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族谱中有关学历、官职浅释.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358762
  • 上传时间:2018-06-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0 -族谱中有关学历、官职浅释在拜读族谱中,经常看到繁多的学历和官职名称,为提供阅读方便,查阅了临沂市志和刘氏笔记等有关历史资料,特整理简要介绍于下:一、秀才:明清两代是“生员”的通称,是读书人以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第一步秀才可以考举人,举人可以考进士,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之路秀才仍有等级之分,经过考试补的廪叫“廪生”占编制学额,是秀才一级中的矫矫者,吃官粮次一级的是增广生员也叫“增生”,人数与廪生相等,但无粮可领,再次一级的叫“附生”人数最多庠生:即生员,俗说秀才,又叫“茂生”由县管理的叫“ 邑庠生”,由郡管理的叫“郡庠生”监生:即已经取得进入国子监读书条件的生员,称为监生就是已经取得秀才一级待遇关于官生、恩生、难荫、恩荫的区别:其子孙继承其父亲官职级的,称为“官生”不按其祖上品级,而由皇帝特赐而得官级的,称为“恩生”清代规定凡现任大官,遇庆典而赐予其子孙官级的,称为“恩荫”;由于其先代殉职,而赐予其后代人官职的,称为“难荫”总之,凡是由皇帝恩赐的官职,统称“荫生”荫生- 11 -只经过一次考试,就给予一定官职二、太学生:魏晋至明清凡在太学或国子学最高学府就学的,皆称太学生三、举人:乡试被取中的就是举人,此人又称孝廉,只有他们才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

      四、解元:乡试中被录取的前五名,称为五魁或五经魁第一名就是解元五、拔贡:清代规定每十二年由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便获得拔贡之名,他可以任京官、知县或府县教职在社会上拔贡比一般举人有声望的多清代有恩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但都没有拔贡赫赫有名六、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以封建伦理为标准,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举孝廉往往被任为“郎”,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路明清时,对举人称孝廉七、孝廉方正:清代特设的制科之一,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诏直省每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服备用以后每遇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乾隆五年(公元一七四 O 年)定荐举后赴礼部验看考试,授以知县等官八、科举四试: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为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至明清,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12 -考试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为题,文章是“八股文格式”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者取得秀才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叫入学考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天八月进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中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乡试后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春季进行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有的皇帝委派大臣主管,并不亲自过问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九、总督:是省级最高长官,有的总督兼巡抚,总督正二品,巡抚从二品,提督学政位次在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之上十、道:即道台,属文官中的外官,是省以下州以上的机构,主要有布政使,按察使和道员等职布政使,从二品,山东省年- 13 -奉八千两白银;按察使正三品,山东年奉六千五百两白银道员正四品,山东省年奉四千两白银十一、知府:文官中的外官,从四品,山东年奉三千两白银通判、儒学教谕等职属府的副职,一般从五品或正六品衔通判权力很大,有权直接上书,可以不经过知府与府同级的还有直属州、直属厅、设知州、同知或通判,一般五品衔十二、知县:又称县令,正七品,山东年奉一千至两千两白银。

      县丞正八品,主簿和教谕正九品与县同级的有属州、属厅、设州同、厅同知等候选县丞,即尚未选用的县丞,属待职人员十三、其他文武官职文林郎:属文散官名隋设置,唐制定九品,宋因之,金改为正八品,元改为正七品,明清延用正七品修职郎:文散官名,正八品鸿胪寺卿:官署名,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北齐始置,唐代一度改为司宾司,旋复旧南宋、金、元皆不置鸿胪寺,明清复置,至清末废鸿胪寺序班是内部的办事员教谕、训导:是主管教育的负责人:大夫:清代的大夫不是实职,是对有职务的官员加封的荣誉品级,奉直大夫从五品,奉政大夫正五品,中议大夫从三品,通- 14 -奉大夫从二品,资政大夫正二品,光禄大夫从一品从”指相当品级守备:武职官中的外官,正五品衔,清代指各守一城一堡为守备候选守备是指具备了任职条件,但还未选用;营千总:武职官中的外官,正六品衔;军功六品:是按战功封赏的品级;征仕郎:从七品;登仕郎:正九品;武义都尉:正三品;武翼都尉:从三品;武昭都尉:正四品;宣武都尉:从四品;武德骑尉:正五品;武德佐骑尉:从五品;武略骑尉:正六品;武略佐骑尉:从六品;武信骑尉:正七品;武信佐骑尉:从七品;奋武校尉:正八品;奋武佐校尉:从八品;修武校尉:正九品;修武佐校尉:从九品。

