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瑞典学派.ppt
19页第十八章 瑞典学派,,本章主要内容,一、概述 二、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 三、开放经济理论 四、俄林的经济学说 五、缪尔达尔和林达尔的经济学说 六、林德伯克的经济学说,一、概 述,瑞典学派也叫斯德哥尔摩学派或北欧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渊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经济学家是维克塞尔、卡塞尔和达维逊(1864—1942)其中,维克塞尔对瑞典学派的形成影响最大他在1898年提出的“累积过程”原理,成为瑞典学派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20世纪20—30年代是瑞典学派的形成阶段,代表人物主要有: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伯格、俄林其中,1931年缪尔达尔的《货币均衡论》的出版标志着瑞典学派的形成2,(一)按照维克塞尔的假定,分析的起点是一个静态均衡经济,投资与储蓄相等,经济资源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如果这时由于某种原因银行新增了一笔资金,增加了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能力,由于是处于静态均衡经济中,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没有增加贷款、扩大投资的要求,银行只有采取降低货币利率的方法才能吸引企业增加贷款,扩大投资和生产银行的货币利率降低——势必造成社会总需求的过度膨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然而,在维克塞尔看来,这种诱因所引起的变动并不仅限于眼前的冲击——低利率的维持,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其影响不但是恒久的,而且是累积的。
二、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这个累积的过程表现为:货币利率降低→信用膨胀→投资增加→生产要素价格上 涨→货币收入增加→消费品价格上涨→投资进一步增加→ 资本品价格上涨……这种循环,会形成一个经济扩张的累 积过程反之亦反)——在这个累积过程的发展中,社会 生产并不会有实际的扩大,但是,原有的社会生产结构不断 遭到破坏,相对价格体系不断变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高 涨,一切处于不稳定状况中的因素都在相互影响,加剧了整 个累积过程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只有银行采取提高货币利率使之与自然利率相等的办 法,才能制止这一累积过程的发生二) 根据维克塞尔的看法:任何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偏 离,都会造成累积形式的经济失衡这时,货币数量不只是 影响一般物价水平,还会影响到收入、储蓄、投资、消费、 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及社会生产结构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 利率时,投资等于储蓄,物价水平不变,经济体系处于均衡 状态因此,维克塞尔认为,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必须具备下面 三个条件:①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②储蓄等于投资;③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纠正了19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 中的“二分法”,第一次把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
三)分配制度改革论 维克塞尔提出了通过收入再分配来缩小劳资之间的贫富差距,并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总效用的水平因为从富人那里取走一小部分货币对富人而言,其损失的消费的边际效用是很小的,但是将从富人那里取来的部分货币转移给穷人,那么穷人所增加的消费的边际效用将是很大的,所以整个社会的总效用是增加的维克塞尔主张实施收入平等化、规定最低工资和最大工作时数、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等社会改革措施,以便给所有人带来“尽可能大的幸福”但是,他的改革是严格局限在分配领域的,维克塞尔强调:“需要救治的弊端仅只与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关,而与经济上最为优越的生产方式无关” 6,(二)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在本国具有购买力因此,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两种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了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即汇率卡塞尔认为,世界各国实现自由贸易,国际价格(即不同货币的相对购买力)保持稳定时,国际收支将趋于平衡,因此,可以从两国物价水平求得均衡汇率。
这就是所谓的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则把汇率的升降归因于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或者是通货膨胀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相对购买力平价 是以平价为轴心,用物价指数求得均衡汇率,汇率随物价涨落而变动7,三.小国开放经济周期理论,瑞典经济波动深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其波动机制也有其独特的特征瑞典经济周期的上升通常开始于出口的增加,当国际市场对瑞典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时,瑞典出口增加;随着出口的增加,本国(瑞典)的生产扩大、利润上升,生产的扩大进而扩大了对劳动的需求,因而个人的工资也随之上升,所以整个社会收入上升,增加了国内需求需求的增加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国内库存投资和固定投资增加,二是价格上涨国内商品一时不能满足扩大了的国内需求,于是进口增加进口的增加在繁荣阶段的晚期往往会超过出口的增加,因而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在繁荣阶段的高峰时期,由于国际市场对瑞典出口商品需求的降低,会导致瑞典出口的下降,因而国内生产增长率变缓,国内投资下降,利润和工资下降,社会需求减少,进而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得到改善,价格水平也因需求的减少而下降于是萧条阶段开始,直到国际市场上出现新的景气,对瑞典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才开始新的一轮周期。
8,小国开放经济通货膨胀理论,一战后瑞典经济的特点是就业水平高、国际收支比较均衡,但通货膨胀率却很高,并且深受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影响瑞典经济学家用部门结构和世界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来解释这一现象,并建立起独特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沃德·奥克鲁斯特提出,后为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伦、法克森和奥德尔三人在《小国经济的建设》(1970)一书中发展而成所以该模型通常称为EFO模型 该模型把小国开放式经济体系分成两大部分:开放式经济部门和非开放式经济部门开放式经济部门主要由商品生产部门组成,其产品进入国际产品市场;非开放式经济部门主要由服务性部门和建筑部门组成,其产品不进入国际产品市场 在模型中,世界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下列途径传递的:(1)国际贸易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开放式经济部门的通货膨胀率随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增长而增长;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价格等于该产品的国际价格2)货币工资增加率假定不考虑利润的变化,开放式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增加率取决于该部门的通货膨胀率和劳动生产率,即该部门的工人根据该部门产品价格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提高货币工资3)“看齐”作用非开放式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向开放式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看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这是防止该部门劳动力外流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也将通货膨胀传递给了非开放式经济部门。
