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37700.pdf
7页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表达和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 这一点完全不同于中华文化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 也与包括美国在的西方新兴兴旺国家的次生性文化不同 中国文化作为具有丰富涵并且包括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根源的意义可以说,日本和许多东亚、 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早复兴并迅速跨入经济强国之门的国家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 这是由于日本人把中国传统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现代工业的经济人管理模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 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就是这种辉煌的延续和拓展 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 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子兵法"等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进展深入的思考终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什么容吸引并造就了日本企业管理界的精英 关于企业的根本定位"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中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均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和品质顺手拈来几个中国百年老字号的名字,我们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的定位如"全聚德〞、"德发长〞、"信祥和〞、"堂〞、"荣昌祥〞等等,无一不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种产品的过程均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从企业设想定位,到商品效劳的设计、定价、促销、分销的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欲望, 并由此获得利润, 同时还要求整个经营全过程都要和消费者和全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符合、 相一致 正确处理企业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全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双赢乃至多赢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议案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也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利润 关于企业的组织管理"荀子•王制"中说"力不假设牛, 走不假设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组成一个群体,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这样的群体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
所谓"分〞,即在有大的一样共性的群体中再以小共性划分出来的组织如在企业中,再以组织构造、伦理构造以及管理构造等来划分为不同的小群. 体有了这种划分,才能形成人类生存的保证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标志着社会分工化和组织有序化的实现在此根底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聚集和放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润滑剂〞,有了严密的组织架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亲密配合,在工作中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安康开展近年来无论是在地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在港、澳、台以及东南亚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他们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管理理念和成功经营秘诀的文化底蕴这种大"群〞小"分〞的组织管理所带来的最直观的效果就是以"宽容、仁爱、平均〞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再辅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成为华人在海外所创企业的显著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承受。
关于企业的协调管理"论语•学而"中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重和谐,坚持中庸的协调管理理念是贯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它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做事不走极端,注重对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孟子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国民间也有"和气生财〞的生意经同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根本的管理思想,它要求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大智慧,通过让员工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存小异,以期到达"保存意见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效劳大局〞的良好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哲圣贤, 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同的事物联系组合起来进展研究运用,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历史经历已经证明,过于圆滑的人谁都看不起而且也确实靠不住但是作为高级管理人员,身居高位要同来自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要与水平能力参差不齐、性格特点各不一样的人一起工作,天天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不是襟怀坦荡,度量恢弘,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不要说工作上有所建树,可能生计都成问题同志在"和〞这个问题上,处理的就非常高明,见地之高,手法之巧,无人能出其右。
他主不争论,而且说"不争论是我的一个创造〞,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对,不争论我们终究是姓"社〞还是姓"资〞,我国的经济水平才能在近二十年来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外, "一国两制〞的大智慧就是息争求和的典关键是我们要把我们想要的东西拿回来,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 职业经理人如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外诸多著名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经理人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 还应从中国的实情出发, 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思想精华必须被我们掌握, 一个是"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一个是"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前者是对我们职业经理人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和提高方法, 而后者更侧重于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思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源于"周易"中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
后来梁启超将此概括为清华大学的校训 电视直播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背景图案就是这八个字"周易"又称"易经",容博大精深,智慧非凡"易〞字有两种深刻含义,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首先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易〞的写法像"鸟〞字,本意是"鸟振翅〞其深刻含义在于"必须像高空中飞翔的鸟一样不停地努力,才能高飞,才不至于跌得粉身碎骨〞;其次是"易〞字衍生意思中的"变化开展〞、"平等亲和〞等,也包含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开展完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但总的意思只有一点,那就是要到达外统一"圣外王〞,讲的是我们个人理想追求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明了我们实现个人理想追求的途径;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实现我们个人理想追求的方法论问题从古到今,仁人志士无一不是向往个人理想实现和事业成功的但真正实现这个目的的, 历史上确确实实为数不多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追求很好地统一起来 时代要求青年一代要努力成长为"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红〞是什么?"红〞就是沿着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继续革命的意志和行动"专〞是什么?"专〞就是必须要有沿着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继续革命的能力和本领。
