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艺术.doc
5页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艺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贵在点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了然于心课文的要旨;教师在迷糊处一拨,学生便有可能自解其难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点拨”手段的恰当应用是探究优化课堂教学最佳途径之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点拨呢?下面谈谈教育实践中的几种做法一、捕捉闪光点,适时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同样要讲求时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意外的“精彩”,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教师必须适时点拨 一位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范读,其中一名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这样点评:我认为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短句读得急促,长句读得舒缓,议论抒情读得高亢特别第十四、十五小节读得各有特色,声音过渡上非常巧妙另外,老师读得感情丰富而充沛,读出了黄土高原的特有的神韵,读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与火烈像这样比较精彩的点评,老师常常只用“谢谢”二字就过去了,但这位老师作了如下点评:这位同学听得非常细致,非但是从朗读技巧上进行点评,还在点评中包含对这一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的的确确,当老师读到“一锤起来就发狠了”一段时,就深深地被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打动了于是老师读时尽量使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安塞腰鼓给我的那份感动的话,那只有一个“好”字无独有偶的是,文中也多次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老师这一“点”,准确点出了朗读“激荡着生命和磅礴力量”这样段落的技巧——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老师这一“拨”,巧妙拨出了文章整体感知的问题——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更可贵的是在情感上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二、揭示“疑点”,巧妙点拨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中常常会有一些看似前后的矛盾出现在某些章节和句子中,这些疑点的出现往往最能够充分地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些疑点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当学生“不知”或“知之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如《桂花雨》一文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阅读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为了揭示它们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通过一番兴趣盎然地讨论,学生明白了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好奇心常常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教者始料不及的问题但教师若能适时引路,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探究活动如《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写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由于教者重视,学生大多数理解了下半句的意思,但有一生提出:“‘我’为什么会受‘骗’呢?”这是师忽略的问题,教师如何对此进行适路点拨?师给予此生激励,且亮出疑点,让全班学生再读全文,找出“两次观察”有何异同?学生明白了:第一次只注意到枝繁叶茂的大榕树;第二次才发现群鸟嬉戏的景象老师指着插图上的大榕树:“你的眼睛真的骗了你吗?”生:“还好,两次观察的结果才使‘我’真正认识到‘鸟的天堂’,才没受骗师:“在这个‘骗’字上,你们悟到了什么?”学生:“认识大自然必须要全面。
这样,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提高了学生能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知得深”,得益于教师是否能够善于抓住矛盾,巧妙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索三、瞄准评价点,赏识点拨众所周知,“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赏识会使人更自信赏识点拨绝不是一声“棒”、一句“真能干”那么简单欣赏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新型玻璃》的教学,便可窥见一斑现摘录几处课堂老师的评价语:“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于老师练就了一双慧眼,善于从学生中间发现“典型”,以推广“典型经验”的方式,因势利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样做,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最令人难忘的是下面这一教学环节:在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后,于老师让学生说:“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一生回答:“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
第一种是‘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于老师微微点头,夸道:“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 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于老师热情鼓励:“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该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听课的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为她鼓掌于老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一个高明的老师,只要三言片语就能及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只要一个巧妙地暗示,就能使学生在黑暗中悟出光明,豁然开朗;只要在方法上略加指点,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而自动腾飞”点拨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是艺术化的点拨课堂提问是点拨教学常用的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这些艺术化的点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