宏宝,理乱之纪纲”说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更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  (2).对谢赫的六法论做了新的阐述,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强调形似更强调神似  “古之画或遗气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张彦远欣赏古人“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观点,认为画家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要做到气韵生动则很困难,将气韵生动视为绘画的核心,统领形似的纲领,认为只有做到神似与“气韵生动”才能有形的准确  (3)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为“笔不同意同”的写意化分割创造了条件,是中国绘画走向笔简意承,画外有情的独特之路  5、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于今为庶为清门”“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1)艺术状态:安贫乐道,乐在其中  (2)书画同体,用笔同法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3)重视主观,也重视经营,重骨不重肉,重神不重形。

        6、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1)重形似“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2)重意境塑造“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3)似与不似的关系问题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似有声”  7、荆浩: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1)强调绘画代去杂欲,修养德性的作用,认为绘画反映现实,应该图真,达到气质俱盛  (2)提出山水画创作审美中的六要, 气、韵、思、景、笔、墨  (3)提出山水绘画的二病,无形、有形  (4)论述了绘画用笔的四势,筋、肉、骨、气  (5)将绘画分为神、妙、奇、巧四等  (6)首次提出笔墨概念,具有开创性  (7)正确处理物象和心源的关系“度物象而取其真”“气质俱盛”要达到绘画中是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形似可以解决的,他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争化艺术,将画家的主观智慧溶于其中  笔墨:1可见的2不可见的(线条笔法)3中国画审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宋代绘画理论  1、郭熙:  (4)提出强调远望与近视的观察法。

      饱游沃看,对大自然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  (5)提出了山水观察中的推移法,要求着眼于全局,深入观察山形步步移”不同方位观察不同效果;“山形面面看”不同角度观察不同效果  (6)不同季节不同时令观察不同效果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主张画家要不局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学习修养上要全面  (7)提出著名的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原”既为山水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与此前的中国画多点透视理论挈合一致,为山水画审美开拓了新的境界  (8)论述了笔墨问题,认为用笔与书法相关联,书法对绘画有重要意义,指出善书者善画  2、刘道醇  (3)继谢赫“六法论”后提出了绘画的“六要”“六长  (4)《五代名画补遗》《宋朝名画评》  3、郭若虚  (4)“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高论述了人品与画品的重要关系要求提高修养,修炼人品  (5)提出了画有三病,版、刻、结将此三病的根源归乎用笔,是认知上的深入  (6)“气韵非师”,凡是画作必须气韵周全对艺术的觉悟归根到底是由天性所定,绘画不是学来的,而是得之于天然。

        4文人画:中国传统的画种之一,指文人画家以浑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在绘画中追求笔墨趣味,情感抒发,以及书法与绘画的贯通  5苏轼  1重神轻型,追求笔外韵致,为文人写意画打造声势  2提倡常理说,定立文人写意绘画新标准论画的标准不是形似,而是神完意足  3倡导诗书画相互融合,为文人写意理论推波助澜  4《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A重神轻形“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B自然C诗画本一律;D绘画意境拓展,“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看”  6宣和画谱:  (1)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  (2)强调画家的襟怀气度,志趣学养的同时还强调勤恳、气质修为  (3)不仅强调师法继承,更加推崇突破与出新;颂扬天赋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画家要师心、师物、师造化  7米芾:  (1)主张画山水草草而成,不十分用心;  (2)不苟同前,自成一格;  (3)绘画应自适其志,主张天真直率  8韩拙:(1)提出三远,阔远、迷远、幽远  9董 :提倡以形写神,强调真中求神  元代绘画理论  1、赵孟頫:  (1)重生活;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  (2)绘画要有传统,有古意;古意成为他评画的标准“虽笔力未至,而粗有古意”古意当属唐雨北宋的绘画意境,重神似,重笔墨意味。

