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守恒定律.doc
2页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改进《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是: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它要求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轻,从而强调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如果生成了气体,不能疏忽了气体的质量本文对其改进作以说明部分内容选自灵宝实验创新大赛)一、实验原型及不足1、实验原型操作: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2、不足按教材上的操作方法,我们观察到天平不再平衡,只能从理论分析是因为二氧化碳逸至空气,但没有用实验证明同时由于小试管的容积小,所盛盐酸很少,产生的气体的质量小,天平指针偏转不明显二、实验改进1、实验装置2、仪器用品矿泉水瓶、碳酸钠、稀盐酸、天平、小试管3、实验操作(1)本步操作瓶塞要塞紧往矿泉水瓶中加入适量碳酸钠粉末,小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一细线使试管固定在瓶盖上不与碳酸钠粉末接触,将矿泉水瓶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矿泉水瓶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矿泉水瓶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2)本步要取下塞子进行对比取下瓶盖放在托盘天平上,再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由此分析同一实验差异的原因所在4、优点(1)操作简单方便,实验对比鲜明,效果非常好2)用实验证明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天平平衡,打开瓶塞,部分二氧化碳逸至空气中,使天平向右倾斜,从而得出如果用有气体生成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是中考重点考点之一此课题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重点是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的关键是做好教材几个活动与探究实验我在教学中发现,对其中三个活动与探究实验做一点改进或补充,课堂效果会更好1.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活动与探究实验的改进教材第90页图5-1要求用酒精灯加热橡皮塞上的玻璃管至红热后,将白磷引燃这样有几个不足之处:(1)在给白磷加热时,细沙有可能把融化的白磷包裹起来,使实验时间延长2)由于操作过程的震动,加热后的玻璃管不一定能刚好接触到白磷3)往往会因瓶塞不严密产生漏气或被冲开而失败。
4)一套装置在几个班连续使用,玻璃管有可能炸裂,掉下的碎片使总质量减轻5)装置用过一次后,瓶内、玻璃管上及管内易出现水珠,再对玻璃管加热时管内水珠汽化逸出使总质量减轻6)玻璃管反复加热后,导热能力下降,成功点燃白磷的几率变小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做了如下调整:取一小块铜片(1.5cmx1.5cm),制作成四周翘起的凹槽,放入小锥形瓶中,用镊子取一粒绿豆大小的白磷,放入铜片凹槽中,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改进后的装置克服了上述不足之处,还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现象明显2)能有效吸收生成物五氧化二磷,减少了污染3)可以避免白磷燃烧时放热,而使气体膨胀把瓶塞冲开,导致实验失败4)用铜片盛白磷,由于铜片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加热时间非常短(一般20秒左右,相对给铺细沙的方式加热,缩短了10到15秒钟),而锥形瓶是属于可加热的仪器,由于有铜片的存在,白磷没有直接与瓶底接触,锥形瓶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炸裂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活动与探究实验的补充教材第92页图5-4实验现象之一是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后天平失去平衡。
学生仅由这个实验分析出天平失去平衡的原因是较难的为了降低难度,可以增加一个对比实验对比装置也是将烧杯换成锥形瓶,在带导管的橡皮塞上扎上气球,在气球里事先放入适量的碳酸钠粉末,在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稀盐酸,塞紧橡皮塞,称量总质量m1,将气球中的碳酸钠倒入锥形瓶中,让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反应完全后,再称量总质量m2前后的质量相等优点是:(1)直观性强,操作简便2)通过这组对比实验,学生就很容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教材第92页图5-4实验装置是开放容器,反应生成物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使天平失去平衡②对比装置是密闭容器,所有的反应生成物都在密闭容器中,天平保持平衡3)还可以使学生容易认识到质量变少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证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的质量是否守恒时,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若化学反应出现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未收集全所有的生成物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