      十四、乡饮大宾与乡饮耆宾:地方官府向上级推荐的人才,称为乡饮大宾;有威望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称为乡饮耆宾十五、寿官:不是官名乾隆六十年千寿宴决定,对有名望的六十岁以上的人分别称为九品寿官、八品寿官、七品寿官、六品寿官十六、议叙官品:不属于在职官员是指经上级研究准备以后任用的人员,事实上议叙官品绝大多数人没有上任十七、八母之说妾子称正妻为嫡母,父之后妻为继母,自幼过房与人为养母,生母死后由父令别妾养的为慈母,父亡母再嫁的为嫁母,亲- 15 -母被父出的为出母,正妻之子称有子之妾为庶母,父委乳哺者为奶母十八、关于各官职的夫人封号文武正、从一品妻封一品夫人;满汉公妻封公妻一品夫人;候妻封候妻一品夫人;伯妻封伯妻一品夫人;正、从二品妻封夫人;正、从三品妻封淑人;正、从四品妻封恭人;正、从五品妻封宜人;正、从六品妻封安人;正、从七品妻封孺人;正从、八品妻封八品孺人;正从、九品妻封九品孺人;武职八旗八品以下,绿旗营七品以下妻无封后改绿营正七品妻封孺人十九、儒学:宋、元以以来,地方政府专为生员(俗称秀才)读书所设的学校,统称儒学儒学又分府学、厅学、州学、县学、镇学、卫学等清末,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 1人,并各设训导数人(府四、州三、县二),以辅佐教授、学正、教谕处理学务,教育所属生员,各级儒学的学生均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叫“生员”,即老生,是按国家规定的名额招收的生员又分两等,一等叫廪膳生,由官府发给粮米每人每月六斗;二等叫增广生,自费,在廪膳生缺额时递补故生员学额控制很严,规定府学廪生、增生各为四十名,州学各三十名,县学各二十名另一部分叫“附学生员”,即新生,是刚经过“童生试”及格、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亦自费,随资历和学业可依次递补为增生和- 16 -廪生其学额与廪、增生相近附生包括文童和武童两种一八四○年以后,沂州府辖区尚有府学一处,兰山(临沂)县学附于其内,莒州州学一处,郯城、费县、蒙阴、沂水、日照 5 县各有县学一处,各级儒学均建于所在城镇孔庙后院,其布局也大体一致沂州府学设于兰山县城西北隅孔庙“大成殿”后院明伦堂”是其主要建筑,位于府学中心,宽大宏伟,庄严肃穆,是生员听课、学习、考试的场所堂内四壁嵌有皇帝的“晓示生员卧碑”、“训饬士子文”、“学则”及临沂“历代科贡题名”等石碑堂外东西各设斋房,分别以“明德”、“至善”、“新民”命名再东为“崇圣祠”和“射圃”堂后有“尊经阁”、“敬一亭”和假山府学大门在孔庙棂星门东,称“庠门”,内有“天衢云路坊”、坊外东西为教授、训导署,坊内为学官住宅府、州、县儒学的课程大致相同。

