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六章 寻根文学.ppt

48页
  • 卖家[上传人]:慢***
  • 文档编号:229204304
  • 上传时间:2021-12-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99.50KB
  • / 4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章 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 寻根文学是1985年正式出现的一个文学思潮一些年轻的知青作家希望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再审视,来为当时陷于困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开辟新路二、文化寻根小说的出现 1984年12月,一些青年作家和评论家在杭州举行了一次题为“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的文学研讨会,“杭州会议”,这次会议不约而同的话题之一,即是“文化”在这次会议之后不久,与会者之一的韩少功发表了文学的“根”一文,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并认为,“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公开提出了文学的“寻根”问题当时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阐述的主要文章还有: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等三、主要作家作品 主要作品有: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李杭育的表现吴越文化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郑万隆的异乡异闻、郑义的远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东北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等。

      四、出现原因 1、历史政治话语的解禁,为文化话语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文化热的兴起中西文化的对比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再评价 3、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和变革的要求现实主义死角和“现代派热”的受压抑 4、国外成功文学的影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民族风情描写,日本的川端康成对东方民族风味的艺术写照等 五、寻根文学的历史评价 1)文化寻根小说是新时期作家们的一次文化乌托邦运动在寻根作家们的文化意图里,有着强烈的启蒙主义动机在寻根作家们看来,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根”的挖掘与再审视,可以振兴民族文化,从而走向世界 2)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往往淹没了寻根作家们的启蒙意义追求,使寻根文学不自觉地走向了形式和审美,导致其意义追求流于虚空 3)因而,在意义追求上,寻根文学对新时期小说的价值建构贡献不大但在审美上,寻根文学的贡献恰恰就在这里,它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带来了新时期小说审美意识的增强,促成了新时期小说由传统载道向现代审美的艺术转变,强化了新时期小说的文体意识主要作家作品汪曾祺 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出身士大夫世家,从小受传统文化濡染。

      1939年入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是后期京派重要成员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受戒受到好评,在文坛复出,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和散文家 汪曾祺的创作,从题材内容来看,一类是故乡纪事,以其家乡江苏高邮乡镇为生活背景,以童年少年时的记忆为灵感源泉,如受戒、大淖记事、异秉、陈小手等;第二类是昆明记事,如老鲁、鸡毛等作品,是对青年时代西南联大时生活的回忆还有一类作品和现实关系比较近,如讲用、云致秋行状等其作品善于展现地域风情,描绘乡镇风俗民情,被称为风俗文化小说汪曾祺最早地开启了新时期文化小说的先河,被视为寻根文学的肇始人2、受戒(1980) 写作背景:作品发表于1980年,是在一种“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发表的当时整个文学界正处在“伤痕”、“反思”文学的笼罩之下,控诉文革苦难和对历史进行反思,气氛森严,而受戒则完全脱离了这种主流宏大叙事,表现的是个人的情趣和生命的欢乐,而且写的不是现在,而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完全与现实相隔开,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 作品内容 作品写的是江南水乡庵赵庄一带出于生计“当和尚”的习俗、荸荠庵这种神灵之地的人间烟火味和佛门弟子亦世俗凡人的生活场景,以及庵边小岛上一户农家男耕女织的生活,牵连写出庵里的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小姑娘小英子之间的朴素率真的男女情爱。

      作品虽然标题写的是受戒,但作为佛门出家仪式的受戒场面,直到作品的结尾才出现,而且是通过明海的小情人小英子的眼睛表现出来的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受戒仪式结束后,明海随即与小英子在芦苇丛中进行“婚誓”,从而抽空了受戒的真正涵义整部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田园诗兴和生命欢情 作品主题 这部作品表面上写的是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的纯真之爱,但真正内容却是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桃花源”式的世俗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恬静优美,风俗淳厚;生活在里面的人,率性本真,自然纯朴,充溢着田园诗趣和生命欢乐作者由衷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向往与热爱,从而表明了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大淖记事(1982) 作品内容:作品讲述的是大淖这一方水土上的风貌风水风情风流在这如诗似画的乡村背景上,作者表现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由于刘号长的强行介入,他们的自然和谐的爱情掀起了波澜,最后在民间行帮的仗义之下得以平静下来,刘号长被驱逐,两人的爱情得以恢复,情感也更加笃厚、鲜活作品主旨 1、对健康、自然的生命、生活的赞颂 作品赞美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之间的发乎本性合乎自然的爱情同时也表现了下层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

