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处理名词解释.docx
5页第一章金属的加热1、 对流传热:热量的传递依靠发热体与工件之间流体的流动进行2、 辐射传热: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物体从表面放出波长为(0.4~40)X10-6m范围内的辐射能被另一物体吸收后变为热能3、 传导传热:热量的传递仅靠传热物质质点间的相互碰撞4、 强迫流动:用外加动力强制流体运动5、 层流:强迫流动时流体沿着工件表面一层层有规则的流动6、 紊流:流体的不规则运动7、 随炉加热:即工件装入炉中后,随着炉子升温而加热,直至所需加热温度8、 预热加热:即工件现在已升温至较低温度的炉子中加热,到温后再转移至预定工件加热温度的炉中加热至工件达到所要求的温度9、 到温入炉加热:又称热炉装料加热,即先把炉子升到工件要求的加热温度,然后再把工件装入炉中进行加热10、 高温入炉加热:即工件装入较工件要求加热温度高的炉内进行加热,直至工件达到要 求温度11、 内氧化:氧沿晶界或其他通道向内扩散,与晶界附近的Si、Mn等元素结合成氧化物 的现象12、 碳势: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中加热时达到既不增碳也不脱碳并与炉气保持平 衡时表面的含碳量13、 露点:气氛中水蒸气开始凝结成雾的温度,即在一个大气压力下,气氛中水蒸气达到 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14、 半脱碳层:碳钢脱碳层组织自表面至中心,由铁素体加珠光体组织逐渐过渡到珠光体, 再至相当于钢原始含碳量的退火组织15、 全脱碳层:碳钢脱碳层区碳浓度分布曲线有突变,碳层组织表面为单一的铁素体区, 向里为铁素体加珠光体逐渐过渡到相当于钢原始含碳量缓冷组织16、 光亮热处理:工件热处理后,不因氧化等原因使工件表面颜色变暗,光洁度降低,而 仍保持热处理前原来工件表面光亮状态17、 保护气氛:在工件加热时保持其表面不氧化、脱碳的气氛18、 吸热式气氛:用天然气、丙烷气、城市煤气及其他有机物质为原料,以一定的比例与空气混合,在装有镍触媒的高温(930~1050°C )炉内进行不完全燃烧而得的一种混合气体19、放热式气体:当原料气与较充足的空气混合,仅靠其本身的不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就能维持其反应时所制成的气体第二章退火和正火1、 退火:将钢加热到大于Ac3(Accm)或Ac1~Ac3(Accm)或小于A1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缓冷,已得到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2、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空冷,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3、 扩散退火:又称为均匀化退火,即将金属铸锭、铸件或锻坯,在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期加热,消除或减少化学成分偏析及显微组织(枝晶)的不均匀性,以达到均匀化 目的的热处理工艺。
4、 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点以上,使之完全奥氏体化然后缓慢冷却,获得接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5、 不完全退火:将钢件加热至Ac1和Ac3(Accm)之间,经保温并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6、 球化退化:将钢中的碳化物球状化,或获得“球状珠光体”的退火工艺7、 再结晶退火:经过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使形变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和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8、 去应力退火:为了去除由于形变加工、锻造、焊接等所引起的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但不引起组织的变化)而进行的退火9、 过烧: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出现晶界氧化,甚至晶界局部熔化,造成工件报废10、 黑脆:碳素工具钢或低合金工具钢在退货后,有时发现硬度虽然很低,但脆性却很大, 一折即断,断口呈灰黑色的现象第三章钢的淬火及回火1、 淬火:把钢加热到临界点Ac1或Ac3以上,保温并随之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以得到介稳状态的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方法2、 临界淬火冷却速度:得到完全马氏体组织的最低冷却速度3、 淬火介质:实现淬火目的所使用的冷却介质4、 淬火烈度H: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用淬火烈度H。
