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大学教育专业技术学专业自评报告.doc
18页三峡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评报告———————————————————————————————— 作者:———————————————————————————————— 日期: 2 三峡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评报告1、专业概况三峡大学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2003年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1.1 专业成立时间与教学组织设置三峡大学成立之前,原湖北三峡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设置进行过广泛调研三峡大学成立后,由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联合学校师范教学部、电气信息学院,对该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认为开办该专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2002年,学校申报该专业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于2003年秋季开始招生,首届招生29人2002年三峡大学学科调整,设立了教育学院(2005年改名田家炳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归属于田家炳教育学院。
学院教育学系设有教育技术教研室、教育学与心理学教研室,与高等教育研究所合署办公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依托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满足了专业办学需要1.2 现有师资队伍与学生规模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另有与其它学院共享的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3人;博士3人,硕士6人(含在读博士2人)根据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该专业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办学6年,每年学生人数是:03级29人,04级36人,05级48人,06级32人,07级22人,08级38人,09级52人目前在校四届学生共144人1.3 主要办学条件为了改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三峡大学组建之初,就兴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目前馆藏图书165万册,各类电子图书53万余种田家炳教育学院资料室于2004年10月正式搬迁至文科楼一楼,条件建设得到了加强,订阅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方面的图书、音像资料和期刊杂志,为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证近几年,学校陆续修建了新的教学楼,增加了新教室,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投资建设了150间多媒体教室,配备了较完整的设备,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学生宿舍的条件逐渐改善,装了,开通了校园网,学生可以在宿舍上网,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2004年迁入文科楼后,建设了专业实验室到2008年为止,专业实验室资产价值443.78万元,为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满足了教学的需要1.4 建设与发展思路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服务社会为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根据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专业改造,探索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把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有机地接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努力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2. 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2.1 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教育技术学专业自开办以来,根据形势发展与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完善,力求目标定位准确,规划科学合理为此每年选派专业负责人与相关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以及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行的工作会议,及时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数次组织专业教师考察、调研省内外高等学校,与各类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交流、探讨办学措施与经验。
根据学校、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了“2006—2010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依托教育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合优质办学资源,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面向基础教育和信息技术行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努力将教育技术专业办成为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措施是:(1)通过引进、共享、培养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引进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同时,十分注重计算机专业和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引进近三年,引入1名教育技术学硕士,2名教育学博士,安排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做实验员根据学校课程归口的制度,本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子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类中的一些课程由电气信息学院和信息技术中心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近三年有3名教师到华中师范大学做为期半年的国内访问学者,2名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优化专业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构建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属师范类,但是随着基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不大,学生就业呈多元化。
所以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专业方向的优化、调整,适当减少师范类课程,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精心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确定教育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和教育技术学主干课的比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原则是计算机类课程贯穿始终,前后课程衔接得当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教育技术主干课以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主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教育类、计算机类、影视类等各类课程学时比例和衔接方面进行重点研讨3)加强教研与教材建设,打造优质课程鼓励教师参与编写专业教材、实验讲义加强课程建设,课程组3年内必须建设一门校级优质课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优质课程建设 近3年内共主编和参编教材六部(含2009年出版),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一门院级优质课4)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办学水平在现有的研究方向基础上,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校人才队伍现状,确定学科方向到2010年本学科要形成2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即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方向、影视技术与艺术方向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不断提升队伍实力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在引导和规划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方向的同时,努力提高现有教师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水平。
每个方向每年要发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1—2篇 争取省级科研或教研立项2—3项搭建学科平台,积极实施硕士点立项建设项目,争取“十一五”期间获取硕士授权点经过6年的不断努力,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依据建设规划,取得长足的进步2006年我校通过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审批,成为湖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从2003年至今,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历经了03、04、06、07、08、09六个版本基本上每年都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挥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因材施教,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随着形势发展,培养方案也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早期培养方案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必修课程中设置师范模块,主要由教师语言艺术、书法、班主任工作方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构成课程体系特点是三个不断线,即四年学习中每学期都开设师范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专业主干课程早期培养方案经过几年运行,发现其不足是:一是课程过于庞杂,面面俱到,过于强调文理兼容,学习难度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由于国家在重点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政策;非师范生也可以当教师等,增加了中小学的教师来源,毕业生去中小学的比例很小,所以主要培养目标应及时调整。
从06版开始,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特点,改变单纯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养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多元化就业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具体是:对考研课程适当增加学分,如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等,提高考研率,能起到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学风;设置选修师范模块课程,满足愿意当教师学生的愿望;在短学期设置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结构是一条线,两加强、三结合:即在大学四年内,计算机类课程每学期都开设,不断线;加强专业主干课的主导作用,加强影视类课程的支撑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0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可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工程、数字化音视频技术设计开发、广播电视系统支持服务、电视节目制作、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等工作经过六年办学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比较完善,初步形成自身优势与特色,实施情况良好。
2.2 专业基础条件本专业实验课程在学院专业实验室和学校基础实验室完成学院专业实验室下设计算机室、室内摄影室、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录音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卫星地面接收站、微格教学室、观片室等功能实验室学院专业实验室用房面积1100平方米,800元以上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大型仪器设备472台(件),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443.78万元学校基础实验室设在信息技术中心、理学院和电气信息学院,各类实验设备总资产2384万元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内实习基地有学校校园网站、外语学习中心、校广播台,校外实习基地有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设备装备站、宜昌市28所中学学生实习期间,由本校教师、实习基地人员进行指导,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生毕业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愿意到中学教育实习的学生,学院集中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学校或有关单位分散实习分散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调查报告、实习总结学院组织分散实习答辩,进行实习成绩评定经过几年的运行,这种方法日趋完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实习目标的要求学校图书馆与本专业相关的理学类和教育学类图书分别有:理学类纸质中文图书83092册,中文期刊6735册,外文图书6755册,外文期刊3193册,中文电子图书19301片,中文电子期刊1659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
教育学类纸质中文图书51821册,中文期刊24354册,外文图书1709册,外文期刊204册,中文电子图书14277片,中文电子期刊3848片,外文电子期刊18156片能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的日常需要本专业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统筹安排, 2006年度安排教学经费51176.4元,2007年度教学经费67600.5元,2008年度教学经费89355.53元,基本能够满足图书资料购买、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同时,院系还积极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想方设法扩大在专业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3 师资队伍专业负责人金林,男,生于1957年3月,大学本科,理学学士、副教授、教育系主任,2002年被评为为校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2003年至今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