      主要包括五类:一是儒家经典著作,如“五经”、“四书”之类;二是史书;三是性理书,如《性理大全》、《朱子全书》以及程朱理学大师的其他著作、语录、注疏;四是政府的有关规定如《大清律》、《圣谕广训》、《训饬士子文》;五是诗赋、制艺(写八股文)及策论等晚清,生员入学后实际在学学习时不多,其“在学肄业,以次期新生入学为满”之后,以自修为主,每月到学参加月课,并- 17 -请老师指导批阅平时课业,按时参加季考和岁试通过岁试区别生员的等级,以等第高者附生补增生,增生补廪生通过科试(乡试—选拔举人的考试—的预备考试)确定生员参加乡试和作为岁贡生的资格按规定,府、州、县学均有从廪生中选拔生员送国子监(太学)学习的任务,被选送的生员称岁贡生府学一年一贡州学三年二贡,县学二年一贡食廪(廪生)久者”,也可以岁贡升太学初,对生员要求很严月课三次不到者“甙饬”,一年不到者“革黜”(除名)及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呼声越来越高儒学制度逐渐松弛,月课已难于进行,名为学校、实只为考试给廪机关唯每年春秋(二、八月)祭孔大典照常举行,全体生员必定参加至一九○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武童学额先行取消,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又取消文童学额。

      一九○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廷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沂州府内各儒学随之宣告结束二十、塾学:私塾在临沂地区有上千年的历史至晚清时期已相当普遍废科举、兴学堂以后,虽然清政府对私塾采取限制政策,但在乡村私塾仍然盛行民国初,政府也曾下令取缔私塾,兴办新学,各府、州、县也采取了一些限制改造措施如日照县规定:培训新式师资,派往乡村办学,以取代私塾:办学校可以公有庙产、荒山、荒滩等作校产,出备办学经费,而私塾不可 18 -这些措施,对推广新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地方封建势力的阻碍,民众思想的陈腐,以及筹措办学经费的艰难,使得新兴学堂发展困难,塾学仍很活跃据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当时临沂地区尚有私塾一八四九处,其中临沂县三百处,郯城县一百五十处,费县三百八十处,蒙阴三十二处,莒县四百五十处,沂水三百四十九处,日照一百八十五处,是同期本地区新学校的三倍一九二八年以后,本区学校教育有所发展,私塾逐渐减少抗日战争开始后,原来的官办学校几乎全部停办,私塾又一度兴起,在抗日根据地里,民主政府兴办了一批抗日小学,并对旧有私塾进行了改造在敌占区里,人民群众和教师为抵制日伪奴化教育,又恢复了一些“私塾”,但教学内容增加了国语、数学、常识等新学校课目,学生也不再象在旧私塾中那样受禁锢。

      一九四八年全区解放后,私塾迅速减少,到一九五二年,本区内的私塾才完全绝迹临沂地区私塾早期的办学形式有四种:官绅和殷富之家,大多一家独办一处私塾,教子弟工人或数人;经济条件略好的,往往几家合办一处,学生七、八人十余人不等;一般人家一族或一村合办,学生多至几十人;另有教师自行设馆授徒的 一九二八年以后的私塾,以一村合办的居多,学生轮流承担教师的膳食,并按学习年限和家庭条件交纳“束修” 19 -塾师的资历参差不齐,有屡试不第的饱学秀才,也有举人,进士出身的,但一般乡村的塾师,大多由仅念过几年私塾的人充任此外,还有极少数辞归故里的官吏私塾的学习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在识字阶段,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庄农日用杂字》;在读经阶段,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杂以《千家诗》、《幼学琼林》等;在为文阶段,诵读《古文观止》及其它经、史、子、集,练习写八股文章与律诗在教学上,私塾无学制年限听凭入学者去留,少者半年到几年,多者十数年也不毕业其教学方法,采取单个面授,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接受能力确定进度,教学活动一般表现为早上背书,上午“正课”(老师新授课)、写字,下午温习诵读、“回课”(背诵或回讲),间或吟诗作对。

      凡读过、讲过的书,要求学生一律背诵,并经常温习塾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整天板着面孔,不允许学生有自由活动,稍有越轨或字写不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