5、 淬透性:指钢材被淬透的能力,或者说是指表征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能力的特性6、 可硬性: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硬度7、 淬火临界直径:该种钢在该种淬火介质中能够完全淬透的最大直径8、 理想临界直径:在淬火烈度为无限大的假想的淬火介质中淬火时的临界直径9、 热应力:即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应力10、 组织应力:即由于工件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性而引起的内应力11、 瞬时应力:指在冷却过程中某一时刻所产生的内应力12、 残余应力:指冷却终了,残存于工件内部的应力13、 时效:为了消除加工应力,多次研磨,还要多次回火这种低温回火,常被称为时 效14、 预冷淬火法:为了减少工件与淬火介质之间的温差,减小内应力,把欲淬火工件在 淬入淬火介质之间,先空冷一段时间的方法15、 中断淬火法(双淬火介质淬火法):把加热到淬火温度的工件,先在冷却能力强的 淬火介质中冷却至接近Ms点,然后转入慢冷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室温,以达到在 不同淬火冷却温度区间,有比较理想的淬火冷却速度的方法16、 分级淬火法:把工件由奥氏体化温度淬入高于该种钢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的淬火介 质中,在其中冷却直至工件各部分温度达到淬火介质的温度,然后缓慢冷至室温, 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方法。
17、 等温淬火法:工件淬火加热后,若长期保持在下贝氏体转变区的温度,使之完成奥 氏体的等温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的方法18、 回火:钢加热到A1线以下保温冷却的过程19、 二次硬化:在回火第四阶段温度区形成合金渗碳体或者特殊碳化物这些碳化物的 析出,将使硬度再次提高,称为二次硬化现象20、 调质处理:即淬火加高温回火,以获得回火索氏体组织这种处理称为调质处理21、 循环快速加热淬火:钢经过a-rfa多次相变重结晶可使晶粒不断细化;提高加热 速度,增多结晶中心也可使晶粒细化根据这个原理获得超细晶粒从而达到强化的 新工艺22、 亚温淬火:亚共析钢在Ac1〜Ac3之间的温度加热淬火23、 预冷等温淬火:工件加热后,先在温度较低的盐浴中进行冷却,然后转入等温淬火 浴槽中进行下贝氏体转变,再取出后空冷24、 欲淬等温淬火:将加热好的工件先淬入温度低于Ms点的热瑜以获得大于10%的马氏体,然后移入等温淬火槽中等温进行下贝氏体转变,取出空冷,再根据性能要求进 行适当的低温回火第四章钢的表面淬火1、 表面淬火:被处理工件在表面有限深度范围内加热至相变点以上,然后迅速冷却,在工 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达到淬火目的热处理工艺。
2、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利用感应电流通过工件产生的热效应,使工件表面局部加热,继之 快速冷却,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工艺3、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用一种火焰在一个工件表面上若干尺寸范围内加热,使其奥氏体化 并淬火的工艺4、 表面效应(集肤效应):涡流分布于工件表面上的现象5、 投入式加热:工件截面内大密度的涡流由表面向心部逐渐推移,同时自表面向心部依次 加热6、 传导式加热:由于热传导的作用,热量向工件内部传递,加热层厚度增厚7、 比功率:感应加热时工件单位表面积上所吸收的电功率8、 自回火:当淬火后尚未完全冷却,利用在工件内残留的热量进行回火第五章金属的化学热处理1、 化学热处理:金属制件放在一定的化学介质中,使其表面与介质相互作用,吸收其中某 些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并通过加热,是该原子自表面向内部扩散的过程2、 纯扩散:渗入元素原子在母相金属中形成固溶体,在扩散过程中不发生相变或化合物的 行程和分解3、 带来相变的扩散:由溶解度较低的固溶体转变成溶解度较高的固溶体的扩散过程4、 反应扩散:由溶解度较低的固溶体转变成浓度更高的化合物的扩散过程5、 钢的渗碳:钢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碳原子渗入表面,获得一定的表面含碳量 和一定碳浓度梯度的工艺。
6、 产气量:常压下每立方厘米液体产生气体的体积7、 碳当量:产生一克分子碳所需该物质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