9,EFO模型的数学表达,10,四、俄林的经济思想,俄林的理论集中在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上,并根据一般均衡分析认为价格形成是相互依存的,这是他的贸易理论核心俄林的整个理论体系大致如下: 各独立地区的所有财货的相对价格决定人们对财货的需求和生产它们的可能性地区间的相对价格之差决定于双方的需求情况和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所以,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就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但这还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生产要素缺乏可分性 国际贸易是这种区域贸易理论的扩展和运用,只是在国际贸易中这些(生产要素和商品)移动可能受到较多的阻碍俄林提出了在国际贸易中更要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问题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各国出口的应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应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这是俄林对西方经济学说的最大贡献 俄林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个贡献是他在经济稳定政策方面的成就二战前,他重点研究经济萧条及其对策,极力主张政府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他强调了公共工程对收入、生产和就业的影响,研究了乘数作用,考察新增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并且区别了税收来源的投资和借款来源的投资的不同经济效果。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为凯恩斯的《通论》开了先河11,五、缪尔达尔的经济学说,提出了预期和计划、时点分析和期间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均衡分析和不均衡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论概念,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宏观动态均衡方法论 缪尔达尔讨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收入不均与经济停滞相互作用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揭示了其制度根源,提出只有通过农地改革、教育改革、政治改革等制度创新,才能摆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12,林达尔是瑞典学派的重要成员,研究领域涉及动态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国民收入理论和货币理论等方面林达尔在瑞典学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了维克塞尔的动态概念,二是进一步强调利息率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补充了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林达尔指出,既然动态经济学研究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的移动过程,并认为均衡是暂时的、瞬间的,而不均衡则是不断的,那么,研究动态过程还可以采用非均衡分析法 此外,林达尔还强调了利息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他认为,利息率通过对个人名义收入、储蓄比例、消费品供给量的影响而影响价格同时,利息率还通过对生产资源再配置的影响和对投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而影响个人总收入和商品量。
因此,利息率的迅速上升或下降都会对生产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利的干扰作用13,林达尔的经济学说,六、林德伯克的经济学说,瑞典学派从维克塞尔、卡塞尔开始,经缪尔达尔、林达尔、俄林等,在经济学说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学派继续发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林德伯克、丹麦的本·汉森(1920— )、挪威的弗里希(1895—1973)等林德伯克是这个时期瑞典学派的集大成者林德伯克提出了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理论,其要点如下: (一)经济制度的概念:林德伯克认为现代经济制度是一个多维性问题,应当用多维性概念去描述它因此,他给出的经济制度的定义是:某种经济制度是在一定地域内对生产、收入和消费进行决策和实施这种决策的一系列机制和机构的总和14,六、林德伯克的经济学说,(二)经济制度的七个方面: 林德伯克认为,对经济制度的多维性至少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描述:1)在决策过程中是集权还是分权;2)在资源配置方面是用市场机制还是用政府管理机制;3)在商品分配过程中是用均衡价格还是实行配给制;4)在所有制方面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5)在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是用经济刺激还是用行政命令;6)在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方面是竞争还是垄断;7)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是国际化还是闭关自守。
(三)理论上存在的经济制度模式林德伯克认为,在理论上,当代经济制度至少存在五种形式:1)无政府主义方案;2)自由放任方案;3)社会民主主义方案;4)市场社会主义方案;5)非市场公有制方案15,(四)当代世界上实际存在的三种经济制度模式 林德伯克认为现实经济生活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模式:1)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方混合经济模式;2)以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3)以苏联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经济制度模式 (五)混合经济的理论依据——分权和集权之间的关系 林德伯克认为,分权有两层意思:一是将决策权分散到个人和企业;二是将决策权在企业内部再度进行分散后者叫做决策民主参与制他认为任何经济制度都是集权和分权的某种程度的组合其解决方案是:普通消费品生产和消费决策权归个人和企业;而基本的研究统计、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的生产、集体消费、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宏观决策权归政府掌握,政府推行相应的经济政策,特别是福利国家政策由此可见,社会民主主义混合经济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福利国家政策、强调分配的平等六、林德伯克的经济学说,16,(六)市场经济和中央计划经济的关系: 林德伯克认为,在每个实行劳动分工的比较发达的经济中,为了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解决下述五个方面的问题:(1)获取关于消费偏好的信息;(2)按照这些偏好在各个部门中配置资源;(3)决定采取何种生产技术;(4)刺激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投资和发展新技术;(5)协调众多的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使每个行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品种和数量符合众多的消费者和其他行业的需求。
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交流信息、配置资源、协调决策他指出,要达到此目的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二是通过行政机制——中央计划机制七)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林德伯克认为,全盘公有制并不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许多弊病,反而会造成新的矛盾——经济缺乏刺激和官僚主义他主张采用社会民主主义的所有制方案——在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实行部分国有化部分国有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某些生产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如铁路、电信等行业实行国有化;二是收入和消费的国有化,即通过累进税制将一部分国民收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作为社会保险和供应集体消费品的资金。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