毫无疑问, 这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就连前些年出现在街头卖艺的人也有一句自己的说法,叫"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也就是说,只有个人素质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谐,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抱负 要想战胜自我,必须自强不息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发奋图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表达自强不息最核心的容在于不停留不满足于当前的自我,不断地向"更新〞的自我迈进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如果说,这只是知. 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表现,则"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语,则反映的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全民化、普遍化和社会化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源泉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树立远想和目标,才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才能具备忧患、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时常考虑所处环境,清醒地反思; 才能在危机降临时沉着不迫, 沉着应对, 有效地预防危机、排除危机;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毅力, 以顽强不屈、 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行动追求个人素质日臻完善。
那种对不思进取、 对外不学无术的人一般来说肯定不会有大的收获正像俗话说的那样:"付出不一定就会有回报,但没有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 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厚德载物德是什么?德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古人怎么能说它可以载物呢?"孟子"中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德行差的人,路只会越走越窄,最终成为一条死路相反的是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作风严谨、奉公敬业的人,一定是会受到大家的拥戴,死路也会变成活路德是个人对他人的一种思维和言行,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位,能以善良人的立场来对待他人他事,这样的才能得到周围人的拥护和帮助,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作为职业经理人,德才兼备当然好,有才无德更可怕俗话说得好,"小胜靠谋,大胜靠德〞,那种依靠阴谋诡计暂时到达目的的人,必是短成,不会长久;必是假成,不是真赢;这种类型的成功,是外表的成功,是伪装的成功,眼前是成功的,但本质上是失败了,是彻底的失败了,输在根本,输在德行 无为而治的战略思维所谓"无为〞,不是说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它的本质含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思想中,"无为〞思想还包括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有所作为的意思 因为职业经理人更多的是侧重于管理, 我认为第一种含义更符合我们的职业特点和要求。
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外诸多大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五千年优秀传统思想中,吸取其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古人为什么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呢?道理就是做事先做人做事先做人是为人处事、工作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 人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如果你是一个涵丰富、品德高尚的人,众人就会愿意与你交往合作换句话说,你也就容易成功 刚柔——企业管理的方法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其精华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当刚则刚,当让则让,绝不是匹夫之勇,这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太过锋利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犹如一块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棉花不仅毫无损伤,相反,刚硬的石头反被棉花轻松地包在其中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性格刚烈之人,其情绪好冲动,情绪冲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
可以设想,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 "刚柔并济〞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 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 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如此柔是自然之道,柔也是养身之道,柔还是治世之道和蔼谐——企业旺盛的法宝 现代国际学术公认: 最提倡和谐的古代圣贤是孔子 古代圣贤擅长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展研究运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气生财,关键是一个"和〞字必须强调,和的重要性决不仅仅表现于能够生财,而是渗透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览古今,凡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己也是没有好处的历史上睿智的哲人曾证明过,像庞涓那样忌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中国历史上的蔺相如,为了社稷久安,三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著名京剧"将相和"所反映的就是他们间的故事, 千百年一直被世人称道 商场上的和还有得与失之意, 和是前提, 得失是目标在和的前提下,双赢才是好生意, 单赢的生意无法长久,无法壮大单赢是短和,是假和,是外表的和,是伪装的和,这种类型的和,眼前看是赢了,从本质上看是彻底地输了,输在诚信,输在德行。
. 方圆——企业对外的形象 "取象于钱,外圆方〞这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送给儿子的座右铭它的意思是说为人处世应该像铜钱,外圆而有方孔外圆方,不是虚伪圆滑,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中国最具有社会良知的人格表达 "圆〞,代表着曲线,从视觉上就具有美感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顺畅我们在职场工作,同事间常会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处理意见不一致,如果无原则地争个你高我低,必然大伤和气;相反,如果我们待人和假设春风,时常换位思考,用微笑去面对分歧,反而会赢得同事的尊重信任 "方〞,是人格的独立,"方〞是情操的独守,"方〞是自我价值的完善实现,"方〞是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棱角清楚,代表着踏实稳重;坚决执着,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态度 "方圆之间,天地之大〞,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好这一点,你会觉得游刃有余,工作起来也会轻松自信 中庸——企业定位的根本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 "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一书, 让人叹服侯为贵经营企业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扣其两端,允执其中〞这就是中庸之道,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成就了中兴20年的成功 中兴是中国通讯的巨头,与巨龙、大唐、华为并称为"巨大中华〞,一直秉承"牛〞文化闻名于业界,他的"森林原理〞和"低本钱尝试〞原则分别代表了中兴的企业认识论和方法论,使企业有效回避了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并抓住每个时机它不仅表达了一种的价值观,而且还展示了这种价值观向企业的组织构造、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气氛等各个细胞的渗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立体动态景象,是中庸之道在中国企业中的典型运用 . 松下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 认为提倡中庸之道, 就是提倡以诚、 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孔孟之道产生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期, 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管理当然是牵强附会了 用于自己修身养性是可以的, 但管理主要是组织群众,没有一套现代管理制度,即使老板是一个圣人也没有人听,恐怕还比不上一个精于算计的商人 则为什么还有人津津乐道中国传统管理呢?恐怕不是用于自己的修身养性, 而是要求别人修身养性, 这看起来好处多多, 其实是欺人之谈, 不会起多大作用 比方员工希望老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对员工不要太刻薄,不要太霸道而老板就是要剥削你的剩余价值,他会听你吗?反过来,老板要求员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物质上所得很少,付出很多,成为驯服工具,也是不可能到达目的的孔孟之道一开场就没有多少人听,孔子在世时也没能做什么大官,他的知名是后人炒作起来的他的那一套一直没有多大用处,如国用商鞅变法而强盛,用的是法家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足可以证明它的生命力旺盛,果真如此,我们就不应该有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革命的成功,依靠的不是传统文化,不是孔孟之道,而是"外来文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我们的理论根底是阶级斗争为纲。
那时候并没有说要融合孔孟之道,倒是说要结合中国的革命实践,出来一个农村包围城市,反把崇尚孔孟之道的介石打得落花流水现在搞建立,不是搞运动,不能再搞阶级斗争那一套,但也不至于回到 2500 年前去找答案而是把外国好的管理理念"拿来主义〞,结合当前现实,得出"初级阶段〞管理理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