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doc
7页1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品种、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欧秀琼 刘作华 钟正泽 杨飞云 童晓莉(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 重庆荣昌 402460)摘要:分别选择体重 20kg 左右的杜×长×大杂交仔猪 54 头,长×荣杂交仔猪 48 头,公母各半,分 6 圈饲养(公猪 3 圈,母猪 3 圈) 研究不同品种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品种、性别对肉质性状的影响日粮为玉米-豆粕型,赖氨酸水平在 NRC(1998)标准的基础上提高 0.15 个百分点,消化能为 14.2MJ/kg,粗蛋白质含量 20~50 kg、50~80 kg 及 80~100 kg 分别为18.01%、15.50%及 13.21%当猪的体重为 20 kg、35 kg、50 kg、80 kg 及 100 kg 左右时,每个重复各取 1 头猪进行屠宰,测定肉质性状结果表明:随着体重的增加,肉色评分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长×荣呈直线上升趋势;pH 1值杜×长×大呈直线下降趋势;肌肉失水率杜×长×大及长×荣均有升高的趋势;肌肉水分含量杜×长×大全期无明显变化,长×荣呈直线下降趋势;肌间脂肪含量杜×长×大及长×荣均呈直线上升趋势。
不同品种肉质差异明显,肉色评分、肌肉水分含量及肌间脂肪含量均有显著的不同(P0.05) 2.2 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影响(表 3)表 3 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影响指标 性别 20kg 35kg 50kg 80kg 100kg公 — 6.40±0.18 6.26±0.29 6.31±0.19 6.18±0.14pH1值母 — 6.37±0.14 6.40±0.11 6.23±0.26 6.00±0.44公 2.83±0.29 3.13±0.23 3.06±0.18 3.16±0.23 3.19±0.26肉色评分 母 2.83±0.29 3.13±0.23 3.06±0.18 3.22±0.25 3.03±0.34公 14.97±0.72 16.39±2.05 16.65±5.05 22.84±6.99 18.78±3.15 b失水率(%) 母 19.10±5.82 16.88±1.89 14.26±1.66 21.53±8.59 26.12±8.50 a公 78.37±0.35 77.04±0.77 74.21±2.32 73.60±0.85 73.27±2.56水分含量(%) 母 78.47±0.32 76.92±0.67 74.58±2.21 73.29±1.75 73.58±2.53公 0.79±0.07 1.78±0.36 2.55±0.69 3.86±0.53 3.83±1.60肌间脂肪含量(%) 母 0.81±0.03 1.66±0.40 2.44±0.91 3.52±1.23 3.45±1.53注:同体重不同性别间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
肌间脂肪含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公猪有高于母猪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3 结论与讨论3.1 关于猪肉质性状随体重变化规律的研究报道很少,Rhim(1987)的系统研究表明,随猪年龄的增长,肉质呈改进趋势,220 日龄后趋于稳定本试验表明,杜×长×大与长×荣两品种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肉质变化规律有着很大的不同:杜×长×大随着体重的增加 pH1值呈直线下降趋势,肉色评分及肌肉水分含量全期无多大变化,这可能说明,杜×长×大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越接近屠宰体重,肉质有变劣的趋势,且较晚熟;长×荣随着体重的增加肉色评分呈直线上升趋势,肌肉水分含量呈直线下降趋势,这可能说明,长×荣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越接近屠宰体重,肉质有改善的趋势,且较早熟共同之处是:随着体重的增加,两品种猪肌间脂肪含量均呈直线上升趋势;失水率也呈上升趋势由本试验结果还可看出,肌肉水分含量与肉色评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分含量高,肉色较浅,水分含量低则肉色较深3.2 品种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影响较大杜×长×大及长×荣两品种间肉质有明显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50kg 以后肉色评分 100kg 时长×荣显著高于杜×长×大(P<0.05) ;肌肉水分含量杜×长×大从 20kg 到 100kg 各阶段变化不大,而长×荣则呈直线下降趋势,20kg 时极显著地高于杜×长×大(P<0.01) ,到了 80kg 时则显著地低于杜×长×大(P<0.05) ,100kg 时极显著地低于杜×长×大(P<0.01) ;肌间脂肪含量杜×长×大及长×荣差异明显, 35kg 时长×荣显著地高于杜×长×大(P<0.05) ,到了 80kg 及 100kg 时则极显著地高于杜×长×大(P<0.01) 。
这说明长×荣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肉色逐渐加深,肌肉水分含量逐渐下降,沉积脂肪能力 80kg 以后极显著地高于杜×长×大(P<0.01) 综合各指标认为,长×荣猪肉质优于杜×长×大3.3 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影响不大根据目前的研究,性别对肉质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一般认为,公猪的肉质比母猪或阉猪差,公猪肉的异味评分比母猪肉高(张克英,2002) 王楚端等(1995)研究表明,肌肉剪切力值母猪显著高于公猪(P<0.05) 本试验表明,100kg 时肌肉失水率母猪显著高于公猪(P<0.05) ,35kg 以上公猪肌间脂肪含量略高于母猪,这种差异可能说明,公猪的肉质优好于母猪的趋势7但性别对猪肉质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主要参考文献陈代文,张克英等.2002.营养水平及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发育规律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11王楚端等.1995.肉质性状的品种及性别效应.养猪,(4):30~31陈代文,张克英等.2002.影响猪肉质的主要因素.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7~74陈代文,张克英等.2002.猪肉品质特征的形成原理.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0~66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组猪肉质研究专题组编.1988.猪肉品质研究参考资料汇编(第二册):131~133作者姓名:欧秀琼详细地址:重庆市荣昌县昌州中段 770 号单位名称: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饲料营养研究中心邮政编码:402460联系:(023)46792081(办) (023)46793498(宅)作者简介:欧秀琼,女,出生于 1969 年 5 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猪的饲料营养及肉质研究。
发表论文 2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