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词语翻译浅析《孔乙己》三译本的翻译策略.doc
6页从词语翻译浅析《孔乙己》三译本的翻译策略 乔婧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外语系 摘 要: 纽马克对文本功能进行了分类, 并提出根据不同文本类型应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文章选取了《孔乙己》的三个英译本, 通过动词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案例分析, 本文发现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会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产生影响, 且由于很少有单一类型的文本,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采取混合型翻译策略关键词: 文本类型; 翻译策略; 动词; 文化负载词; 作者简介:乔婧 (1988—) , 女, 江苏连云港人, 助教,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传译纽马克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表达文本、信息文本和感染文本他认为研究翻译不能不研究文本类型, 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表达文本重思想, 原文作者具有神圣地位, 翻译时应尽量遵照原文, 采用语义翻译策略信息文本重信息, 翻译中要保持客观而感染文本重感染, 翻译时应以译文读者的感受为重在信息文本和感染文本中, 原作者不必具有很强的存在感, 因此均可采用交际翻译策略纽马克认为在翻译上述两种文本时, 译者应选择读者最熟悉的词语, 而非教科书、词典、工具书上的词汇。
他将严肃文学作品归于表达文本, 通俗文学作品归于感染文本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孔乙己》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作品借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该小说是严肃文学, 属于纽马克分类的表达文本;但作品旨在唤醒麻木的民众, 因此同时具有感染功能鉴于很少有单一类型的文本, 笔者认为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根据翻译目的, 既要保留原文中某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 适当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又要顾及译文读者的反应, 实现其感染功能1《孔乙己》的英译本及译者概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翻译鲁迅作品的美国人, 本文选用了他在 1936年编译的 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 中的译文斯诺曾多次与鲁迅会面, 以便更好地了解原作精神, 让西方读者对正处在变革中的中国有全新的了解他认为翻译作品时不必字字对译, 只保留有用信息即可中国翻译大师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孔乙己》英译本于 1956 年首次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他们的翻译“使鲁迅作品的英译达到了鼎盛时期”二人旨在通过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将中国文化传递给西方读者, 其译文在母语为中文的读者群体中接受度较高。
汉学家威廉·莱尔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 美国最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之一, 一生致力于翻译鲁迅、老舍及矛盾等中国文学家的作品他非常欣赏鲁迅, 因此他旨在通过翻译将鲁迅作品对中国人的影响传递给西方读者, 西方读者普遍认为其译文较生动形象, 更容易为母语是英文的读者所接受本文选取了他在1990 年的译文2《孔乙己》三个英译本词语翻译的对比分析鲁迅在《孔乙己》中的用词极富特色, 大量动词的使用精准、传神, 还有不少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 这些都是翻译时需要斟酌的重要因素纽马克指出, 在翻译实践中, 篇章是最终考核质量的单位, 句子是基本的操作单位, 而大部分的难题集中在词汇单位因此, 文章选取了埃德加·斯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威廉·莱尔的三个英译本, 通过对比词语翻译的几个案例来分析文本类型及翻译目的对译者使用翻译策略的影响2.1 动词的翻译1)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 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 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 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 羼水也很为难斯译:They even leaned over to watch with their own eyes when the wine was being spooned from the keg, craning their necks to see whether there was water in the bottom of the tankard before it was filled with wine, and then closely inspecting the immersion of the tankard in hot water to make sure that no adulteration took place.Under such scrutiny it wa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water the wine, ...杨译:They would insist on watching with their own eyes asthe yellow wine was ladled from the keg, looking to see if therewere any water at the bottom of the wine pot, and inspecting forthemselves the immersion of the pot in hot water.Under such keenscrutiny,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dilute the wine.莱译:So I’d ladle the yellow wine out from the big earthen-ware crock and into a pot, and they’d watch like hawks to makesure I didn’t slip any water in.They never felt at ease until they’dseen the pot safely placed in the hot water.Under supervision likethat, cutting the wine wasn’t easy.这句话中出现了很多动作, 旨在表现“短衣”顾客的难缠, 译者应考虑如何将其译得生动传神, 以实现对译语读者的感染功能。