      2、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民间道德观念的讴歌和向往 作者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出发,来衡量和质疑统治阶级强加于人们的传统道德意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理性,热情讴歌了真正来自民间生活的道德立场,包括巧云接受强暴的态度、小锡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底层人们仗义反抗压迫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对民间不和谐因素的谴责 汪曾祺的作品追求的是和谐,对于不和谐的因素,作者往往“闭上了眼睛”,不予以表现但当无法回避时,作者往往也只是点到即止,进行无声的谴责,表明作者对这类不和谐因素的自觉远离和厌恶汪曾祺的创作特征 (1)善于写风俗,将风俗上升到小说本体的位置,具有独立的审美内涵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造的生活抒情诗 (2)注重小说文体建设,对现代小说文体有多方面的艺术建树 汪曾祺曾自诩为“文体家”,毕生都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特别致力于“新笔记体”小说写作 (3)诗化和散文化的美学追求 汪曾祺追求小说的诗化、散文化,主张“打破小说、诗歌、散文之间的界线”,主张“为文无法” (4)和谐美的艺术追求 汪曾祺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5)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是新时期文化小说的倡导者。

      2、张承志 张承志,回族,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内蒙古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主要作品有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绿夜、黑骏马、北方的河、九座宫殿、残月、黄泥小屋、金牧场、心灵史等 张承志曾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多年,对草原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草原人民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思考,并表示“将永远恪守我从第一次拿起笔时就信奉的为人民的原则”艺术上,他运用与草原气质相适应的抒情散文式的叙述方法,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深沉浑厚的音乐旋律,于绚丽苍茫的草原风光中蕴含着严峻而又乐观向上的理想力量黑骏马(1982) 主要内容: 黑骏马以流传久远的蒙古民歌钢嘎哈拉黑骏马古朴的歌词,和低回、悲怆、激越的旋律作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叙述了一个名叫白音宝力格的青年和蒙古草原姑娘索米娅的爱情故事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两人在老奶奶额吉的养育下,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索米娅在白音宝力格外出学习时,被草原流氓恶棍希拉强奸并怀孕,白音宝力格备受刺激,弃走他乡,到大城市进了畜牧学院 九年后,当他因工作再次回到草原时,奶奶已经去世,索米娅也已经远嫁他人,“迎送着沉重的,而大家又都在过的生活”,草原上又成熟了一个女人。

      白音宝力格从索米娅的人生足迹中感悟了:“从中辨出了一道轨迹,看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他告别了草原,告别了他的青春和初恋,去开辟人生新路,“让我们的后代得到更多的幸福,而不被丑恶的黑暗浊灭”作品主题: 作品是对草原文化的一次挖掘和现代审视,既表现草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又指出她的蒙昧、落后和令人痛心的地方,从而提出了一个文化重建的问题小说透过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知识青年白音宝力格的眼睛,对奶奶和索米娅两代草原女人的人生道路和命运进行了现代审视,概括了少数民族女人的共同的命运和性格,对她们的生活现实予以了肯定,对她们的执着而又宽容的精神气质予以了赞美作品同时把生活中严峻辛苦、因循守旧和愚昧落后的一面不加粉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震撼,发人深思艺术特色: 1、小说以白音宝力格重返草原的行踪和往事的回忆这样两条线索交织穿插,艺术视野开阔,构思新颖 2、浓郁的浪漫主义诗情广袤深旷的蒙古草原上,一匹骏马奔驰倘佯,质朴的民歌旋律和人物命运交互辉映,构成了整个作品回旋荡漾的节奏和浓郁的诗情北方的河(1984) 主要内容:作品讲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主线是一位大学毕业生由于对中国北方的河流有着特别的热爱,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北方的大的河流,并为之所鼓舞所感染,对北方的河流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辅线是主人公立志于报考地理学研究生,为获取报考资格所进行的种种努力涉及到野外和北京两个空间作品充满阳刚之气,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激情作品主旨 作品高度肯定了主人公的理想、热情和追求,格调昂扬乐观,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作者笔下那种自由、奔放、充满了野性生命活力的“北方的河”,既是那种有理想有抱负、执着追求的青年一代的精神写照,同时又是八十年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写照,从而抒发了对青春、对理想、对信念、对时代的感人振奋的理想主义情怀作品还通过原始、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河流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对比,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城市文明的批判关于主人公“他” 主人公“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坚定人生信念、执着追求的优秀的时代青年,作者对他予以了正面的肯定和赞美,并通过与“女记者”和“徐城北”的对比来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形象的刻画女记者”是主人公奋斗历程中暂时的伙伴,但她在中途停下了,只能是羡慕和赞叹着主人公而“徐城北”则显得庸俗和狭隘,从侧面衬托了主人公的博大和脱俗3、韩少功 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早期创作知青作品月兰、风吹唢呐声、西望茅草地、回声等;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代表作有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1986年与妹妹韩刚合作翻译出版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2002年发表长篇小说暗示,2006年出版散文集山南水北等爸爸爸(1985) 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 于是,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却依然顽固地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

      韩少功通过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在丙崽的身上,寄托了作家对人类自身的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