        (3)主张“书画同源”萌芽于南齐谢赫六法论中骨法用笔,被后人视为书画亲缘关系论的经典石如飞白木如箍,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被后人视为书画亲缘关系论的经典  2、倪瓒:  (1)意气说是其主要绘画理论思想;  (2)“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逸气说是一种对绘画功能的认识,它排除了绘画“明劝诫,助人伦”的社会教化功利,认同宗炳等人的“畅神论”,推而认为绘画的总用时抒发个人胸中逸气,追求神采忽略形似  (3)自娱说  3、饶自然:绘宗十二忌,(1)布置迫塞(2)远近不分(3)山无气脉(4)水无源流(5)境无险夷(6)路无出入(7)石止一面(8)书少四枝(9)人物佝偻(10)楼阁错杂(11)滃淡失宜(12)点染无法  4、李衍:《墨竹谱》,成竹在胸  明代  1、画分南北宗论  时间人物:莫是龙在《画说》中最先提出来,“禅家有南北二宗,于唐时分, 画家亦有南北二宗,亦于唐时分 明代画家董其昌将其观点写入他的画论著作《画旨》中,陈继儒则推波助澜与其中三人之中董其昌声望最高,影响最大  原因:南北宗的实质是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

      认为“北宗画”只能从“渐识”,也就是从勤习苦练中产生,受到轻视和贬低;而 “南宗画即文人画出于“顿悟”,重视对意境的追求  特点:北宗:重视写实,倡导生活,绘画忠实自然  南宗:讲究诗书画一体,注重笔墨情趣、深思、逸气,讲究对形式美的最追和摹古,将人品与作品联系在一起,注重笔墨师承  代表人物及观点:  南宗:王维——(两宋)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元四家黄公望、王叔明、倪瓒、吴仲圭——(明)莫是龙、董其昌、沈颢、陈继儒——清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北宗:(唐)李思训——宋郭熙、张择端——明王履、唐志契——清郑板桥、石涛  评价:1、虽分宗之论基本确立,爱恶倾向比较明显,但倡导者莫是龙、董其昌对北宗评价(李思训、赵伯驹)评价公允,同样是其师法对象,但董极推崇王维为“唐代一人而已”后人出于派系(吴门对浙派)之争,分宗是都极排斥北宗画  2、南北宗之分带有主观色彩,带有偏见,为后世理论家、画家所批评, 画家们应不为所拘,兼收并蓄广受博取才是真正的为画正途  3、南北宗论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是文人画思潮与时代审美风气的反映,清初石涛及后人便开始矫正  唐代王维:创制“破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被奉为中国文人画派的先声,董其昌将王维视为南宗始祖,传有《山水诀》、《山水论》两篇画论文章,其中“山分八面”、“石有三方”“意在笔先”等议论,渐渐变为传统画论的共识。

        2、唐志契(明末):(北)画论著作《绘事微言》,重形式,笔墨意趣,媒介材质  (1)无论什么题材都要“笔下有神”以特定的笔墨技巧表现画家的某种特定情致、趣味,喜写意;  (2)主张为了达意,用笔“不必写到”若笔到便俗,应染到;  (3)提出要看真山水,画要读书,画要自然,反对一味的摹袭古人  3、沈颢:(南)南北宗论中极力“贬北扬南:斥之为野狐禅、邪派《画麈》zhu为他所作  (1)主张绘画要“味外取味”,并将作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称“无其人无其画”对绘画中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理解充分;  (2)在古人古意中讨生活,喜欢临摹,以古人为准;  (3深入研究了落款与画面整体关系的问题  (4)清人郑绩对绘画题款列举常见毛病,并指出了正确方法,为画面布陈,提出了有章可循的规范,使诗书画印配合更密切  4、王履:《华山图序》山水画家,能文,工画,精于医道北)  (1)主张绘画要反映出基于形的意,通过主观思想感受,理解重新熔铸绘画对象,形成情景交融,内外统一;  (2)心师造化“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生活实践是艺术的源泉;  (3)不拘成法,当从者从,当为者为,随时应变,适当遵循古法,在艺术上讲求创新。

        5、徐渭:开大写意画派先河,剧作家,书法家《墨葡萄图》《牡丹礁石图》画以花卉为主,采用水墨大写意受罚,奔放淋漓,追求个性解放  1重生韵、生动,追求艺术自然天成  2师法造化,认为人的布置安排没有自然真实,绝妙;  3不求形似,应之于心而得之于手,绘画要能够独抒性情,表达自己特定的气质;  4为抒写性情,主张采用相应的特定手法如牡丹用勾染烘托,不拘成法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