纽马克认为感染文本的译文要不出目标语惯例, 采用对读者影响效果最大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特点, 原文没有的声音效果、心理联想也可以使用斯诺和莱尔在这里都进行了一定的创作性翻译, 如斯诺译增补了“craning their necks to see”特别是莱尔的译文, 通过增添原文中没有的内容, 如“they’d watch like hawks”, “they never feel at ease”, 将“短衣”顾客的不好糊弄表现得惟妙惟肖, 成功实现了译作的感染功能相比之下, 杨氏夫妇在此处采用了紧扣原文的语义翻译, 中规中矩, 在意思的传递上没有偏差, 但文学翻译与其他类的翻译相比通常欠额较大, 因此在译文的表现力上与莱尔相比则稍显逊色需要注意“羼水”的翻译, 斯诺和杨氏夫妇都采用了大家较为熟知的词语, 莱尔则使用了常见词的偶用词义据调查, 有部分母语为英语的读者并不知道cut 有这层含义正如纽马克所言, 译者在传递信息和感染功能时, 应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 选择读者最熟悉的词语如无特殊理由, 应避免使用常见词语的偶用词义2)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斯译:his long, straight hands were muddied, and understood that he hadcome by dragging himself along the road...he sat up an pulled him-self off on his hands.杨译:As he did so I saw that his hands were covered with mud—hemust have crawled here on them...slowly dragged himself off byhis hands.莱译:He fished around inside his gown until he’d found fourcoppers....I noticed his palm was caked with mud.So he’ddragged himself there on his hands!...he laboriously hauled him-self away on those same muddy hands.第一, 关于“摸”的翻译。
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光临咸亨酒店, 双腿都被打折了, 还欠下酒店十九个钱, 狼狈不堪, 与前文他“排出九文大钱”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 翻译时要着重体现孔乙己的窘迫斯诺用“fumble” (笨拙地摸找) 准确无误, 莱尔使用“fish” (摸找) 也很生动, 两者都实现了文本的交际功能而杨氏用“produce” (出示, 展现) 则失去了原作的感染力第二, “用这手走来”“用这手走去”原文中小伙计见孔乙己满手是泥, 才知他是靠手走来, 并两次强调孔乙己“用这手走”, 恰恰显示出鲁迅写作的精妙走”对常人来讲再平常不过, 但在这里, 作者正是想通过这种平淡的叙述方式来凸显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使读者的内心受到震撼, 从而实现文本的感染功能斯诺译文中的动词使用较为恰当, 但在第一处没有出现“手”, 缺少强调, 使译文丧失了一定的感染力杨宪益在此处将“走”译成“crawl” (爬) , 虽在意义上无较大问题, 但破坏了原文的艺术表现力莱尔的译文中两处都译出了用手, 且第二处特意用“same”进行强调, 并进行了创造性翻译, 增加了“laboriously”这样的修饰词, 成功实现了译文的感染功能, 传递了原文的艺术效果。
2.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 因为他姓孔, 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 替他取下一个绰号, 叫作孔乙己斯译:省略未译杨译:“chi, ”the first three characters in a children’s copybook.莱译:him Yiji.They got the idea from the first six Words of a copybookthat was used in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write characters:ABOVE-GREAT-MAN-KONG-YI-JI, a string of Words whosemeaning you could half make out, and half couldn’t.该句点明了孔乙己名字的由来, 因为他与孔子同姓, 又读过书,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话, 所以大家起了这个绰号来调侃他斯诺曾谈到中国有些优秀的短篇小说存在过度冗长的现象, 但西方读者并不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 因此他并未翻译这句话, 认为读者不必了解, 这种改写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杨氏的译本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 省译了“上大人孔乙己”这种令人费解的文字, 采用了交际翻译策略, 简洁地传递了原作信息, 而“半懂不懂的话”在此失去依托也就不必再译出, 这种处理较好地实现了译文的交际功能而莱尔在此处不仅将原文字面全部译出, 更增加了文内注释及文末注释, 煞费苦心想要将原文内容完整传递给译文读者只可惜母语为中文的读者尚且不能理解“上大人孔乙己”这令人半懂不懂的表达, 所以莱尔在此处将原文字字对译为“ABOVE-GREAT-MAN-KONG-YI-JI”并不能实现译本的交际和感染功能, 相反, 这样冗长的译文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他们便接着说道,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斯译:...who continued, “If you d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